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来相机的历史? 照相机的发展史

作者&投稿:胥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德国的禄来公司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的鼻祖。中国的摄影记者最早使用的专业相机,大多都是禄来品牌。尽管没有普通135相机快速轻便,但其高品质的影像质量,已为我们留存了无数的历史瞬间。
禄来 - 品牌简介
禄来公司的创始人保尔·弗兰克和莱因霍尔德·海德克,年轻时就是挚友。他们对光学和机械学十分偏爱,而且具有相当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管理他们了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远见。当然,他们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无法在那个时候就预测到他们的企业80年后在国际上能够享有如此高的声誉,禄来相机会遍布全世界,受到如此欢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弗兰克和海德克为该企业创立的“禄来精神”,为禄来光学技术公司在20世纪所取得的80年辉煌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禄来 - 公司诞生
1920年,弗兰克和德克二人联手创办了Franke&Heidecke公司,也就是现今在国际相机制造业领域颇有权威性的禄来光学技术公司。从选定厂址、购置设备、聘请技术人员,到第一台相机产品的设计推出,他们都非常认真细致地考虑,共同协商,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有一段日子,他们共同或分别去德国其他城市或到国外去搞市场调查,招募人才,了解国际相机制造或决定都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两位双反相机制造的巨人都具有远见卓识和沉着冷静的优秀素质。在他们的组织指挥下,经过16个月的艰苦奋斗建厂阶段,一个颇具规模,有着450人的禄来厂终于胜利建成并顺利投产。从此,世界相机制造业的名单上又多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制造精密相机的公司。
弗兰克和海德克都是做事一丝不苟,有板有眼,有始有终的人,他们都具有极其严谨认真的性格。在建厂之始,他们就要求将工厂建成德国第一流的,要求技术人员和工人,砌每块砖,构架每根钢梁都不允许出现“毫米误差”。投产之前,他们要求每个员工必须牢牢地树立“对每颗螺丝钉负责”的思想,并贯彻到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投产后,弗兰克和海德克立即对外宣布“一流质量、一流服务”是禄来公司的经营宗旨并请同行和广大用户严格要求和监督。几十年来,禄来公司领导人一代代更迭,但它们的经营宗旨丝毫没有改变。
禄来 - 环保工厂
建厂之初,弗兰克和海德克就计划将工厂建在花园中,在建厂过程中,他们请建筑师在厂区专门设计和营造供人们休息的亭阁,并请绿化工人在厂房的四周中种树、栽花、植草皮、美化环境。弗兰克和海德克倡导的“工厂就是花园”的计划在1936年得以全部实现。与此同时,他们不仅关注厂区的环境建设,同时又很重视车间的环保工作,车间设计得宽敞明亮,光线柔和适中。每个车间都安装了大马力排气扇和大吊扇,从而保持空气清新流通。厂房内机床等设备安排得井井有条,所有的工具和零配件排列得像等待检阅的士兵那样整齐。涂镀金属后的污水有专门排污管道和设备进行处理,连工人们用的浴室也设计得舒适实用。禄来公司还用重金聘请环保专家作为顾问,请他们对工厂环保工作定期做检查,并写出报告供厂方研究。对于这一切,这两个禄来公司的创始人很有自信地认为,只有在这种文明秤的条件下,产品的质量才有可能达到第一流。
禄来 - 初期产品
1921年禄来公司开始向市场推出它们的产品—“Heidoscope”45/107立体多镜头反光相机。当时,禄来公司成为国际上一家专业开发研制和生产多镜头反光相机的企业,产品只有“Heidoscope”和“Rolleidoscope”两种相机,相机的拍摄效果不错,但价格贵了点。开始时,市场销售情况还不错,渐渐地就出现滞销现象。1923年根据市场情况和顾客需要,禄来公司一方面对45/107立体多镜头反光相机作为改进,另一方面组织光学物理专家和机械物理专家共同开发新产品。1929年,禄来公司终于拿出了第一台禄来原型双反相机,此举震动了当时的国际摄影界。有人对此评论说,这是一次双反相机的革命。
原型6×6双反相机诞生
1929年是禄来公司发展的关键一年。该公司各部门协调合作顺利,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称赞,就在这一年,禄来公司对外宣布推出禄来弗来克斯原型双反相机。弗兰克和海德克将他们的先进设计和立体多镜头反光相机的生产经验充分运用到使用卷片的双反相机的开发生产之中。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专业摄影者的摄影爱好者期盼已久的腰平取景器和对于相机使用卷片的憧憬在禄来原型双反相机上都成为现实。
禄来原型双反相机亮相以前,有关双反相机的生产依然采用古典技术。19世纪末,尽管许多双反相机在摄影实践中被大量使用,但这些相机大多是木质机身,体积重且大,操作部件简单,镜头也很一般,特别是对焦困难,而且售价不菲。到了1910年左右,双反相机市场日益萎缩,厂家纷纷撤掉这种相机的生产。禄来公司为了迎合摄影者的需要,一举推出全新概念的禄来原型双反相机。这种相机有着结实耐用的金属机身,镜头和快门质量尤为出色,相机操作部件安排合理,使用简便,特别是明亮的腰平取景器对焦取景特别方便,就连当时最挑剔的摄影师在对禄来原型双反相机的拍摄质量进行严格的鉴定后,都异口同声地对其表示称赞。
禄来原型双反相机的出现,在相机工业领域里再次掀起了一个普及和推广双反相机的新浪潮,许多相机生产厂家纷纷以它为蓝本,模仿着生产禄来模式的双反相机。禄来原型双反相机的摄影镜头焦距是75mm,摄影镜头口径为f/4.5,不久改为f/3.8;取景镜头口径为f/3.1,片幅为6×6厘米,使用是的 117胶卷。
禄来双镜头反光相机在20世纪盛行了50年,它为世界摄影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禄来原型双反相机可以说是20世纪相机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
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登台亮相
禄来原型6×6双反相机的问世,在德国乃至国际摄影界都引起了轰动。它结实灵巧的金属构件,明亮的腰平取景器,加之合理的设计,以及质量一流的天塞镜头。这些都让专业摄影人仕和广大爱好者爱不释手,尤其从事新闻摄影的人仕对这种型号相机更是情有独钟,当中有不少人几乎成了禄来相机的义务宣传员。
质量的魅力使禄来公司接到的相机订单越来越多,生意红火。为了满足市场对相机日益增长的需求,两位创始人弗兰克和海德克决定扩建和改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到了1930年,全公司员工由建厂初期的400多人扩展到了800多人。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光学专家和机械制造专家加盟到禄来的行列中来,进一步增强了相机的研制开发能力,提高了禄来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上的竞争力。当禄来公司的声誉直线上升,禄来相机出现在全球各地的时候,弗兰克和海德克表现得异常冷静,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想获得成功的企业来说,这仅仅是开始,日后的路还漫长呢!他们并不满足原型相机为公司带来的利润和荣誉,继续带领员工在搞好原型相机生产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型号的双反相机,他们决心要让禄来相机誉满全球。

从1929-1932年,禄来公司生产的原型6×6双反相机共有两种规格:一种是75毫米,f/4.5;另一种是75毫米f/3.8。二者的取景镜头口径都是f/3.1。这两款相机后来都受到收藏家的垂青。禄来原型双反相机的零部件大部分是技术工人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用锤子和锉刀一点点锤,一道道锉,严丝合缝地制造出来的。在大批客户的订单面前,这种生产方式显然就跟不上了。这时候,新型相机又正处在紧张设计阶段,一旦定型便很快会投产。为了实现禄来事业的发展蓝图,弗兰克和海德克除大事共商之外,各自工作的重点有所侧重。弗兰克整日和专家在一起抓紧“标准型”相机的设计和研制,为了一个部件的改进,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海德克则率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抓好日常生产,除此之外,重点放在车间流水线的革新的改造上,核心是相机零部件标准模具的设计生产和投入使用。与此同时,禄来公司还派出精兵强将,到世界一些地方,对市场各种牌型号相机的情况和技术走向作了充分的、大量的调查研究,详尽收集用户对禄来相机的意见。这些相机商业情报很快被送回总部,供决策人判断和布署工作。就是这样,强有力的经营管理机制使禄来公司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相机制造企业。
1932年对禄来公司来说是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研制了多年的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终于推向市场,它的优越性能和使用之方便,确实给专业人仕和广大爱好者很大的惊喜。禄来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除了保持原型相机结实的金属结构,明亮的腰平取景器和优良的天塞镜头等优点之外,重大革新是在卷片装置的重新设计上。原型相机的卷片装置是采用圆盘驱动器械,标准Ⅰ型相机则改为摇柄卷片器,这一革新使拍摄者在上片时更为便捷。摇柄卷片器成为禄来双反相机标志性装置。几十年来,摇柄卷片器也几乎成为其他品牌6×6双反相机的标准装置。
自从1932年禄来公司亮出第一台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至1934年,共生产了两种规格的标准型相机(Ⅰ型和Ⅱ型),二者的区别仅在于Ⅱ型相机最大口径是f/4.5;Ⅰ型相机是f/3.8。其他指标一样,使用120胶卷,焦距同为75毫米,安装的是天塞镜头,取景镜头口径是f/3.1,康般镜间快门,快门级数T、B、1-1/300秒。另外,该公司在1938年又推出了标准Ⅲ型双反相机,与Ⅰ型和Ⅱ型相比,主要是快门速度和摄影镜头有所区别。
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评价
“工艺精良,整体结实,对焦容易,镜头锐利,便于携带”。但是他们也一致指出禄来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的价位高了,一般的消费者难以承受。
禄来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售价过高”的这一讯息引起了弗兰克和海德克的高度重视,什么样档次的相机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这些问题在当时是
他们二人和禄来专家们反反复复地展开讨论的,尽管当时舆论认为标准Ⅰ型相机价位高了,但是禄来公司接到的订单还是令其他相机公司羡慕的。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研究,公司决策人作出的决定是:“继续生产标准Ⅰ型6×6双反相机,抓紧研制和开发既经济又实用的6×6双反相机”。在这个重大决策出台之日,一个 “经济型”相机研制小组也同时在禄来公司诞生。
禄莱2.8C相机
禄莱福莱2.8C相机。它由德国的禄莱公司于1953年制造,编号1299394。造型设计、加工精度、操作性均堪称绝佳。机身上圆形、椭圆形和方形部件的合理搭配,
弧形和直线的相互衬托,各部件的间隔分布,整体设计的刚柔并济和疏密相间,均显示无可挑剔的美感。与日本相机不同,禄莱2.8C加工十分精良,选用优质金属黄铜制造相机和镜头的每一部分。特别是机身上端“ROLLEIFLEX”10个英文字母的凸字商标,大型对焦按钮上等距离的直条纹,调节光圈和快门的两个小齿轮上的斜圆花纹,卷轴锁钮上的点密花纹,均由手工在金属黄铜上精雕细琢而成。上述部件全都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金属铬(纪念版禄来2.8F则镀上24K金),在全黑色的机身衬托下,显得典雅而不失活力,庄重中透着质感。

禄来2.8C最具乐趣和把玩性的是可全手动操控,左右两只手的手指通过两个小齿轮,可同时调整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拍摄时可以一边监察主体,一边按快门曝光,镜间快门运作时声音细弱,震动微小,整个机身轻巧容易把持,手感极佳。让人惊叹的是,2.8C这些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和按钮的形状、分布等,不仅大大增加外观的美感,更方便了实用操作,让观赏性与实用性兼而得之。
科德Ⅰ型6×6双反相机成世
经济型”相机定名为禄来科德(Rolleicord),其实生产“经济型”相机去加强市场竞争的想法在“标准1型”相机还未定型之前,在弗兰克和海德克的脑海里已渐渐成形,和专家们也作过多次“可行性”讨论,当然这仅是意向而没有到形成决议的地步。当意向变成决议,禄来“经济型”相机研制小组立即行动起来。
怎样才能设计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经济型”6×6双反相机?这种相机又怎能保持禄来相机的端庄外形和优良品质?经过反复讨论,特别是分析来自市场的调研情况,专家组和两名公司两名领导人达成共识,即“经济型”相机的外型和体积与“标准型”相似,操作性能则向“原型”相机靠拢。很快这一重要的共识变成设计和生产“经济型”相机的指导思想并付之于行动。
在设计和生产“经济型”(下统称“科德Ⅰ型”)相机过程中,禄来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如下三项措施贯彻执行关于公司提出的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生产“科德Ⅰ型”相机的决定:
1、由天塞f/3.8(4片3组)镜头,改为f/1:4.5(3片3组)特欧塔镜头。后者也是由著名蔡司·耶那公司设计的,同样是采用镜间快门,快门级数从 T、B、1-1/300秒。由于孔径相对小了,制造成本降了下来。虽然它的光学素质低于天塞镜头,但是它的中心结焦效果非常好,用较小孔径(f/8- f/11)拍摄的照片影像很清晰。作为经济型相机仍然采用名牌光学公司的镜片,可见禄来公司不是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忽视相机的质量,而是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同时,仍然想方设法保持镜头优秀的光学素质,充分体现禄来公司的“一流质量,一流服务”的宗旨。
2、基本保留“标准Ⅰ型”相机金属机身结构和外形,只是双镜头中的Heidoskop取景镜头口径由“标准1型”的1:3.1改为1:3.8。
3、上片摇柄仍改为圆盘驱动。取消光圈与快门联动结构,光圈和快门数据显示按传统直接显示在摄影镜头两侧边,由拨钮分别调控,通过不同的视窗表现出来。
经过严格的破坏性试验(特别是对快门),证实“科德Ⅰ型”相机的质量是比较好的。于是定型投产,并于1933年在市场上与顾客见面。“科德Ⅰ型”保持了禄来双反相机的“庄重、结实、机械部件设计合理,镜头优良和携带方便”的特点,拍出来的照片从结焦,层次,反差,色调上也是经得起检查的。
原来生产“科德Ⅰ型”相机的目的是生产成本较低,多数人买得起的“经济型”相机。但“科德Ⅰ型”相机的出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销售成绩,究其原因在于该机在机身外表的贴饰上不是采用软质皮革而是选用黄铜薄板,然后经冲压加工成横竖相间的网格斑纹,斑纹又分别作了喷黑和电镀处理。如此的工艺制作标准自然而然使成本难以降下来。这大概是一次设计决策的失误,可能是出于经济型产品不能太经济化的考虑。第一批的“科德Ⅰ型”相机并未能达到吸引大批消费者的目的。 通过冷静分析,总结教训,公司认识到一次不切合实际的设计,在经济上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从此以后,禄来公司在设计和生产“科德”相机时,就避免了这种浮华设计,于是又赢得市场,获得非常好的销售业绩。 禄来 - 成功之年 从1932年以来,由一禄来公司推出“标准型”禄来福来相机及“经济型”的禄来科德相机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及出色的成像质量深受摄影界人仕和广大爱好者的推崇。这样,也为禄来公司带来颇丰的经济效益。1937年初,德国国家统计部门公布一项经济数字,着重指出五年来,禄来公司共生产禄来相机20万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不少报纸撰文指出,“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辉煌成就,而是对艺术的伟大贡献,因为禄来相机又武装了一批天才摄影家和众多的摄影爱好者。” 就在禄来公司生产蒸蒸日上的同时,法西斯发动的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禄来公司开始接到政府要求,生产军需用品,如望远镜、瞄准器、摄影机、医疗器材,显微镜等定货,相机只能销往中立国。在这种非常时刻,相机产量当然下降,但优质镜头的设计和研制,操作机械部件的改进等,凡是与提高禄来相机质量有关的工作从未停止。例如,可以作多次曝光的“重拍装置”就是在这段非常时期考虑成熟的。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禄来公司的合作伙伴,蔡司公司的镜头设计人员到处寻觅一流的镜头玻璃原料,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试测和考验这些玻璃的质地,是他们将“普兰纳”镜头做到“无可挑剔,无话可说”,从而保证了禄来相机的光学品质。
自从1929年禄来公司推出第一台“原型”相机至1936年这一段日子,是禄来公司的辉煌年代,他们的相机是世界一流的,从世界各地反馈回来的信息认为这种对禄来相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是当之无愧的。正当禄来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第二次大战终于爆发,世界相机工业生产步伐放慢,禄来当然也不例外。黑暗的日子终于过去,1950年,禄来公司还保持1000名员工,到了60年代,禄来公司又重振雄风,推出一系列优质产品。 禄来 - 中国摄影界使用情况 第一台禄来相机何时登上中国口岸已无据可考。禄来相机可能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与中国摄影人结下缘份。不过“禄来热”是始于50年代,当时摄影记者阵容强大的新华社摄影部为数不多的几个记者如石少华、陈正青、郑景康,齐观山和钱嗣杰等配用禄来相机,后来才轮到我们领用。由于其镜头的顶级质量和机械性能的优越,很快在新闻摄影界流行起来,禄来公司打开了中国市场。
从资料上显示,在我国摄影事业里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禄来相机有如下几种类型:
1、f/2.8E型,配普兰纳摄影镜头和f/2.8海杜马三片三组取景镜头,焦距80毫米,旁轴硒光电池测光表,康般MXV镜间快门,快门1秒- 1/500秒,B门,自拍延迟10秒。快门与光圈可以用拨盘轻松联动调节,拍摄120卷12张,画幅为2.25英寸×2.25英寸,除了装有快速卷片手柄和快门锁钮,还有多次快门推钮,重量1220克。
2、f/3.5F型,配普兰纳摄影镜头,f/2.8海杜马三片三组取景镜头,焦距75毫米,旁轴硒光电池测光表,康般MXV镜间快门,1秒-1/500 秒,B门,自拍延迟10秒,快门和光圈可以联动调节,拍摄120卷12张,画幅为2.25英寸×2.25英寸,亦具备快速卷片手柄和快门锁钮及多次曝光控制推钮,重量1220克。
3、禄来T型6×6双镜头反光相机,天塞F/3.5镜头,焦距75毫米,康般MXV镜间快门,1秒-1/500秒、B门,自拍延迟10秒,快门光圈可联动。镜头由卡尔·蔡司设计生产,结像清晰锐利,有多次曝光控制推钮,一般来说,禄来相机测光表精确度一般,提供的测光系数仅供参考,测光表盘大而突出,极易受碰撞而破碎损坏。
4、禄来远摄型6×6双镜头反光相机,f/4松纳镜头,焦距135毫米,康般MXV镜间快门,B门、1秒-1/500秒,自拍延迟10秒,快门和光圈联动调节,镜头素质极佳,系卡尔·蔡司公司设计生产,光圈开至f/4时,结像清晰,反差适中,有多次曝光控制推钮和硒光测光表。
5、禄来科德6×6双镜头反光相机,这是一款禄来普及经济型相机,快门与光圈分别调节,卷片是采用圆盘卷片装置,卡尔·蔡司公司生产的f/3.5特欧塔镜头,镜间快门,1-1/300秒,B测光表。虽说此款相机属于普及经济型,但是通过它拍摄现来的照片质量是属于上乘的,它的机械性能可信可靠,价格为广大的摄影人仕所能接受,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在日本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尽管第一批推向市场的“禄来科德”相机因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方面没有达到目的,而告失败,但这批相机在禄来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产量又少,随着岁月流逝,国外收藏家视为“珍品”,也称之为“金科德”,中国则将这种“科德Ⅰ型”相机称之为“花皮科德”也是相机收藏品中的精品。
禄来 - 第一台SL 66型6×6单反相机
权威的禄来公司被瑞典的哈苏勃来德公司和日本玛米亚公司生产的6×6单反照相机压得透不过气来。创业人弗兰克和海德克已先后去世,公司新的接班人决定研制 6×6单反相机与上述公司抗衡,终于在1973年将SL 66型6×6单反相机投放市场,这个型号相机是供专业人士使用的高档相机。
具有多达12种不同规格镜头供选择是SL 66型相机特点,焦距范围从30毫米至1000毫米,有微距、超广角、广角、标准、远摄、超远摄和折反射等镜头。共有五种调焦屏供选择也是SL 66型相机一大特点。其明亮俯视磨砂玻璃腰平取景器和精确的平视棱镜取镜器颇受专业人士称赞。快门由1秒至1/1000秒共11档,上下运行帘幕快门,另有B门,X闪光同步为1/30秒。
SL 66型单反相机备有6种片盒。有6×6规格120与220通用片盒,还有6×4.5规格的120和220通用片盒,波波拉(宝丽来)片盒,6×6和6×9 散页片片盒。SL 66型相机是采用卡尔·蔡司公司生产的镜头,镜头锐利,镜间及四周结焦均佳,同时它还有独特的结构:在镜头的前后端均有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卡口,可以自由地将镜头从镜头座上卸下,然后倒转180度,再将镜头安装到镜头座上。SL66型中短焦距镜头经过反装后,可以对距离特别近的物体进行摄影,从而对摄影创作提供极大的方便。
SL 66型单反相机的摄影光轴可作上下俯仰的调节,这是6×6单反相机中独特功能,它能有效利用景深来调节纵向畸变。由于SL 66各镜头前后两端的联接尺寸一致,又均为卡口,因而只需配一套滤镜和特殊效果镜即可,使用方便又不需花费太多,加强了近摄功能,有利于艺术摄影创作,同时省去近摄接圈或附加近摄皮腔等附件。SL 66型相机有多次曝光功能,相机的片盒装片也极为方便,它的供片轴位于下方,收片轴位于上方,卷片时胶片由下向上通过片窗,非常简易稳妥。这一设计优于其它6×6单反相机装片盒。
SL 66型相机也有不足之处,如调焦皮腔伸缩是由单侧支承实现,调焦时该构件受力不好,另外,控制皮腔伸缩的齿条由塑料制造,容易形变。另外一不足之处是取景器锁钮结构设计也欠妥稳,不小心用两手指夹住该锁钮时,会把取景器取下来,而相机滑脱摔至地上,打开腰平取景器使用倍率放大镜时,不能将四周遮着升,阳光会从边旁隙缝射入磨砂玻璃上,降低取景影像反差,影响准确对焦。尽管SL 66型相机还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但它的出现,仍然使得许多专业摄影家称赞。
此后,禄来公司陆续推出SL 66E、SLX6×6和近年来生产的6000、6008型单反相机,这些相机都是在SL 66型相机基础上在许多使用部件上加以改进,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和效果,例如增国了TTL式自动测光系统等。 禄来 - 相关资料 1921年1月,德国一本颇有影响和号召力的月刊《摄影工业》,以醒目的版面刊登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广告:“亲爱的读者们请注意,1920年上半年,本公司通过新闻出版界宣布,我们复杂的建厂工作已全部完成。在此新一年开始之际,我厂自行设计和生产的精密产品——‘Heidoscope 45/107立体多镜头反光相机将要投放市场与广大消费者见面,我们禄来公司保证,我们禄来人保证,我们一定以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对待出厂的每一台相机,我们完全相信禄来人的聪明才智和负责精神,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相机制作得尽善尽美,弗兰克和海德克(Franke&Heidecke)谨启, 1921年1月。”这则简短的文字,实际上是弗兰克和海德克向国际摄影界和广大消费者的承诺,是他们遵循的治厂和生产的原则,也是此后几十年来禄来光学技术公司一贯倡导和发扬的,被世人所公认的“禄来精神”。
参考文献:北京景明影像 来源 hudong.com 2011-01-01

  在十九世纪初,摄影技术仍在刚开发及研究初期,德国禄莱创始人Paul Franke及Reinhold Heidecke希望将摄影普及化。在1929年,由禄莱设计及生产之双镜头反光相机(Twin Lens),不但成为专业摄影师之首选摄影器材,也奠定了禄莱在相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成为一般摄影爱好者之追捧。

照相机历史简介~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

扩展资料:
系统机构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保养技巧
相机的镜头要用专用的拭纸、布擦拭,或以骆驼毛拂 ,以免刮伤。要去除镜头上的尘埃时,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纸或布;用嘴吹风时,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镜片。
要湿拭镜片时,请用合格清洁剂,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强溶剂。镜头上最好加装保护镜或滤光镜,可加长镜头上透镜寿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照相机

照相机的发展史: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品质.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
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扩展资料照相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5、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外观更为精致,产品越来越变的便于携带。
6、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点
1、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成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
2、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
3、由于中国缺乏核心技术,后期使用维修成本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照相机

世界上最早的相机是谁发明的?
答:1956年末,"七一"牌相机开始投产,遗憾的是该机只生产了大约40架左右就停止了生产。目前存世量极少.北京大来精机厂曾在1955年试制成功大来牌135平视取景样机,但其公布时间却是在该厂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8月。如按最先发布新闻报道为准的惯例来说,那么“七一”牌相机应该是新中国照相机工业的第一台...

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答:当时的相机看起来像一个简陋的木箱子。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将他的银版摄影术公布,它可以说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相机。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上第一台便携的木箱照相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了。人们也将这一年称为摄影的诞生年。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的主要操作步骤是:要先把铺盖着银的铜板...

照相是谁发明的,又是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答:回溯到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利用日光蚀刻法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存世的照片《窗外风景》。尼埃普斯曝光了长达8个小时才得到这张照片。为了缩短曝光时间,他找到了舞美设计师达盖尔,两人合作最终在1839年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标志着人类摄影技术的真正开始。在接下来的50年里,...

照相机的来源300字左右
答: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

照相是谁发明的,又是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答: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

请问,相机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
答:并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向就能形成永久性影像机。达盖尔的发明是伟大的,他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相机基本类似有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和暗箱等部分组成。作为世界上第一台相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它看上去非常的笨重,但着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照相机的发明讲了什么?
答:世纪初中期,人们发现了感光材料,特别是达盖尔发现的感光材料碘化银,仿佛给照相机的问世注入极有效的催化剂。于是,在“摄影暗箱”上装上达盖尔的银版感光片,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照相机的问世轰动了世界。许多高官要求拍摄自己的肖像照,尽管那时候要照一张相就像受一场刑罚一样。初...

数码相机什么时候开始有?
答: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诞生于1975年,只有1万像素。真正到商业用途的数码相机诞生,是在1991年。数码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到了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富士数码相机的历史?
答:代表取缔役社长 樋口武 公司历史简介 1944年3月 富士写真光机株式会社创立。 1948年8月 开始生产敝公司第一代照相机FUJIKA-6。 1957年3月 兼并富士胶卷株式会社小男原工厂的镜头部门。 1962年9月 电子复印机《XEROX914》日本国产化。 1965年3月 为了充实机械加工部门,成立了佐野...

数码相机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答: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100x100),每个像素4位灰度,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