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作者&投稿:张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2、试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你有何启示?~

好好学习,坚持不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修题目 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
答:近代前期中国人学西方,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西方“坚船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科学技术,为物质层面的学习;甲午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变革社会上层建筑形态的学习;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是第三阶段,主要学习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

概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答: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

说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的变化过程写出这样的人物
答: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二,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旗帜,开展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三,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四,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学习马列主义。代表...

扼要概述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说明...
答:从器物学习到思想学习到制度学习,特点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历史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洋务派 求富、自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化工厂。维新派,向日本学习,希望通过改良挽救中国。革命派,学习欧美各国,通过暴力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趋势:(即变化)由器物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答:观点正确。(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破产。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先进中国人在技术、政治和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请列举...
答:最后,“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而宣告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是在封建体制下进行的自救,不可能也改变不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重大事件: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设立京师同文馆等。3、1895——1898之间。“戊戌变法”是中国人的又一次图强尝试。“...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历有哪些变化特点
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经历变化有三个过程 1学习西方技术,像洋务运动 2学习西方制度,人们发现只学习先进技术并不能救中国,就谋求先进的政治制度,像戊戌变法,更激烈的有辛亥革命 3学习先进思想,后马克思的科学思想观传入中国,为我国自救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只有正确科学的思想才能真正挽救中国人,挽救...

...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从目的来看:洋务派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3.从主张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前者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4.从活动方面来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资产...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
答: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