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假象,像素,, 照相 像片 气象。相像象三个字用法? 像和象在用法上有啥区别?

作者&投稿:超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01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根据会议的界定,结合相关文献,现归纳一下象、像、相三个字的规范用法。
汉语中象、像及相三个汉字仿佛三兄弟,在一定阶段、某些语境中都有“形态、样子”的意思。现在,尽管很多人基本能正确地按现行的规范来使用这三个字,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却又难以说出个究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象与像、像与相两组字。
先来看“象”与“像”的区别。“象”是“像”的古字,“像”是由“象”发展而来的。
“象”本义是一种兽类,《说文解字》说:“象,南越大兽。”由此引申出“形状、样子、外貌”等一系列意义。现代汉语中,“象”只承担“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这一意义,如现象、形象、印象、迹象、假象、表象、景象、气象等,都是自然界表现出来的。
“象”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引申出“临摹”“酷似”的意义,这时出现了分化字“像”。“像”由于加了单人旁而更有表意功能,它分担了“象”原来具有的“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以及“模仿”等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联的意义。如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录像。在古汉语中,“象”与“像”在这类意义上常常混用。
在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后来综合考虑古汉语材料,将“象”与“像”分化,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由“像”承担“象”的部分后起意义,表示“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和“好像”的“像”表示“模拟”意义一样,不能写成表示“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意义的“象”。
“相”,《说文解字》解释为:“省视也。” 后由这一动词义项引申出具有名词性质的“人的容貌、样子, 物体的外观”等义项。如,《三国演义》:“非人臣之相也。”《西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故而,包括《汉典》等不少权威工具书都收有“形相”一词,其意思与“形象”基本一样,表示“外貌、外表”,类似的词如法相、相貌、相品、相片等。在这些词中,特别是“相片”“照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像”的意义即“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从“照相”与“摄像”两个词的结构及意义可以看出,事实上《汉典》等工具书都认为“照像”是“照相”的异形词,之所以保留这样的写法,是基于尊重多数人的书写习惯。

人们常常在书写中把相貌、照相机、相纸等,书写成像貌、照像机、像纸等。还有把“象”作为“像”的简化字,这些都是误用的。   “相”具有相互、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察看、模样等意思;“象”作为名词,如表示动物的“象”,作为素词有两个义项:一是名词性的素词,如象形、象声;二是作为动词如景象、万象更新等;“像”有三个义项:一是名词,人像、画像;二是动词,如好像;三是介词,如像这样的新人新事举不胜举。

象,像,相三个字的不同用法?~

这三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有相似之处,都含有“样子”的意思,因此人们在运用它们时往往发生混淆。特别是“象”和“像”,也许查了词(字)典还是不能区分,因为目前人们手头的词(字)典大多是多年前的旧版本,而取消“像”简化为“象”的规定是1986年10月份的事。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重新发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并在《简化字总表》中抽出了“象[像]”字条。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象”、“像”二字用法原来的分工情况。弄清了它们的原来用法,即掌握了它们的现在用法。 象:①作名词用,指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如“大象”;②作名词语素用(用来构词,不能单用),表示“形状、样子”,如“形象、现象、气象、印象”;③作动词语素用(用来构词,不能单用),表示“仿效、摹拟”,如“象形、象声”。 根据以上三个义项所构成的词语,除上面所举的例子外,还有:象牙、象棋、象限(数学术语)、象征、象鼻虫(昆虫名)、象眼儿(方言词,指斜象眼儿、菱形)、表象、病象、惨象、怪象、迹象、假象、旱象、景象、天象、星象、万象、物象、影象、险象、幻象、虚象、意象、征象、浑象(古代天文仪器)、映象、对象、观象台等等。 像:①作名词用,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肖像、画像、塑像、绣像”;②作动词用,表示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此共同点,如“孩子的长相像他爸爸”;③作副词用,表示揣度,相当于“似乎”,如“这天色像要下雨”;④作动词用,表示举例,相当于“比如”,如“像刘胡兰这样的英雄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有人认为这个“像”是介词)。其中的前三项还可以作构词的语素用。 根据以上前三个义项构成的词语(第四义项不能构词),除上面所举的例子外,还有:像章、人像、头像、遗像、偶像、石像、铜像、佛像、群像、图像、录像、摄像、造像、雕像、好像、相像、活像、像样、像话、显像管等等。 相:是个多音字,表示“互相”和“亲自观看”时读xiāng,这是不会跟“象”、“像”混淆的,但读xiàng的时候,容易跟“象”、 “像”(都读xiàng)混淆。当我们明确了“象”和“像”用法的分工情况之后,就应该着重掌握“相”的两个义项:①表示“容貌、外貌”,如“面相、长相、扮相、相貌、相片、照相”;②表示坐、立等姿态,如“坐相、站相、睡相、吃相”。 根据以上两个义项构成的词语,除上面所举的例子外,还有:凶相、恶相、丑相、苦相、窘相、亮相、真相、本相、变相、洋相、看相、老相、露相、聪明相、天真相、可怜相、狼狈相、尴尬相、穷形尽相等等。

1.“象”是“像”的古字,“像”是由“象”引申而得的后起字。“象”本义是一种兽类,《说文解字》:“象,南越大兽。”由此引申出自然界的“形状”“样子”“外貌”等一系列意义。现代汉语中,“象”只承担“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这一意义,如“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都是自然界表现出来的。 2.“象”在语言发展历程中引申出“临摹”“酷似”意义,这时出现了分化字“像”。“像”由于加了人字旁而更有表意功能,它分担了“象”原来具有的“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以及“模仿”等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联的意义。如“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录像”。在古汉语中,“象”与“像”在这类意义上常常混用。 3.清代学者段玉裁为《说文解字》注:“按古书多假象为像。”《说文解字》:“像,似也。”段玉裁注:“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在汉字改革初期,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 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象”作为“像”的繁体字处理,并在脚注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这个将“像”“象”混用的规定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争议。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仍坚持用“图像”而不是“图象”。后来1986 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综合考虑段玉裁的意见和古汉语语料,将“象”与“像”分化,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由“像”承担“象”的部分后起意义。(但段玉裁主张“形象”作“形像”不被支持)只有在部分词中保持历史原貌,如“象形字”。 4.1990 年全国科技名词委曾经作出了“关于科技术语中‘象’与‘像’用法的意见”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在作形状,作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时用“象”,如:图象、录象、摄象等等。但90 年代中后期几种权威性语文辞书在修订或出版时都反对这种处理,而依照语文规范改为 图像、录像、摄像等等。迄今为止,仍有部分理科教材使用“图象”,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5.2001 年 10 月 18 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会议纪要”,据语文界专家意见分化,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浑象、蚀象、体象、危象、心象、想象等用象,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声像、摄像、录像、放像、显像、视像、像章、像片等用像。“想象”推荐作“象”不作“像”。2002年,国家语委发布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图像”“录像”“显像管”等定为推荐词形,再次引导社会规范使用。 6.即使是在繁体字使用地区,混用“象”与“像”也被看作不规范。在1998年版台湾《国语辞典》中明确指出,以“象”代“像”只是古汉语中的通假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是错误的。 7.有的现代汉语语词中,有“象”也有“像”,如物象、物像都有,但注意两者意义不同!!至于想像-想象一组,汉语改革初期曾依段玉裁意见推荐“想像”,部分旧版科学类书籍用“想像”不用“想象”就是这个道理。后来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均选“想像”为推荐词形。但最近语言学家考虑到“想象”因1964年的失误而为广大群众所用,词频远远高于“想像”,且在古书《韩非子》中亦有对“想象”词源的说法,因而重新选择“想象”(及“想象力”)为规范的科学名词,2005年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依此将“想象”处理为推荐词形。 最后再强调一遍,“图像”的“像”表示“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和“好像”的“像”表示“模拟”意义一样,是坚决不能写成表示“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意义的“象”的!owod说的“将来”毫无根据!汉语词汇规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持其稳定性,不会随随便便将已推行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