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投稿:答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树立自学的信心是自学语文的关键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是自学语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 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又达不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参与、创新等多种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设疑问,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一些学生,教师让他看书,他既不动笔,又不动脑,只是走马观花,书上和笔记本上空白一片,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必须先布置好学生自学的任务,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用笔划出生字词并查字词典,划出关键句段并认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这篇课文作充分的研究,并通过几个有概括性、诱导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会有的放矢,达到自学的目的。
( 二)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自学,并非是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其实质应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例如,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就要从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
(三)让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在检验学生自学结果

深圳 家教语文一对一辅导-本地上门辅导-免费试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被前人、专家的定论所束缚。三、教师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答: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探讨。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答:这些心理障碍,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思考,不爱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并纠正不良的思维态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掌控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它,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师生互动
答: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答:通过近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到了一些启示,并总结如下: 一.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课前预习课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课前预习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上课前,语文教师可适当地布置预习提示,让学生通过认真预习,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能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答:朗读时如果仅仅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可见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营造朗读氛围 俗话说“要入情先入境”。良好的氛围会牵动你的心,带动你的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语感轻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答:“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

语文课程从哪些方面培养语文素养
答: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文中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语文素养是指:语文素养是指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