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算肇事逃逸?怎么去定义 请问怎样的交通事故才算是肇事逃逸???

作者&投稿:苌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交通肇事逃逸就是自己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没有任何原因离开事故现场。从而导致在进行交通事故处理的过程当中,对其行为没有办法进行最终确认。而交通肇事逃逸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承担责任。所以只要在某种范围内,你出现了这样的举动,都是会按照交通肇事逃逸来进行处理的。其实从这一点就可以明确的看出,交通肇事逃逸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你的行为,而是通过你的目的来进行判定的。
个人建议。
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首先需要对被害人进行一定程度的紧急救治,从而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如果自己实在不会掌握任何的急救知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快速的拨打120。让专业的医护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拨打幺幺零电话报警,让交警部门来这里维护现场秩序,避免产生更大的纠纷。而且如果你本人没有太大问题的话,就需要在现场等待交警的询问,同时也需要到警局里边儿录制笔录。
扩展资料。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后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

肇事者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但没有因逃逸而造成严重后果。

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从而没有造成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

2、虽然在逃逸过程中已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就算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扩展资料

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后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

肇事者违章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此时肇事者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但没有因逃逸而造成严重后果。

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从而没有造成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后果。

2、虽然在逃逸过程中已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行为人肇事将他人撞成重伤,但并不具有使其死亡的现实危险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所谓的“逃逸”在行为人的主、客观上无非是正常行驶行为的继续化, 是 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 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肇事逃逸的定义?





什么才算肇事逃逸?怎么去定义~

肇事逃逸当然就是出事故以后,开车离开现场,好像人也不能单独离开现场,出事故以后,如果有人员伤亡,立刻拨打120,随后拨打122事故报警电话,然后在原地等候交警来处理。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的?
答:那么其行为就不构成肇事逃逸。2、当事人逃离现场的行为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具备主观性。这意味着当事人逃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无论是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3、当事人必须已经离开了交通事故现场。只有当以上三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逃逸的定义是怎么规定的
答:交通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
答: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 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

肇事逃逸没有肇事逃逸就算肇事逃逸吗
答:没有伤算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是指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弃车逃跑的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伤亡,并不是肇事逃逸认定标准,因此没有伤离开现场的,也有可能会构成肇事逃逸。【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标准
答:(一)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

怎么才算交通逃逸?
答:主观方面,指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交通事故,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是没有逃逸的意图,那么就不构成交通逃逸。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逃逸怎么来认定
答:另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进一步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采取驾驶或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甚至选择隐藏或潜逃的行为。因此,要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需同时考察两点:一是是否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二是是否有意逃避法律责任或...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轻微事故怎么赔偿
答:一、新交规肇事逃逸如何处罚?新交规肇事逃逸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是对交通事故逃逸人员行政方面的制裁,其将被吊销驾照且终生不能再取得,且不论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大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

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轻微事故算不算
答:法律分析:离开事故现场,不一定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要经交警部门调查才能定性。在确定属于肇事逃逸后,如事故中没有人员重伤或死亡,逃逸的驾驶员要负事故主要以上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肇事者的处罚是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同时对其机动车驾驶证扣12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

发生交通事故后怎么样才不算肇事逃逸
答:法律分析:不算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主要是双方达成私了协议后其中有一方反悔并报案的,当事人为了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在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驾车驶离现场的,因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现场并及时报案的这些情形。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