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诗歌的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 大学生诗歌的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潮纪要

作者&投稿:经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承抑或引领: 不该被遗忘的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潮
苏历铭答《星星》诗刊下半月的提问
本刊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大学生诗歌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你作为大学生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心里是否一直存有八十年代的诗歌情节呢?确切地说,就是理想主义的诗歌情节。
苏历铭:首先我要纠正你的说法,在当时整个大学生诗潮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校园诗人,我只是一个始终在现场的校园诗人而已。理想主义诗歌情节不好吗?理想主义是人类永恒的希望,任何时期的诗人都不会丧失这个境界,只是在八十年代凸现出这个特点。不是吗?即便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理想主义始终是诗人的作品中最温暖的光亮。
大学生诗歌不能只用理想主义来概括它的内涵,事实上,大学生诗歌是在朦胧诗落潮时出现的,因为赶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自由的时代,它才迅速发展蔓延开来。它在传承朦胧诗的同时,也不断补充朦胧诗的欠缺,完成从群体意识向个体心理的转变,以其探索和先锋的新生姿态在重建中国诗歌的过程里有着独特的贡献。
本刊记者:前不久看到一篇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文章,其中把尚仲敏和燕晓冬于1985年编辑的《大学生诗报》作为大学生诗歌的源头,并把它归于第三代诗人中的一个流派。
苏历铭: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说法,或者说他并不了解当年大学生诗歌的实况。所谓第三代的提法,是在1986年现代主义诗歌大展前后才真正浮出水面,而大学生诗歌,或者大学生诗派则在朦胧诗兴起之初,即1980年后就已经横空出世,并迅速成为中国诗坛上最重要的新生力量。我的两位校园诗人朋友潘洗尘和杨川庆早在1984年就在当时一本很有名的刊物《当代文艺思潮》上撰文对大学生诗歌运动进行过总结,也就是在那一年,潘洗尘还在东北的哈尔滨轰轰烈烈地办起了一本面向全国大学生的诗刊《大学生诗坛》,并主编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本大学生诗选《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北方文艺出版社)。同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大学学生诗歌合集《海星星》第一版就发行了八万多册。而尚仲敏以“大学生诗派”的名义参加诗歌大展,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诗歌不是一个概念,他和燕晓冬只是顺用了他们编辑的《大学生诗报》名称而已。如果把86大展中的所谓大学生诗派理解为大学生诗歌的全部,那就是时空错位的荒诞,它不过是轰轰烈烈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尾声阶段的一种声音而已。
应该说,86大展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水岭,它终结了朦胧诗后迅猛发展的大学生诗歌,当年势头正劲的学院诗人中,一部分以各自流派的名号,成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如于坚、韩东等人。其实在这之前,大学生诗歌运动已经出现各种探索的倾向,86大展只是顺势而生的产物,它集中展现了当时各种倾向的诗人,除少数流派可以称为流派之外,大多数应运而生的流派是一夜之间创造出来的。从后来的时间里已经验证了这个结论。我同意于坚的说法:“没有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诗派”,就没有后来的第三代诗人。”
本刊记者:肯定地说,在第三代诗歌现象之前,或者说朦胧诗之后,学院诗歌是中国诗坛最重要的新生力量。
苏历铭:是的。在现在描述中国诗歌走向的文本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着从朦胧诗到第三代之间一个重大诗歌现象——大学生诗歌的存在。当年朦胧诗之所以能够在诗坛上迅速传播,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大学生诗歌的出现和繁荣息息相关。那时诗歌界对朦胧诗的崛起,存在着保守势力恶毒的围剿和传统势力的攻击,而对朦胧诗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就是来自学院。除了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之外,在校学生徐敬亚撰写的《崛起的诗群》,更是激情澎湃,其冲击力和杀伤力都是从前未曾有过的。
而1980年诗刊社举办的第一届 “ 青春诗会 ” ,包括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在内的17个青年诗人中,就有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徐晓鹤、徐国静、孙武军等7位来自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诗人,再加上当时已在诗坛非常活跃的校园诗人赵丽宏、王家新、程光炜、骆小戈、韩东、刘犁、卓凡、吴稼祥、沈天鸿、张德强、熊光炯、吴晓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朦胧诗的主要人物相似或接近,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起传承的责任,并各具特点地弥补了朦胧诗的某些局限。由于学院诗歌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当时备受非议的朦胧诗在中国诗坛落地生根,中国诗歌获得全新的改变。
本刊记者:大学生诗歌运动起始于八十年代初,但准确的年份是哪一年呢?
苏历铭:刚才我谈到了,先期的学院诗人补充和丰富了朦胧诗后中国诗歌的阵容,而我所指的大学生诗歌运动,是在他们之后,由1981年至1985年在校的学院诗人集体完成的。如果非要界定的话,我个人以为大学生诗歌运动起始年份应该是1981年。
本刊记者:在八十年代初,大学生诗歌运动风起云涌,几乎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用“随便扔出一个石子就会砸到一个诗人”来形容当时的盛况并不过分。勿庸置疑,朦胧诗发源自北京,当时北岛、顾城、芒克等都在北京,而大学生诗歌则不一样,似乎全国各地高校都有优秀的学院诗人。
苏历铭:正像你说的那样,大学生诗歌是全国范围的一场诗歌运动,各地各个院校都有潮头人物。上海是可以称得上学院诗歌重镇的地方,当时华东师大的《夏雨岛》和复旦大学的《诗耕地》是众多诗歌民刊中最具份量、最具影响力的诗歌刊物,它们不像别的学院民刊那样昙花一现,而是持久地贯穿于学院诗歌兴衰的始终,在当年的大学生诗刊中无疑有着标志性的力量。
复旦大学的许德民、孙晓刚、李彬勇、邵濮、张真、卓松盛、傅亮等,华东师大的宋琳、张小波、李其钢、于奎潮、徐芳、张黎明、林锡潜、于荣健、郑洁、陈鸣华等,以及上海师大的陈东东、王寅和陆忆敏等,他们以别树一帜的艺术手法,使得上海成为大学生诗歌运动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被称为大学生诗歌旗手的于坚,自1981年,即开始参与在中国各大学兴起的大学生诗歌活动,他在云南以他独特的诗歌风格,成为大学生诗歌运动中的一面旗帜。除此之外南部的简宁、钱叶用、马莉、柯平、伊甸、曹剑、曹汉俊、沈宏菲、祁智、尚方、唐亚平、翟永明、李亚伟、周伦佑、柏桦等,西部的菲可、封新成、人邻、潞潞、韩霞、张子选、周同馨、沈奇等,北部的程宝林、杨榴红、潘洗尘、骆一禾、海子、西川、林雪、阎月君、阿吾和苏历铭等,还有众多美好的名字,都在这场中国学院诗歌的合唱中唱响自己的声部。他们的作品既不同于朦胧诗,也不同于先期的学长,以清新、智慧、奇特、探索等特质在语言和形式上进一步突破传统的窠巢,这些鲜明个性成为当时新生代诗歌的共同特点。
本刊记者:那时大学生诗人如璀璨星光,各地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那样的局面恐怕再也不会出现。记得你当时在香港还写过一篇大学生诗歌运动的介绍吧?
苏历铭:是的,那是1986年6月在香港小住期间,我受约在香港的《文汇报》上发表介绍大学生诗歌现状的短文,其中写到:“谁都不会否认,近年来的中国诗坛,出现了诗潮迭起的壮阔场面。每一个挟着梦想和海风的年轻歌手,汇聚在东太平洋的白色海岸上,咏唱着多声部的撼人心胸的青春组歌。这时,你若将眼睛仍旧停留在朦胧派诗人北岛、舒婷、顾城们的身上,那你就无法全面地了解处在更新阶段的中国诗坛,更不能清晰而透视地预言中国现代诗歌的走向。”“曾经以《崛起的诗群》轰动诗坛的青年诗评家徐敬亚,就极为感慨自己在这群新人面前已经力所不及。深受青年诗人欢迎的老诗人牛汉,实在地承认自己已有错位感,并将这群青年诗人誉为诞生于地平线的新生代。”“不论这群新人的内部构成如何,作为整体,他们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新鲜,以及似乎永远处于动态的创造力,所有人都会欣喜地发现,中国诗歌经过许多人为的阻碍和限制以后,正朝着真正的艺术归依。诗不再是图解政治、目标的工具,诗就是诗,是想象和思索天地里的一大群洁白的鸽子。……他们既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有广泛涉猎了外借艺术的种种倾向,这种多元性和比较性,增强了他们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责任和庄严使命。因而他们勇敢地将启发他们进步的朦胧诗,以及以前的诗创作,统称为主流文化,且以反主流文化的姿态,以更猛烈的艺术覆盖,震撼着诗坛以及中国每一双热爱诗的真情瞳孔。”从这篇充满情绪化的短文里,我仍能感受到当年处于青春期写作中的亢奋心情,它不验证什么,只是当年现状的一个写照。
本刊记者:有人说,第三代诗人的重要特征是其地下性,换句话说,在公开报刊上发表作品的诗人均不在此列。
苏历铭:任何划分都不可能过于绝对。在我看来,北岛等人的《今天》杂志之后,中国就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地下杂志。相反,再标榜自己的地下性,似乎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去年来上海时正好赶上默默的生日,那天郁郁还在说在《诗刊》上发表作品等于背离了第三代诗人的精神。在我看来,《诗刊》不过是一本诗歌刊物,它不是诗歌的堡垒,它不同于一般性民刊,毕竟具有相对好的传播力量,况且近年来不断成为经典的作品很多就发表在《诗刊》上。其实朦胧诗也好,学院诗也好,包括第三代的优秀作品,大都是通过公开出版发行的载体展示出来的,不能从在哪种诗刊上发表来判断其所属,这未免过于简单。后来很多人不情愿把自己归于学院诗歌的群体里,似乎一旦回溯到学院诗人的行列中,就染上青春期写作的色彩,这让一些人本能地忌讳和排斥。
本刊记者:为什么一批大学生诗歌的潮头人物后来没有参加在现代主义诗歌大展,并逐渐离开诗歌现场呢?
苏历铭:筹备这场86大展的核心人物徐敬亚和吕贵品都是我的中文系师兄,而私下协助的朱凌波又是我的兄弟。当时《深圳青年报》已经开辟专版,不断刊登优秀诗歌作品。我印象中,86大展前徐敬亚发出的是手写体的邀请函,号召大家以流派的方式,集团冲锋,其用心显然是通过大展展现中国诗歌最前锋的现状,但它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所谓流派都是临时拼凑的,根本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相反其中大部分诗人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应该说,组织者在当时有其倾向性,有意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艺术标准进行了取舍,但也存在偶然性,一些优秀的诗人本来可以进入,因为简单的原因,比如耽搁邮寄等便与之失之交臂。一些优秀的学院诗人没有进入大展的名单中,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离开边缘化写作,如许德民、宋琳、张小波、钱叶用、简宁、程宝林、潘洗尘、阿吾等。
86诗歌大展之后,感性已经突破旧的理性防线,一些前所未有的诗歌形式如决堤的洪水,一夜之间充斥了中国诗坛。自此以后,数十万中国青年诗人们开始自由野性的思想放纵和感情放纵,宣泄与混乱,吵闹与刺激,自由与冲动汇成了一场大纷乱,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诗的神话。他们不屑“朦胧诗”倡导的人道主义,也抛弃“学院诗”蕴含的理想主义,专注痴迷于人的内心体验。自朦胧诗起构建的审美判断、审美标准和理性原则都失去了作用,中国诗坛又一次发生的倾斜。在这个背景下,八十年代初声势浩大的大学生诗歌运动被各自形成的流派所取代,随着海子的卧轨自杀,80年代倡导的美学原则被彻底抛弃,中国诗歌全面进入多元化的个人写作时代。
本刊记者:学院诗歌产生过大量纯净的诗篇,它是中国诗歌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是不容忽视的阶段。但像当年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得益于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那种盛况似乎永不再来。
苏历铭:我同意这样的看法。现在许多优秀的诗人依然来自于大学,但他们已经不会再热衷于大学生诗歌运动。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方向,不再像当年抱团取暖了。
作为当年的亲历者重提大学生诗歌运动的往事,不存在把当年文本制造出所谓经典的私心,宋琳曾说过,中国诗人都喜欢往中心挤,可挤到中心一看,里面是空的。之所以强调在朦胧诗和第三代之间曾存在过学院诗歌,它的意义对于全面、公正、准确地认识中国诗歌不同的发展脉络是非常有益的。记得谢冕先生早在1985写给当时的校园诗人潘洗尘的信中就曾说过:“新诗潮快节奏的演进,展示了诗歌发展的生机。它作为多元艺术的汇聚,其中延生了校园的诗歌提供了最具活力、最富于变革精神的范例。校园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永久纪念的。”第三代诗歌就是从大学生诗歌运动中裂变和分化出来的重要诗歌群体,现在对学院诗歌现象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系统的研究,或者说轻视、忽视、漠视学院诗歌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的一件憾事。



大学生村官诗歌~

村官生活十月就位,奔赴乡镇英勇无畏,工作性质看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日不能息夜不能寐,领导一叫立即到位,值班扫地活活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交瘁暗自流泪,屁大点事经常开会,分分秒秒不敢离位,时时刻刻哈腰弓背,佯装笑脸处处献媚,迎来送往让人崩溃,接待应酬看人喝醉,剩菜剩饭全到我胃,办公桌上任务不退,做事认真办事干脆,还要忙的不吃不睡,有人玩的跺脚捶背,我辈累的身心憔悴,干活做事样样都会,人家工资是我数倍,眼看同学一对一对,自己位卑难挂小妹,投身农村青春荒废,成家立业两头都未,工资太低待遇不对,平时工作一起受罪,提资涨薪说你不配,如今物价什么都贵,回家过年没有路费,逢年过节家人难会,走亲访友还得破费,抛家舍业愧对长辈,投身农村奉献社会,工作期满谁管我辈,仰天长啸我命真背,事到如今身心疲惫,没有身份没有地位,干的再好也是白费,五条出路难能可贵,真正实施都等白费,怀疑选择对与不对,前方道路退与不退,真的值得细细回味,仔细想想几近崩溃,真心感慨我辈真累,看似言辞有些尖锐,句句走心字字是泪,茫茫人海何人心碎,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全靠傻傻自我安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星星》诗刊下半月理论版资料 1、吉林大学校园诗人群: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苏历铭、包临轩等2、复旦大学校园诗人群:胡 平、许德民、孙晓刚、李彬勇、邵 濮、张 真、卓松盛、傅亮、韩 云、杜立德、施茂盛、朱蓓蓓、韩国强、陈先发等3、华东师大校园诗人群:赵丽虹、宋 琳、张小波、于奎潮、徐 芳、张黎明、林锡潜、陈鸣华、于荣健等4、安徽师大校园诗人群:姜诗元、吴尚华、曹汉俊、沈天鸿、钱叶用、祝风鸣等5、北京大学校园诗人群:吴稼祥、熊光炯、骆一禾、海 子、西 川、戈 麦、老 木、藏棣等6、北京师大校园诗人群:苏 童、马朝阳、宋晓贤、伊 沙、桑 克、徐 江、候 马、蓝轲、冰 马、黄祖民、杨 葵、钟品等7、武汉大学校园诗人群:高伐林、王家新、洪烛、李少君、邱华栋等 1、1977至1978级(大多是1949至1959年出生)重要诗人:徐敬亚、王小妮、高伐林、王家新、程光炜、徐晓鹤、赵丽宏、石光华、张曙光、丁 当、叶延滨、孙武军、韩 东、周伦佑、曹 剑等2、1979至1983级(大多都是1960至1964年出生)重要诗人:许德民、宋 琳、邵璞、李亚伟、骆一禾、海 子、简 宁、翟永明、杨 克、于 坚、张小波、陈东东、钱叶用、苏历铭、西 川、程宝林、傅 亮、陈鸣华、尚仲敏、潘洗尘、杨榴红、伊 甸、臧 棣、树才等。3、1984至1989级(大多都是1965至1969年出生)重要诗人:西 渡、伊 沙、桑 克、徐 江、侯 马、洪 烛、中 岛、戈 麦、小 海等4、其他目前尚无学校、年级资料的重要诗人:贝 岭、吕德安、孟 浪、安 琪、蓝 蓝、路 也、周 瓒、尹立川、娜 夜、梁晓明、余 怒、叶匡政、田晓菲、唐亚平等 1、1980年诗刊社邀请的17个全国顶尖青年诗人举办的第一届 “ 青春诗 会 ” ,其中就有8位来自大学校园,他(她)们是:梅绍静、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徐晓鹤、徐国静、孙武军。2、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甘肃〈飞天〉杂志开设〈大学生诗苑〉专栏,专门刊发大学生诗作,培养了大批校园诗人。3、1983年,哈师大潘洗尘着手编缉第一部全国性大学生诗选〈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并于次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前,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大学诗歌选〈海星星〉已公开发行超过八万册;1984年,潘洗尘、杨川庆合写的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大学生诗歌的文章〈诗的蓓蕾在校园绽放〉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同年,中国第一个跨校诗歌社团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学会成立,会员620人,由潘洗尘任理事长并编辑出版全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大学生诗刊《大学生诗坛》。此后,重庆大学生联合诗社(会刊《大学生诗报》)、福建省大学生诗歌学会(会刊《南十字星》)相继成立。4、1983年,吉大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并引发诗坛地震,该文与谢冕和孙绍振的文章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5、1985年,中国人大81级学生程宝林自费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生自费诗集诗集《雨季来临》引起巨大轰动。另一本引起影响的大学生自费诗集是吉林大学苏历铭和中国人民大学杨榴红合作出版的合集《白沙岛》。 本名录根据以下资料综合整理(共计195人):1、《八十年代大学生诗坛历史备忘录》(姜红伟著)2、《飞天“大学生师苑”1982-1985合订本》(张书绅编)3、《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北方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潘洗尘编)4、《当代大学生抒情诗选》(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董小玉周安平编)5、《中国当代校园诗歌选萃》(作家出版社1990年版马朝阳编)1977级(27人):吉林大学中文系 徐敬亚 王小妮 吕贵品武汉大学中文系 高伐林 王家新河南师大中文系 程光炜湘江师院物理系 徐晓鹤湖南师大中文系 骆晓戈东北师大中文系 徐国静陕西师大中文系 梅绍静西南民院中文系 吉狄马加华东师大中文系 赵丽宏安徽大学中文系 蒋维扬四川师大中文系 石光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张曙光湖南师大中文系 刘 犁中山大学中文系 马 莉河南师大中文系 易殿选四平师院中文系 薛卫民北京大学经济系 吴稼祥陕西财经学院 丁 当华东师大中文系 戴达奎杭州大学中文系 吴 晓西北师院中文系 韩 霞复旦大学中文系 韩 云浙江大学中文系 张德强内蒙古师大中文系 赵健雄1978级(26人):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 叶延滨 陆 健浙江舟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孙武军山东大学哲学系 韩 东西昌农专 周伦佑西安财经学院 沈 奇上海大学文学院图书馆系 张 烨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 柏 桦上海铁道学院机电系 陈燕妮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沈天鸿 姜诗元复旦大学中文系 孙晓刚山东大学数学系 蔡天新吉林四平师院中文系 宗仁发 于耀江杭州大学中文系 王自亮 力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朴康平 熊光炯四川达县师专中文系 张建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曹 剑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卓 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其钢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邓万鹏 于二辉山西大学中文系 周同馨1979级(28人):复旦大学经济系 许德民 邵 璞 李彬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宋 琳 张黎明 于奎潮 于荣健西南师院中文系 李亚伟 万 夏北京大学中文系 骆一禾北京大学法律系 海 子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曹汉俊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 简 宁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翟永明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 张子选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林 雪山东大学生物系 小 君广西大学中文系 杨 克西北大学中文系 杨争光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 杨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 沈宏菲 汪国真新疆大学中文系 刘 虹杨州师院中文系 祁 智西南民院中文系 尚 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光武湖北宜昌师专中文系 姚永标重庆大学电机系 李元胜1980级(21人):云南大学中文系 于 坚华东师大教育系 张小波华东师大中文系 徐 芳 郑 洁复旦大学中文系 卓松盛 张 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苏 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 寅 陈东东 陆忆敏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钱叶用兰州大学中文系 封新城 菲 可吉林大学经济系 苏历铭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杨川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老 木兰州大学中文系 普 珉吉林财贸学院 朱凌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阎月君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彭国梁浙江师大化学系 荣 荣1981级(21人):北京大学英语系 西 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程宝林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傅 亮 杜立德华东师大中文系 陈鸣华四川江津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梁 平浙江湖州职大中文系 柯 平四川外语学院 张 枣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查结联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胡万俊山西大学中文系 潞 潞 张锐锋重庆大学电机系 尚仲敏重庆师范学院 燕晓东暨南大学中文系 黄灿然苏州大学中文系 陶文瑜四川大学外语系 赵 野甘肃电大中文系 人 邻华中师院中文系 胡 鸿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亚州山东师大中文系 张清华1982级(5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潘洗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系 杨榴红兰州大学中文系 苗 强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 祝风鸣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宋庆平1983级(7人):浙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伊 甸北京大学大中文系 臧 棣 王清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 树 才陕西绥德师院物理系 刘亚丽云南昭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雷平阳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陆少平1984级(8人):北京外国语大学 西 渡华中师范学院 张执浩漳州师院中文系 安 琪复旦大学中文系 朱蓓蓓北京大学俄语系 洛 兵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宋晓贤 马朝阳复旦大学中文系 韩国强1985级(10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伊 沙 桑 克 徐 江 候 马武汉大学中文系 洪 烛 李少君复旦大学中文系 陈先发北京大学中文系 戈 麦南京大学中文系 小 海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 岛学校及年级不祥或1986级以后的校园诗人(42人):贝 岭、吕德安、孟 浪、叶匡政、橡 子、京不特、森 子、郑单衣、陈 染、蓝 蓝、路 也、周 瓒、尹立川、娜 夜、沈 苇、梁晓明、余 怒、哑 石、周瑟瑟、葛红兵、田晓菲、巫 昂、赵红尘、张华夏、师永刚、葛根图娅、马高明、徐 鲁、唐亚平、林 珂、阿 吾、柏常青、李 笠、余笑忠、刘洁岷、莱 耳、黄 梵、陈朝华、马永波、鲁西西、谭延桐、邱华栋。周运华、陈剑州、傻正、郑子龙、余辜、黄剑锋、吾同树

出发,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顾风雨兼程
答:从20世纪80年代走红,创作的大量烩炙人口的诗歌,曾让无数大学生、中学生和广大青少年为之动情。199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年青的潮》引起轰动。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厦门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调查结果表明,在建国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

大学生朗诵诗歌精选
答:〈中国之歌〉(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咚、咚、咚……东方礼炮轰天的巨响 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雷鼓在擂响 它震醒了沉睡百年的东方雄狮 它开动了搁浅已久的中华大船 它聚焦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它敲痛了高高在上的狂思妄想 幸福的笑容,盛开在亿万中国人的脸上 激动的潮水,在人们的心底里上下涌动、四处流淌 这...

20世纪80年代,我国诗人艾青出版的诗集有哪些?
答:20世纪80年代,艾青出版的诗集有《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鱼化石》,《失去的岁月》,《关于眼睛》,《盆景》,《互相被发现》等。

风流啊风流,这就是风流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答:198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诗集《风流歌》。后来,纪宇续写了《风流歌》之二和之三,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大中学生们争相传抄、朗诵,在八十年代的大学里,无人不知《风流歌》。三首《风流歌》被作成盒式磁带,由瞿弦和、张筠英朗诵;汇编成《纪宇朗诵诗》,贺敬之题写书名,作家出版社第一版印刷37000册,由新华书店...

小学生歌颂党诗歌
答:八十多年,风风雨雨,母亲风采依旧;上世纪的史册里,不能没有母亲的记忆;历史的长卷中,不能没有母亲的足迹。母亲,在风雨里走过,今天是您的生日,襁褓中的儿女在向您致敬!是否还记得。上海滩的故事 ? 井冈山的故居 ?两万五千里的征程?延安的窑洞 ? 日寇的肆虐 ?蒋家王朝的覆灭 ? 新中国的...

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是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答:80年代诗歌多继承70年代地下诗歌的遗产。70年代存在一些知青沙龙,他们有特殊的阅读权,有诗歌交流。80年代最初的诗歌风气是“知青诗歌”培育的,有强烈的政治反思意识,在诗美方面也富有探索精神。81年开始取缔民间诗歌组织和民间出版物,“朦胧诗”逐渐弱化了反思的锋芒。“集体阅读障碍”曾让“朦胧诗”...

刘堪秋什么诗集获得过中国新诗奖
答:《无题抒情诗》曾获1988年中国作协第三届优秀诗集奖。《无题抒情诗》是一本轻型的沙龙式的诗集,题旨是写人生哲理,一首诗把人带进一个感情世界。诗人希望尝试一种通过朗诵与录音磁带而进入家庭的消费型“轻诗歌”。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创作最出名的是什么流派的诗
答:《朦胧诗》给人一种好象是云层深处的太阳……

20世纪80年代前期,诗的状况受到普遍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答:和诗在文学中的“边缘化”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前期,诗的状况受到普遍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诗和戏剧、小说一样,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能。像《一月的哀思》(李瑛)、《在浪尖上》(艾青)、《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白桦)、《小草在歌唱》(雷抒雁)、《不满》(骆耕野)、《现代化...

政治抒情诗和八十年代的朦胧诗的定义
答: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 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以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为主。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意想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