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生产?其特征是什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农村产业化生产改革? 中国改革历程有哪些特点?

作者&投稿:其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特征):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于当地优势;3、实行专业化分工;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它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它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背景,是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另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产品增值,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所谓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农产品,其它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美国畜牧业生产,从育雏、饲养、蛋奶生产等工作都由专门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万物仅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转变为比较集中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如美国因地制宜地进行某种作物的生产,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生产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而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如美国农场总数由1974年的231.4万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万,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经营的农场。虽然大农场在1992年只占全国农场总数不到18%,但是他们拥有的土地占农业用地的54%,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83%。
(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是农业产业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瓦利奥公司,它是一个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运输,到乳制品的精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出口进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该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加工能力占全国牛奶加工总量的77%左右,产品种类多达1400种,年营业额达到81亿芬兰马克(约合18亿美元)。
(三)服务社会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墨西哥的锡那罗亚西红柿生产协会就是为生产西红柿的农户设立的系列化服务机构,而且它还对西红柿的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所在。由于农户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作为价格的消极接受者,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同时,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控,除给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外,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措施方面。如欧共体通过制定干预价格(最低价格)与门槛价格(最低进口价格)等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以防谷贱伤民。从国外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中看出,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是产业联结的基础,妥善调节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则是农业产业化赖以运行的基础。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目前,广东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抓认识的深化。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水平,必须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重要性的认识。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依据市场需求、比较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商品率,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商品基地。其作用在农业产业化中举足轻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消费基地的基地链条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链条的首要环节。只有生产基地不断巩固壮大起来,其他基地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物质依赖,农业产业化基地链条才得以形成并有效运转,农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延伸增值。因此,生产基地对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起支撑作用,是“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销售市场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目前,广东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由工于基地狭小,基本上以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粗放经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设备等农业生产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投入高而产出低。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使农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向商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围绕市场开发高商品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要求生产经营者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科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了市场流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如高州市,1998年有水果面积148万亩,果业产值占该市农业产值的46%,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五,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现实选择。建立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开发和培育名优稀产品,能有效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二、抓布局的区域化。区域化布局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实行连片开发,确定种养方向和生产规模,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目前广东实行区域化布局的基地较少,尤其是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基地较少,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处于零星分布、商品产出率低的状态。针对上述情况,应如何抓区域化布局?
首先是因地制宜抓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循序推进。要把握好四个原则:(1)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运用效益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奔小康。(2)优势互补的原则。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品优势等,以优势或特色牵头,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带动各种要素的合理组合,推动经济结构向深层次发展。(3)自愿互利的原则。要尊重各方意愿,加强引导,以利益为纽带结成联合共同体,减少行政干预,不搞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4)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其次是立足本地资源,选准主导产业。根据广东农村资源的实际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现状及趋势,应从以下两方面确立名优产品和主导产业:(1)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地理、水土、气候、阳光、种养习惯等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集中培育一个或几个名优产品、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几村一品或一县一品的区域支柱产业和经济小区,使农产品生产由小而全转向大而专,由分散转向集中,由无序转向有序,逐步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连片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基地。(2)扩大名优农产品种养规模,形成区域化的主导产品。广东的名优产品众多,并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应继续扩大种养规模,鼓励种养专业大户实行跨市、跨省、跨国生产经营,扩大知名度,形成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三、抓生产的集约化。集约化生产就是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区域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业产品或产业,主攻相关技术,建立“龙头庄”企业,形成“一条龙”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生产要素的潜力,形成系列化经营的格局,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目前广东农业化生产基地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较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集约经营的基地较少,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大而全”、“小而全” 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向集约化方面发展。
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引导。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破除小农经济思想束缚,转变传统习惯的生产经营方式,更新观念,树立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思想。各市、县、部门要改变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观念,树立全局、各业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新观念,避免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效益低下的做法,真正确立起“大农业”、“大市场”意识,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走上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农业集约化基地建设。要按照市场需求,突出特色,抓住优势,重点抓好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连成村、多村连成片的农业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来发展农业集约化基地。国内外市场有需求,农业集约化基地才能生存和发展。农业集约化基地的规模,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否则,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会出现滞销,影响了基地的产出效益。如新兴温氏集团就是瞄准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使养鸡户发展到全省各地,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全省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三黄鸡、竹丝鸡的饲养集团。二是以名优新稀产品去培育和发展集约化生产基地。目前广东农产品中的荔枝、龙眼、柑桔、鳗鱼、鲍鱼、无公害蔬菜等已成为名牌产品。各地应发挥这些名牌产品的优势,进行连片集中开发,适度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形成集约化基地,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适度扶持,加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倾斜、税收优惠、土地优先安排等,鼓励、引导社会能人投资兴办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加快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抓发展的规模化。商品经济就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经济就难以形成商品经济。基地规模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实行规模化经营,可以大规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我省不少地方由于商品基地生产规模小,导致产品生产零星分散,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造成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金投入回报率低,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我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形成适度规模。适度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与现代农业相吻合,适合经济较发达或欠发达地区但条件较好的农村,是我省今后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是提高广东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规模经营,推进以土地承包规模化经营,可趁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让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村劳动力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应得的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因地制宜推行采用先进科学校术和生产手段的适度规模的家庭承包经营,打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目前,美国的家庭农场许多都有1000亩左右,一个家庭农场就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经营的生产基地,同—地域的若干个家庭农场就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广东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村,有些专业户承包50亩左右的土地,有些承包100多亩,若干个专业户连成一片,也同样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以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向专业协作生产转变,把生产基地由小规模向大规模推进。
第三,以联合发展形成规模。通过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通过多渠道、组成多形式的经济联合体,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面向市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牵头组织联结千家万户形成生产基地,通过联合经营和协同作业,在一定区域开发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将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一家一户规模小、品种全、信息闭塞、技术落后、销售困难的矛盾,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联合发展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基地,尽管每个主体经营规模小,但由于参与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和协作,避免单独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使整个系统获得整合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抓服务的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是—项复杂的工程,生产基地的发展与社会化服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生产基地要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保证。要增强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也必须走产业化之路。社会化服务就是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社会化服务仍然比较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仍比较零散,网络不健全,服务不系统,还未能对生产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由于社会化服务滞后,农户经营缺乏信息指导,存在不小盲目性、自发性,使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加强领导,搞好宏观引导,切实围绕生产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首先,做好基地建设的种苗信息规划服务。各市、县、镇政府对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认真做好规划,选准发展项目,防止重复建设。当前一些地方在建立生产基地过程中,不认真调查市场需求情况,不从自身优势出发,而是一哄而起,盲目地上项目,导致“小而全”、“大而全”等重复建设,使商品供过于求,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同时,一些地方基地建设组织的种苗品种低劣,导致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能力弱,出现产品卖难,甚至劳民伤财等现象。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对市场容量进行科学的预测,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评估,确立基地主导产业。同时,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信息指导,做好项目评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力争上一个成功一个。
其次,积极营造良好的技术、资金、物资等服务环境。要积极营造好基地生产的良好环境,为经营者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基地建设营造基地生产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要加大基地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提高科技水平。二是资金服务。生产基地建设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金融部门应把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种养大户等经营者作为贷款的重点对象。省、市、县及有条件的镇,应在财政收入中安排—定的专项资金,实行有偿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发展的重点项目。
第三,抓好产后的加工流通服务。目前,我省生产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加工流通的多,产加销并重的少。因此,搞好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是基地建设的关键。加工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目前,广东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水平还很低。一是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价格低等;二是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人员素质较低;三是农产品流通组织的资金较少,难以从事大宗的长期的远距离的农产品的流通;四是农村市场不够完善。所有这些,制约了广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很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流通水平。为此,—要根据生产基地的建设实际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可解决产品加工问题,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二要扶持发展流通队伍。各级政府要扶持农产品流通队伍的发展,通过流通队伍建立生产基地经营者与市场的联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三要发挥供销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水平。四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市场建设。五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市场法规、市场秩序,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六、抓管理的科学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投入,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但就全省而言,科技投入的水平还比较低,远末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为此,必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面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广东的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要强化科技意识。过去,发展生产基地存在重种轻管的现象,造成广种薄收,主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引导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在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提高内涵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引进和推广名优新特品种,创建一批广东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广泛普及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革传统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产品升级。三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必须建立和健全省、市、县、镇四级农科推广网络,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大力抓好各类农业技术学校,逐步扩大农业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各级科技部门要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推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四要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必须把农业科技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投入。同时要引导生产基地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五要发挥各类“农协”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科技等服务。各地应根据生产基地建设的情况,建立农民水果协会、水产协会、花卉协会、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协会由农民自愿加入,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形成“农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技服务。

城乡有什么差异~

  你问题中的城乡经济结构发展差异,主要是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以下是关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的有关内容。看看吧,希望帮得了你。

  简介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应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即现有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和城乡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与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趋势相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必须由以种粮为主和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化,通过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可以形成“龙头”在城镇、“龙身”在农村的“龙形”经济,这无疑又有利于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要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的增长,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及农业经营规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应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平等。
  (2)繁荣农村经济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要架起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带来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和大市场连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接起来,因而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民面对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我国果品、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在价格上是有竞争优势的,但在出口上也遇到了卫生检疫等绿色壁垒。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是一个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并要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结合,加快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三化”中农民市民化是根本;上在宏观层面,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要件”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
  (3)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清除不合理的制度,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取消农牧业税;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只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费;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农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资金、技术、物资、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当前尤其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振兴农村,对农民“少取、多予”。
  制度建设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公民权的基础之上的政策和制度才具有合法性的基础,也只有公正的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可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可靠和持久的保障。
  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2)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3)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首先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改革和完善那些导致其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1)彻底取消现有的一切导致二元社会结构产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样在清除了这些人为地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存在的障碍,就为城乡社会结构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度上改变工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倾向,加大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力度,扩大国家和各级财政对农村的诸如水利、道路、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强化农村有形市场的建设,并将之纳人国家统一大市场之中,支持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发育、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农村发展所紧缺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尽快将农村的要素和产品市场都纳人国家统一的大市场之中。
  (3)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剩余的转移载体作用。在西方二元理论中,它没有考虑农业剩余转移到现代部门的机制。这对于同时包含着制度变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变来说,显然是不能充分地成立的。市场机制本身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因此,农业剩余在中国不仅要靠市场,还要依靠其他的一些手段分配和再分配,转移到现代部门。其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业剩余的转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4)创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流转制度,从制度上为农村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约束之一,也是农地抛荒、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改革势在必行。
  (5)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标本兼治,坚决贯彻执行并从制度上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一是要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经费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否则,我们推广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最终也难以走出“黄宗羲定律”下。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弥补城乡市场差异;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农村非农产业等对农民增收均构成了制约,因此,要着手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农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一要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适量的转化;二要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三要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中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四要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实现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由政府主导农产品流通到向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创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减少市场风险,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保护农民的利益。六要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落后的局面,通过内涵和外延性的结构扩张,使农业形成结构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扩张,也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三)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二元结构,帮助农民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现代性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⑾通过教育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使农民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规范,并内化为个人意识,这是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最直接的途径。要消除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教育重点应放在下面几方面: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求知意识。学校教育是形成现代性的主要力量。教育与人的意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观念、新的行为模式。愚昧从来都是与保守、惰性联系在一起的,而知识常与进取、求变的心理相互促动。
  (2)加强WTO知识教育,培育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一个国际经贸组织,WTO本身就是一个规则体系,它的权威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体现出来的,它的宗旨、原则、规则无不贯穿着开放竞争的观念,但作为WTO的新成员,中国大多数人对WTO都比较陌生,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的农民更是如此。因此,在农民中进行WTO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就成了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帮助中国农民了解WTO对中国的要求,帮助农民正确分析形势,正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沉着应对,树立开放、竞争、规则意识,消除城乡意识二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育市场意识。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程度和参与能力,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封闭性与大市场开放性的矛盾,常使没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让他们了解市场经济对农民的要求,从而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
  (四)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承受着数量越来越多而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而城市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重新审定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我国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
  所谓“城乡结合”,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可能是全部依赖城市来吸收的异地转移,而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将“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化为“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投资和发展动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外资和个人投资等结合起来。“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要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把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对立起来。
  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和作用机制是市场化机制,既通过市场的引导,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功能来实现。在上述各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加强引导,把城市化的立足点在于国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管理面临着挑战,转变管理模式成为城市化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管理模式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农民迁徙而来的“城市人”行为的二元性,也是现阶段城市本身的二元性,它使城市事务具有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混合特征。社会出现分化,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产生。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事务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既不能简单沿用农业社会的传统管理手段,也不能搬用以现代城市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管理模式。
  为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格局,有序推进城市化建设,政府需要探索一种适合转型期特点的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适合城市化时期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调整行政决策、管理方式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形成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即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用伦理的价值管理手段协调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事务,进而形成“科学管理”和非科学的“伦理管理”的二元模式。
  一方面,城市化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科学管理模式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冲突。另一方面,城市化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城市事务中大量的问题是与农业社会共生的问题,对此,政府管理存在着“控制盲区”。因此,有必要用非科学的伦理管理模式协调和处理“非正式组织”中的矛盾,理顺转型期城市内部的利益结构和关系。

回顾中国多次改革,都有哪些特点?看完自豪

农业经济特征是什么
答:农业经济特征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风险性 也较大。一般来说,自然条件好的年份,土地肥力高的 地区农业产出就多,产品成本也就较低,相对的农业的 经营效益就比较好;而自然条件差的年份、土地肥力低的地区农业产出就少,产品成本也就较高,相对的农业经营效益就比较差。农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

美国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和什么?
答:5. 农业产销一体化:美国将工业部门的管理经验引入农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化经营。6.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美国始终保持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其高生产率的重要支撑。7. 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

什么是现代农业
答: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装备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这样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现代农业制度,就是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征:(1)农户实行专业化生产,是为“卖”而生产,商品率高。(2)农户接受...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答:特点:循环农业主要特点包括:(1)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循环灌溉等技术;(2)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3)推广农业多元化,发展农、林、牧、渔结合的综合农业;(4)注重农业的社会化和农民的参与;(5)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发展农业产业化。

什么是农业生产专门化
答: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这是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农业专业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到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

什么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

农业现代化包括5个方面是什么?
答:1. 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涉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其中机械化是关键要素之一。2. 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意味着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成本,并确保食品安全。3. 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它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有以下基本特征:1、 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学,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推广应用体系。如随着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

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特征是什么
答:产业园的主导产业不能太多,一般1-2个,并要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和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加工是纽带,但不能只有加工,生产在园外,园内必须解决加工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供应。这一点和农业产业强镇类似,二者不同的是产业园是以县级为主体组织建设的,产业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