游华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华山记 东汉班固的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穰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玉华山记》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荧阳张缗记。      

 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 ,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游华山记》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
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
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
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 ,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
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
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
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
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
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宋.张澍《游华山记》赏析:
开头第一段,先引经据典地说明华山的历史地理沿革,并表明作者久慕其名而未登山:“余往来京师,至华阴县,遥望三峰,未尝一登陟也。”这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急欲知道此山有多美。
第二段又先渲染山的险峻:“时欲登椒,而惮其峻,恐发昌黎之恸,迟回者久之。”想登山又怕山险,还恐怕成了唐代的韩愈上去了下不来而遗书绝望地恸哭。
但是,当来了刘瑞符、王葵圃两个旅伴后,三个人就知难而进地准备了鞋帽腰布等登山器材,于十六日开始登山。此段的议论与登山器材的准备,其目的仍然是渲染华山之险峻难行,为其正式登山作铺垫。
第三段正面写其登山:“四十里至青柯坪,宿焉。”四十里无险可写,所以一笔带过。“夜静,时闻鸟声泉响。步广庭,星悬树杪,银河挂檐际,月大如盘,金波欲泻,信灵境也!”这是入山的第一夜。通过鸟声与泉声、星星与月亮的描写,把一个山中的月夜写得很静谧,很空灵。
接下来,就写天明上路,进入了险境。“历百尺峡 (应为百尺峡)、 千尺?、 苍龙岭, 铁緪直挂,攀之而上,随长短皆可受趾。幽窅深壑,窥不见底。”使人仿佛听见了铁索的叮当和深谷的可怕。“水激石为雷霆,风入松作江涛。”两个比喻很优美,概括出险峰的无限风光。
这风光只有顽强攀登,不畏险阻的人才领略。“洎上南峰,回睇西峰、仙掌、赤壁、霞驳,高擎九霄,想见巨灵贔屭之烈。”这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游人上了南峰,回头看西峰、仙掌、赤壁诸峰,一个个高出云霄之外,从而又想起了巨灵神手推华山,脚蹬中条山,给万里黄河劈山开道的神话,又何其壮烈动听呵! 一天的顽强攀登,终于在月亮出来之时,住进了郭道士修仙的精庐。
山上的月景如何呢?作者只用了八个字:“观诸穹碑,不火而明。”不用灯火就可看到诸多石碑,足见月色之皎洁可爱了。
第四段写人在山顶的活动:“次日至玉女洗头盆,无所谓十丈莲花。而清流涓涓,直奔岩下,因与诸友诧山之奇。”玉女洗头盆指的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吹箫引凤的肖史同居华山,留下了一个洗头的石盆。十丈莲花指的是山峰的形状如十丈长的莲花。
韩愈《古意》:“太华峰头玉并莲,花开十丈藕如船。”晨起山顶观日出,方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也是全文的高潮:“五鼓初即披衣,催诸友起,急登山巅。见日初出,大于车轮,作绀赤色; 少选则渐红,珠如球数十百,起于日下,跳跃不定。”
这种细微的变化,不是登临华山之顶是很难看到的。“久之,海水喷涌,日红如焉支; 又久之,日渐黄,球珠隐没。远村鸡乱鸣,天乃晓。”初升的朝阳由绀赤渐红,到红如胭脂,直至渐黄的色彩变化,描摹得何其瑰丽壮观!
特别是云彩如“海水喷涌”、“球珠隐没”、“远村鸡乱鸣”的万千气象,历历如绘的传神妙笔,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使人想起了宋人寇准咏华山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第五段写下山:“早食后即下山,仍憩青柯坪。”已经成了尾声,一句话即收束了。“次晨晴霁,涧间水声盈耳,古树翠色滴人衣裾。”真是“山行本无雨,苍翠湿人衣。”末了,还用水声与翠色给人留下一个最后的印象,让人久久难忘。
第六段按语,是作者考证华山的高度,虽然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比较枯燥乏味,但也说明了作者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从另一方面论证了作品记叙的真实性。
华山天下险。作者形象地写活了这一个险字。读完此文,使读者领略到这一天险风光,从而产生了前往旅游的强烈愿望。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言:“华山为西岳者,华之为获也。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华山之阳,黄河东流;其阴,坐拥秦岭。险峻奇绝,冠绝五岳。
余于庚寅年庚辰初五,携友自长安经临潼共访华山。
时初到,日已过午,饱餐于山下野店,遂由索道至北峰。倚擦耳岩,经奇绝苍龙岭,复行四五里,至五云峰。漫山苍葱,尽目遥望,群峰险峻,尽收眼底。余曰:夜宿五云峰。对曰:妙哉!遂至客房,稍事休整,发往西峰。
攀悬崖,入小径,若蜀中栈道,峻拔迂回,幸悉置槛,吾等安然辱之。过金锁关,后至西峰之巅,沉香劈山救母所在,众欣然。复折返五云,时已夕照,三人行,如毛细雨微撒,溪时远时近,松柏苍然。隔岸阴森者,空旷寂寥之谷也。

翻译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出自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

游华山和游西山小静室文言文的翻译
答:这是我的理解,未必十全十美。游华山:我回来的路上见到林子里柿子正黄,就在马上摘着吃朗朗,当地人大喊让我停下我没有听,嚼起来像纸一样非常涩,急忙吐出去,下马找泉水漱口,才能说话。当地人大笑。因为柿子需要摘下来煮沸一次,才能去掉它的涩味,我不知道这件事。游西山小静室:我于是返回到墙...

咏华山古诗的原文及翻译
答:01 咏华山古诗的原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译文: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抬头仰望苍穹,太阳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02 咏华山是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寇准是...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答:《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

束装盗金班固文言文
答:4. 游华山记 东汉班固的文言文翻译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言:“华山为西岳者,华之为获也。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华山之阳,黄河东流;其阴,坐拥秦岭。险峻奇绝,冠绝五岳。余于庚寅年庚辰初五,携友自长安经临潼共访华山。时初到,日已过午,饱餐于山下野店,遂由索道至北峰。倚擦耳岩,...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答:《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答:《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游鸡足山记后文言文
答:6. 游华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玉华山记》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 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 珊瑚之北曰兰芝...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