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的来历是什么?? 一二九的来历是什么?

作者&投稿:郑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èr ㄦˋ] [《广韵》而至切,去至,日。] 大写:贰 “贰”的今字。 1.数词。一加一所得。《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2.序数。第二。《墨子·七患》:“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适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唐 韩愈 《春雪》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巴金 《探索集·春蚕》:“我写作一不为吃饭,二不为出名。” 3.副。与“正”相对。同“ 贰”。《礼记·坊记》:“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 郑玄 注:“卜之日,谓君有故而为之卜也。二当为贰。唯卜之时,辞得曰:君之贰,某尔。” 4.再次;两次。《南齐书·礼志上》:“醴则唯一而已,故醴辞无二。”《宋史·吴璘传》:“此 孙膑 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5.倍;加倍。《史记·高祖本纪》:“秦 ,形胜之国,带河 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司马贞 索隐引 虞喜 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戟百万, 秦 地险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 秦 兵当二百万也。‘齐 得十二’亦如之。” 顾炎武 《日知录·史记注》:“古人谓倍为二。‘秦 得百二’,言百倍也;‘齐 得十二’,言十倍也。”《韩诗外传》卷四:“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今君授币也卑,臣敢不跪乎?” 6.并列。《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德侔往初,功无与二。”《宋史·杨存中传》:“ 杨存中 唯命东西,忠无与二,朕之 郭子仪 也。” 7.两样;不同。《荀子·富国》:“故曰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每先期输直,不二价,而人无异辞。”清 顾炎武 《与人书四》:“《诗》三百篇即古人之韵谱。经之与韵,本无二也。” 8.谓分成两样。《高子遗书·语十九》:“ 朱子 正欲一之,反谓其二之,惑之不可解久矣。” 9.怀疑;不确定。《吕氏春秋·应言》:“视昂 如身,是重臣也;令二,轻臣也。” 高诱 注:“二,疑也。臣见疑则不重矣。”《后汉书·齐武王縯传》:“将军 张昂 拔劒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宋 宋祁 《宋景文杂说》卷下:“任贤而二,五尧 不治。” 10.二心;不遵从。 唐 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若纵怀二,奸乱必渐。”宋 范仲淹 《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诗:“先王制礼经,祠为国大事,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 11.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指阴、阳或天、地等范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河上公 注:“一生阴与阳也。”汉 刘向 《说苑·辨物》:“夫占变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阴阳之数也。”《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之生也,诞授命世;体三才之茂,践得二之机。” 李善 注引《易》:“‘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12.古人认为偶数属阴,因以“二”指地数之始,或指卦中的阴爻(--),或指臣道等。《易·系辞上》:“天一,地二。” 孔颖达 疏:“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也。”《汉书·律历志上》:“地之数始於二,终於三十。”《后汉书·杨震传》:“《易》曰:‘无攸遂在中馈’” 李贤 注引 汉 郑玄 曰:“二为阴爻。”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二,言所为;五,不言所为。二,臣道也,以任事为忠;五,君道也,以任人为大。二胜其任,则五可无为。” [编辑本段]方言中的“二” 陕西方言 1.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掂不来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如“二怂,二锤子”。例:那个人二得很! 2.形容自己听到惊人且不能理解的言论时的心理状况,如“我二了”。 3.形容某方面比较强悍,带有戏谑。例:1.那家伙踢球二得很。 东北方言 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愚笨,口语中拥有独特的语意。 天津方言 贬意词。常用用于形容人愚笨,弱智的意思。现在多用于彼此取笑的意思(有很大的玩笑成分)。 例:1、数学课上,老师问:“题都做了没有,答案是什么?”同学:“二!”老师:“我看你才‘二’呢!,这题都能算错,你说你有多‘二’吧!” 2、二百五的延伸意思,表示,我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晓得。 【er】 二 twain;two; 两; 二 èr (1)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 一加一的和 [two]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与《召南》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二星(银子二钱。星,秤杆上的记数点);二天(再嫁;嫁二夫) (4)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twenty]。如:一百二 (5)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two hundred]。如:八千二 (6)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two thousand]。如:四万二 (7)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second]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8) 又如:二手(副手,二把手);二尹(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二舍(二公子,二少爷。舍:舍人。原为官名,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二甲(殿试的第二等);二门(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 二 èr (1) 两样;有区别 [different]。如:二屋里(另住一处。比喻说话岔了道);二价(异议) (2) 不专一;不忠诚 [be double-minded;disloyal]。如:有二心;二四(放肆,胡作非为);二三(三心二意) 二把刀 èrbǎdāo (1) [方] (2) [smattering]∶对某知识或技艺不精通 (3) [smatterer]∶一知半解或技术上凑凑合合的人 二把手 èrbǎshǒu [the second chief] 指一个地区、单位等的排在第二位的负责人 二百五 èrbǎiwǔ [stupid person] 俗语。常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二遍苦 èrbiànkǔ [suffer second persecution] 第二次或又一次吃苦 二部制 èrbùzhì [tow-shift system] 中小学把学生分两部分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茬罪 èrcházuì [suffer second persecution] 再次受罪

“中二”是啥意思?来源是哪里?~

中二病(又称初二症)是伊集院光在广播节目《伊集院光 深夜的马鹿力》中提出,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特别言行的俗语。
去百度看看,有更详细的。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个伟大事件。毛泽东曾把它与“五四”运动相提并论。他说“五四”运动是大革命的准备,“一二·九”运动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准备。“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一二九的来历:

  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华北大部地区已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民族矛盾已明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华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学子,更是群情激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5年的北平、华北甚至全中国,都面临着危险的形势。针对日寇的进逼,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北平军分会秉承蒋介石“不抵抗”旨意,一再签约退让,华北主权日渐沦丧。中共北平市领导成员彭涛、谷景生、周小舟依靠他们同北平各大中学建立的关系,有步骤、有策略地推动着抗日救亡运动。

  当年7月,他们策动了以中学生为主的新华门请愿。8月,通过赈济黄河灾民的活动,组成合法赈灾团体,争取公开、半公开活动的便利。10月,筹划发表向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的书面请愿《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与此同时,就是否开展合法斗争、及时调整策略、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共北平领导层出现尖锐激烈的争论。11月,将赈灾团体改组为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共北平临时市委成立。12月,在中共北平市临委统一领导下,“一二九”运动爆发。

  1935年12月,为适应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国民党政府和宋哲元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当时的危急关头,北平临时市委当即决定于12月9日这一天,由北平市学联出面,组织学生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事前临时市委对活动的原则、方法和请愿路线,作了认真的研究。确定12月9日凌晨5时以敲钟为号,各大中学校学生冲出校门,向设在中南海的何应钦行辕进发。请愿时提出的“六项要求”,是谷景生和彭涛等人商议拟定的。12月9日请愿后,12月16日,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大游行。临时市委还周密制定了讲演及讲演后的撤退计划:当游行队伍到天桥汇集后,由曾任党的青岛市委宣传部长、此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黄敬在天桥有轨电车上发表演讲;他刚讲完,立即冲上来五六个学生,护卫着他回到游行的队伍里。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黄敬当年在电车上演讲的照片的来历。史实表明,“一二·九”运动完全是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它是当时北平党组织紧紧抓住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主题,顺应历史大势,采取正确的方针和策略的结果,因而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共北平市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走上长安街,振臂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成立华北汉奸政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吹响了全民族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