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的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构思。 从经济角度谈谈西藏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展

作者&投稿:贡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藏小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对城乡建设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指导思想,理清发展思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突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立足我区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完善功能、拓宽空间”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反对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反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坚持突出特色、与众不同,反对模仿趋同、千篇一律的建设原则。
  二、认真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维护小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镇规划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龙头”,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上讲,一是要具有超前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小城镇规划做到高起点、阔视野,留有余地、实有弹性;二是要具有科学性,根据小城镇自身环境,科学界定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功能定位;三是要具有综合性,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与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协调,城乡结合,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四是要具有开放性,小城镇规划编制应该博采众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扩视野,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吸百家之长,补自身之短;五是要具有特色性,充分挖掘西藏小城镇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体现民族本色魅力;六是具有协调性,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的规模、速度同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从小城镇规划的实话上讲,一是树立权威,强化学习规划、宣传规划、执行规划的意识,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维护小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二是强调强制作用,对小城镇规划的实施实行强制性管理,对违反小城镇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三是注意连续性,小城镇建设发展它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不懈努力的发展过程。因此小城镇规划作为特殊的政府行为,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要坚持一张草图干到底的原则,保持小城镇规划的连续性,杜绝前人建、后人拆的浪费现象;四是注重社会性。小城镇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让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对小城镇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准则,建立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
  三、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整体发展。西藏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之间的差异性大,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能搞“一刀切”和“大一同”,不以固定一种模式,走同一条道路,用同一种速度,而是区别对待,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梯次推进,整体发展。一是把地(市)所在地城镇,青藏铁路沿线、国道线、省道线及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列为优先建设发展的重点,集中内外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二是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小康示范工程建设和借助民房改造、牧民定居、扶贫开发等,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社会局势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科学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形成合理集居,扩大小城镇规模。
  四、树立经营理念,加强小城镇管理,提高小城镇质量和品位。经营小城镇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机制,对小城镇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作,以实现小城镇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最大化、最优化、增强小城镇的竞争力,促进小城镇发展。一是盘活土地资本,发挥“源头”效应。政府应在经营小城镇土地上找着力点,打破各自为阵,多方售地的格局,由政府掌握小城镇土地的统一收购权、垄断供应权和用地审批权,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收购、统一整理、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调控小城镇土地的市场;二是盘活房产资本,发挥“吸纳”效应。对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中调剂出来的房产和土地,采取招商引资、出租出售、公开拍卖等方式,吸纳聚集新的生产要素,使其尽快盘活,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盘活公共资产,发挥“自养”效应。对广场、公园、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采取托管经营、授权经营、卖断经营等形式转让经营权,其收益用于自我养护,自我发展;四是盘活“无形”资产,发挥“有形”效应。对冠名权、广告牌位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公开拍卖,发挥其有形价值。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小城镇规划的再好,建设的再好,如果小城镇管理跟不上,小城镇的整体形象就树立不起来,小城镇的品位和档次就会大打折扣。
  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小城镇建设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来支撑,发展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牧区稳定、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可靠保证。立足当地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地域特色,加快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是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当务之急。发展小城镇经济,要立足于小城镇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分析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特色上寻找突破口,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形式多样化、产业多元化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新路子,培养壮大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使小城镇活起来,强起来,富起来,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市场,坚持以市活镇,促使和形成小城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相互交汇激荡的兴旺局,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其它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产业发展了,市场繁荣了,效益提高了,小城镇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小城镇建设才会生机盎然。
  六、坚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小城镇。一个城镇,如果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就失去了其品位和活力,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人气,特色不仅是城镇的形象,而且更是城镇的生命。西藏小城镇建设格局和建筑风格,必须立足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体和历史积淀这一母体,把小城镇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乡土特色、风俗民性和小城镇的自然灵气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体现小城镇的独特魅力。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投人西部大开发,为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西藏小城镇的建设现状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西藏目前已有拉萨、日喀则两市,71个县城,112个建制镇。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下,西藏城镇的规划建设已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市)所在地城镇的道路骨架、等级路面、上下水管网已基本形成,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65亿元,1998年底已达91.18亿元,20年时间增长了13.7倍。全区年末城镇人口为438544人,城市化水平也由1959年民改时的1.9%增加到9.8%,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各地市为次中心,以“一江两河”和藏东“三江”流域的市镇和川藏、青藏公路沿线县城为主体,以边境县、口岸为外围次中心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城镇的功能日益完善,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据统计,1978年,在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中,第一产业为50.7%:第二产业为27.7%:第三产业仅占21.6%。随着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全区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得到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区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三产业一跃成为首位,占43.5%:第一产业从“霸主”地位退居二位,仅占34.3%,第二产业名列第三,占22.2% 。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藏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但与全国平均30%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的看,西藏小城镇建设还严重滞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影响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也带来或加剧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71个县城中,除地区所在地县城外,基本没有等级道路和城镇道路骨架:61个县城无排水、防洪设施:琼结、拉孜、巴青等16个县县城无供水设施: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虽然达到了12.71平方米(其中七地、市所在地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 12.44平方米,建制镇人均居住面积为13.70平方米,农牧区人均居住面积12.70平方米)。但多数县城镇的住房为60-70年代所修建,建制镇和农牧区许多住房的墙体均为干打垒土墙,无法满足抗震的要求。70%以上的县城镇还使用木材、牛粪、燃油为生活或取暖燃料。城镇相距远、交通不便,致使一些小城镇相对孤立,造成了农牧民收人难提高、内需难扩大、就业难增加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难题。

  二、发展小城镇建设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西藏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小城镇也多分布在沿江、河谷地带,受山区、江河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多样、多变与复杂性的影响,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像城里人一样工作、生活,是西藏农牧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小城镇作为城市之末,农村之首,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农牧区,为乡镇企业升级提供了载体,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阵地,为启动内需优化结构找到了拉力,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找到了场所。小城镇建设也决定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首先可为解决农牧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找到根本出路:其次,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三是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主要保证。

  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从现在起到2010年民族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目标的重要措施。

  三、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

  西藏自然条件艰苦,属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西藏发展的最大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是推动和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1999年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陈奎元指出:我区地广人稀,人们的生产、生活、流通不可能集中到少数城市,而人口分布过于分散,像现在这样的状况又不利于发展。我们应该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展小城镇。并强调:我区发展小城镇不能遍地开花,布点过多。主要以拉萨以及各地区所在地为中心,以70多个县城所在地和部分交通枢纽,还有像樟木这样的口岸先作为重点,总数大约建成100个左右的小城镇。要努力将小城镇建设成商品集散、交通枢纽,可以吸纳流动人口、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集合点,把它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这一思路,对全区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并努力强化大城市功能,重点培育地市城镇,积极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建立大中小城市并举,规模等级合理,布局和结构有序的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西藏经济社会一定会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

  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构想

  西藏小城镇建设,应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西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多样、多变、复杂,小城镇相互交通不畅,城镇之间功能互补性差的实际,应建立以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地区泽当镇、林芝地区八一镇为中心的沿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流域及相关区域共计43个县城以及79个建制镇组成的以发展农、林、牧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民族工业、矿业、边贸为主体,商品流通和综合交通枢纽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昌都镇为中心,沿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源头流域及相关区域,11个县城及24个县属建制镇和一个独立工矿区组成的以发展农、牧林为基础,矿业为龙头,交通、能源、通信为先导,加工业、商贸、旅游为补充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那曲镇为中心,沿青藏、黑昌公路,形成10县一区以及2个县属建制镇组成的以发展畜牧业综合开发为基础,内外交通、矿业为重点,旅游、药材采集加工、商品物质流通、仓储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狮泉河镇为中心,沿新藏公路、安狮公路形成7县组成的以发展农牧业为基础,开发能源、交通、通信建设以及边贸、旅游为主体,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第三产业的城镇发展体系。此外,还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

  西藏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发展小城镇,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小城镇建设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把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二是打破完全依靠国家投资的观点,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齐抓共促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调控、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更应加强政府的干预和引导,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成立有权威性、有代表性、高层次的城乡一体化领导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中的职能作用。

  (二)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制定与完善县城城镇体系规划

  西藏小城镇规划起步晚,进度慢。为避免小城镇建设中的盲目性,首先应抓紧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同时,安排好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上下水、通信、供电等。并通过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二是小城镇建设要布局合理,科学设镇。小城镇建设,要特别注意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要集中紧凑,合理布局,以便于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第三,要注意民族特色,科学设计。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艺术地体现地方民间建筑特色民族风格,按照“一镇一格调,一镇一特色”的要求,避免把小城镇都建成“千城一面”的商、住房:第四,要注意环境保护,乡镇企业集中后,要有环境保护措施:第五,注意各类市场建设,包括各类专业市场建设。三是强化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的权威性,建立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制约、监督机制:四是小城镇建设,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近期应抓好}o多个县城及部分交通枢纽和重点边贸“口子镇”的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边贸“口子镇”。

  (三)运用市场经济原则建设与发展小城镇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的扶持必不可少。但在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大开发战略中光靠国家的投资扶持,是不现实的。在小城镇建设中,首先要在投资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又要克服等待国家投资的思想。内引外联、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地吸纳投资,寻求扶持,解决小城建设中资金困难的“瓶颈”。二是要实现从单纯资金投人的方式到科技投人、人才投入、知识投入多种投入方式的转变。小城镇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科技创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抗御自然灾害和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及方便人民生活等问题,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一批适合农村牧区特点的新技术、新材料,增加科技含量,才能提高建设水平。

  小城镇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在于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应用。西藏人才匾乏,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小城镇从事建设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西藏小城镇建设,应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西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多样、多变、复杂,小城镇相互交通不畅,城镇之间功能互补性差的实际,应建立以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地区泽当镇、林芝地区八一镇为中心的沿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流域及相关区域共计43个县城以及79个建制镇组成的以发展农、林、牧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民族工业、矿业、边贸为主体,商品流通和综合交通枢纽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昌都镇为中心,沿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源头流域及相关区域,11个县城及24个县属建制镇和一个独立工矿区组成的以发展农、牧林为基础,矿业为龙头,交通、能源、通信为先导,加工业、商贸、旅游为补充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那曲镇为中心,沿青藏、黑昌公路,形成10县一区以及2个县属建制镇组成的以发展畜牧业综合开发为基础,内外交通、矿业为重点,旅游、药材采集加工、商品物质流通、仓储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为纽带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以狮泉河镇为中心,沿新藏公路、安狮公路形成7县组成的以发展农牧业为基础,开发能源、交通、通信建设以及边贸、旅游为主体,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第三产业的城镇发展体系。

1978年后西藏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原因~

1984年西藏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的基础作用为西藏的经济提供了强大支持,与此同时,通过中央巨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内地较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西藏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总量从1984年的13.68亿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395.91亿元,按可比价算,25年里经济总量增加了11.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5%的高水平。为了促进西藏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央于2001年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主要研究西藏的发展议题,确定了国家投资的117个项目,总投入约312亿元,此外,中央提供的财政补助约380亿元,全国对口支援的70个项目和援藏资金达30多亿元。在投入的有力拉动下,西藏经济总量从2001年的139.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5.91亿元,年均增长率仍保持了12.4%的高水平。2006年,西藏人均GDP历史性地突破了万元,摆脱了长期处于全国末尾水平的境地(注4)。 西藏的经济增长受投资拉动影响显著。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入和地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从1959年到2008年间,西藏固定资产投资从0.29亿元增长到303.3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2%。从1985年,即西藏宣布对外开放的第二年开始,固定资产的投入就占当年GDP的42.2%,较过去增长了至少10个百分点。从此,西藏固定资产的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占GDP的比重保持了较高水平。1984-1994年的10年里,西藏固定资产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均在40%以上,199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6%,1996-1998年的2年里,这一比例回落至45%-47%之间。此后,西藏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再度加快,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里,西藏固定资产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西藏的经济增长受投资拉动的影响愈发明显。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用于发展经济的绝大多数投入并非来自自我积累,也非源于市场的配置,而是源于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对西藏各种建设项目的投入以及内地较发达省市的支援。除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财政支持外,国家还担负起对西藏大多数重大项目的投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62项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和716个全国援建的项目,总投入80多亿元;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国家投资的117个项目,总投入约312亿元。此外,全国对口支援的70个项目和援藏资金达30多亿元。

西藏的旅游当然是首选的发展方向,这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全世界的人。这些年来,西藏交通、社会环境整治都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当然,目前来看,西藏的特色经济——虫草、藏红花和藏鸡、蛋等特色畜产品、特色林下产品都是发展的一股强劲推力,还有西藏的特色水、藏饰产品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这些特色产品依赖西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让世人所熟知,同时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西藏旅游经济更加丰富多彩。

西藏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答:西藏经济发展的条件与优劣势分析 西藏偏居祖国一隅,闭塞的交通与独特的高原环境,强烈地影响着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1、地势高亢,寒冷,缺氧,人烟稀少。西藏高原被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与...

结合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
答:有利于保证少数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西藏人民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政局稳定、社会和谐。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的作用推动“十二五”期间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答:十一五”以来,西藏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何准确把握当前西藏的经济金融形势,承前启后,做好“十二五”期间西藏银行业金融工作就显得...

中国第二条天路明年全面动工span西藏经济迎来新时期span
答:西藏经济迎来新时期 川藏铁路拉林段2015年全面动工后,西藏经济发展会进入到了新的时期。狄方耀认为,西藏的经济主要是由国家支持下的投资拉动,由于工业比重小,不太可能像其他沿海和西部地区省份经济受全国新常态的影响。“未来...

求文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
答: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藏仍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长期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要巩固和发展己有的大好形势,实施好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确立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仍需要中央继续...

...利和不利条件,试着从因地制宜的思想提出西部发展的策略
答:然而,中国东 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均衡的发展。加 快西部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世纪末中国党和政府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然而,西部地 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构成了...

1978年后西藏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1984年西藏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的基础作用为西藏的经济提供了强大支持,与此同时,通过中央巨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内地较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西藏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总量...

高等教育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答: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是重中之重。 (二)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标准的“复合型”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

西藏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呢
答:该地方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发展经济是当前西藏自治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西藏自治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

西藏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答: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方面。1、民族团结和稳定 西藏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加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