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流域都发生过哪些战争 有关黄河的战役名称有哪些?

作者&投稿:自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黄河流域都发生过的几场战争:

  1.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4.崤之战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

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xiao二声”)(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

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5.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第2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为中日双方在华北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太原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

最后会战以中国失利告终,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3.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七十五万左右。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4.崤山之战

肴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肴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肴之战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5.昆阳之战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是中国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历代颇受关注。



1.牧野之战——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

2.崤山之战——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

3.巨鹿之战——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

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4.昆阳之战——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5.官渡之战——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

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

6.平型关大捷 ——1937年,是中国抗战的第一次大捷(主战场平型关在大同附近) 台儿庄战役 1938年,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胜利(主战场台儿庄在山东省,也属于黄河流域)白团大战 1940年,摧毁了日本的交通命脉(主战场在晋察冀,有部分也在黄河流域)

扩展资料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俗语称其为“母亲河”。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一路历经5464公里,最后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可谓“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左河水)”。 黄河是世界的第六大长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

黄河的上、中游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河南省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座,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

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

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 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该段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公里,占干流全长的31.2%。

参考资料:黄河流域-百度百科



1.牧野战: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2.崤山战: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3.昆阳战: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4.官渡战: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

5.巨鹿战: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

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

扩展资料:

黄河流域: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俗语称其为“母亲河”。

组成: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

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 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该段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平型关大捷     1937年,是中国抗战的第一次大捷(主战场平型关在大同附近)     台儿庄战役     1938年,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胜利(主战场台儿庄在山东省,也属于黄河流域)白团大战       1940年,摧毁了日本的交通命脉(主战场在晋察冀,有部分也在黄河流域)。

扩展资料:

黄河,中国古代称大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俗语称其为“母亲河”。

组成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一路历经5464公里,最后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可谓“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左河水)”。 黄河是世界的第六大长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

黄河的上、中游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河南省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座,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参考资料:黄河流域-百度百科



黄河流域发生了哪些重要战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的军事中心。黄河流域五千年来发生的战役太多了。中国的战争绝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打的。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
发生在黄河流域的重大的战役有:
炎黄之战。
黄蚩之战。
黄刑之战。
牧野之战。
昆阳大战。
九里山大战。
荥阳大战。
潼关大战。数不清,太多了。
象官度之战和巨鹿之战在黄河流域不算大仗了。
最后一次战役是淮海大战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的军事中心。黄河流域五千年来发生的战役太多了。中国的战争绝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打的,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

  发生在黄河流域的重大的战役有:阪泉之战(炎黄之战)、 黄蚩之战、 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荥阳之战、昆阳之战、 潼关之战、 官渡之战,最后一次战役是淮海大战。

  阪泉之战: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发生在华夏集团活动地域的东半部,较靠近东夷集团分布区,保存传说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

  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 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阪泉之战后,促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 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后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

  黄蚩之战: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黄帝时代,曾经发生过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即蚩尤部族反叛黄帝部族统治的战争。最终以蚩尤部族的战败和黄帝统治地位的巩固为终结。历史学家认为,黄帝与蚩尤之战.不过是原始社会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战争.是被统治的部族反抗强大的统治部族的战争。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 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公元前208年,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荥阳之战:是楚汉之争时刘邦和项羽的作战。发生于汉三年(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没有食物,刘邦随使用计谋脱身。
  刘邦筑通道以取敖仓(在成皋,为秦所建之粮仓)粟济军。这样,楚汉双方在此对峙了一年多。项羽屡次侵夺甬道,汉军乏食,刘邦向项羽求和,请割荥阳以西为汉地,项羽不同意。当时为项羽出谋划策的主要是亚父范增,陈平用计离间项、范君臣,项羽果然中计怀疑范增,范增怒而辞归,中道病死,项羽失去臂助。   
  公元前204年项羽围荥阳急,汉军绝食,危在旦夕。陈平先将城内二千余女子穿上军装,在晚上放出东门,楚军以为汉军,四面合击;同时,将军纪信装扮成刘邦模样,乘坐汉王车驾,驰赴楚营,声称:“食尽,汉王降。”楚军信以为真,山呼万岁,奔到城东围观。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从东门逃遁,纪信则为项羽所烧死。刘邦临逃前又令周苛、魏豹和枞公守荥阳。魏豹就是项羽分封的西魏王;,后叛楚附汉。周苛与枞公商量,认为“反国之王之王,难与守城。”就杀了魏豹。后城破,周苛、枞公都为项羽所杀。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潼关之战:是曹操和关中联军的战争,一般指渭南之战。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淮海大战: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黄河在历史上几次改道?他对人们有什么灾难?他的现状如何?
答:黄河的支流很多,各有自己的历史,这里不去说它。黄河干流的形成,过程也很复杂,不少人作过探索,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新的探索还在进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黄河一开始并不连贯,而是分段出现,各有自己的流向和归宿;由于地壳中发生的断裂升沉,还有地表上的流水冲刷、侵蚀等作用,后来才上下贯通成为一条大河。若要...

历史上黄河决堤几次?我要详细地时间与详细的答案!!特别是宋朝是不是...
答:自公元前2000年至1985年的3985年中,中国发生较大的水灾有1029年,其中黄河流域发生较大的水灾有617年。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这五次大改道是:1、公元前602...

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什么战役
答: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月底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地区求歼敌军,尔后向大别山进击,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刘伯承、邓小平根据这一指示和国民党军设防情况,决心集中四个纵队又两个独立旅,从山东省阳谷以东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临濮集150公里的八个地段上突破黄河防线,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

关于黄河在历史上的地位
答: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是中国最早有记录的战争。这场战争是黄帝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使黄河流域各地区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并产生了早期的华夏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2、中华抵抗北方侵略的第二道防线,战役很多 胡人一般挑选冬天进攻。3、蒋介石曾经开掘黄河 拖延日军脚步 黄河的大事件 一般都...

历史上黄河共发了几次大水,改道几次
答: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

举出有关黄河的历史人物或古战场几处
答:黄河流域战争 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

黄河上曾经发生过的洪涝灾害 黄河发生过多少次特大洪水都是什么时候
答:在1919-1938年的20年间,黄河共决口14次,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000亿元.1933年黄河洪水造成决口54处,淹没30余县,灾民364万人,死亡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2.3亿元.1935年黄河决口6处,淹没27县,灾民31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95亿元.1938年黄河大水,蒋介石命令在郑州花园口扒堤决口,致使1025万人受灾,89万人被淹死...

我国历史上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六大经典战争是什么?
答: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场的战争。其中总有一些战争非常经典,并且影响了我国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就一来盘点我国历史上的六大经典战争。一、涿鹿之战,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黄帝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没有什么所谓的正义,就是双方为了争夺黄河中下...

蚩尤和黄帝曾经在黄河哪个流域发生过战争?
答:“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

关于黄河的历史事件
答: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