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纳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文静是作为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功臣,最后却落一个身首异处的结果,实在令人唏嘘。刘文静在押赴刑场的路上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按刘文静的说法,李渊这是在屠杀有功之臣啊,但是为什么被杀的却只有这一个呢?

嫉妒之心,迷失心志?

当时李渊身边有三个非常信任的人:分别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宰相裴寂、刘文静。当时裴寂是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刘文静是纳言相当于部长。同样 是重臣待遇差别是很大的,裴寂可以躺李渊的龙床上,而刘文静是绝对没有这个待遇的。

这就要从两个人的性格来分析了,刘文静性格外向、胆子很大,很有才华,但是却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恃才傲物。而裴寂性格沉稳、善于观察和揣测领导 的心思。两个 人最初都是非常受李渊宠爱的,但是渐渐的两个 人的地位开始出现变化了,裴寂一天天地获得宠爱,这让刘文静心中非常 不爽,所以 上朝的时候,刘文静经常和裴寂唱反讽,弄得裴寂很没有面子,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是这一切李渊都看在眼里,裴寂的宽容不计较越发让刘文静显得小气、鲁莽、幼稚。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如果能战胜自己的内心,那他便是不可战胜的。此时刘文静的内心却充满着嫉妒与怨恨。

山西危机,裴寂请战

突厥可汗处罗带兵进犯太原,而当时负责守卫太原的是李渊的第4儿子,齐王李元吉。这个人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平时 喜欢狩猎,喜欢看下人们玩军事游戏,拿着武器互相对砍,对于这样一个残暴的儿子,让他去保卫太原,李渊是不放心的。更何况他确实也是一个草包将军,没有几天,太原就陷入了危机之中,成了一个烂摊子。

烂摊子终归是需要人去收拾的,按理说,打战是武将的事,裴寂却在此时请求出战。裴寂作为李渊的宠臣,在朝中地位很高,但是指挥打仗的军事水平,一个字形容--菜。

毫无军事基础的裴寂为什么要去带兵平乱呢?这其实也是让刘文静挤兑逼迫所致。平时刘文静在朝中、私下经常说裴寂并没有什么 真才实学,就会溜须拍马,喝酒吃饭。这些话传到裴寂的耳朵里,裴寂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毕竟 从起兵以来刘文静随李世民出征,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都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裴寂毕竟不是打仗的材料,强行出征就属于内裤改西装,不够材料,果然山西之战大败而归。而李渊对裴寂还是很宽容的,只是训斥了向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让刘文静更加心理不服了,自己当初打了败仗就撤职,而裴寂却只是骂几句,同样的惨败,差别怎么那么大呢?最不该说的话,最不该做的事,一起做,好日子结束了。

武德二年,刘文静和他弟弟刘文起喝酒,本来喝酒是一个高兴的事,但是一个失意的人,喝酒之后容易将自己的苦闷之事全部说与他人听,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酒后吐真言,喝多了的刘文静向他弟弟诉说着自己心中的苦闷,说着说着就激动了,完全忘记了分寸,说了一句他一生中最不应该说的话:“裴寂,你给老子等着,老子早晚有一天要宰了你。

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这话恰好被刘文静的小妾听到了,还是一个失宠的小妾, 一个失宠的女人满心嫉妒,充满怨恨,便 将这话告诉了他哥哥,并且让他哥哥去举报刘文静谋反。

也许刘文静是命里该绝,他在酒后胡言或许 不至于入罪,但是他偏偏在酒后进行了”厌盛“这种迷信活动,而”厌盛“在当时 是明令禁止的活动。这典型属于挑战当朝法律,胆大妄为。李渊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就组织成立了调查 小组,要把这件事查清楚。成小组成员是萧瑀、李纲、裴寂。这个专案小组中裴寂的出现就注定了刘文静的命运了,他们二人是久结下的梁子。
整个审案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刘文静承认自己有怨言,但是绝对不承认自己谋反。这话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存在态度问题啊。有怨言,对谁有怨言,从表现上看,这是刘文静和裴寂两个 人在争宠,而从深层次分析,这是刘文静对李渊不满啊。其实刘文静如果 想自救,只需要态度坚决的矢口否认这一切就可以 了,这样很快就结案了。但是他承认了自己有不满情绪,这个不满就太有深意了。

萧瑀、李纲这两位都是隋朝的老臣,后投奔李渊的,都是以敢说真话而著称。他们二人都认为刘文静是绝对不会谋反的。两个 大臣都说刘文静不会谋反,以李渊对他们的信任度,肯定是相信他们的判断的。而裴寂好不容易 逮住这样一个机会,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裴寂说:刘文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这个人性格粗鲁跋扈,敢于冒险,而他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我觉得他一个危险分子。危险分子这个词杀伤力满分,裴寂直接指出刘文静存在德和才的问题。他认为刘文静是有才无德,属于才高而德很差,这样的人做好事很出色,做坏事同样也很出色,属于典型的危险分子。

这样的评论,让李渊左右为难,毕竟刘文静是开国功臣,在朝中的威望很高的,如果 处理不好,会引起很大的负责情绪的,所以李渊决定问一下李世民的意见,毕竟从起兵开始,刘文静就一直在秦王手下做事,而事实上李世民和萧瑀、李纲犯了同一个错误,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李渊介意的根本不是刘文静有没有谋反,而的他的态度问题。

刘文静口无遮拦的发表着对朝廷的不同意见,这就是公然的对李渊表示不满,一个大臣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朝政品头论足,而作为皇帝,是不是觉得很可怕?最可怕的是,这个肆无忌惮对朝政品头论足的人,还有那么多人支持。而这样一个人,李世民、萧瑀、李纲三个人都还力保刘文静,其实是害了刘文静,因为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很庞大的势力。

而自古以来,皇权都是至高无上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敢于威胁皇权的人,一个字:杀!所以刘文静必死无疑!



~

什么是刘文静谋反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答:案情明了后,李渊说:“文静此言,造反无疑!”随即,以李世民为首的一帮大臣慌忙求情,说:“晋阳起兵以来,文静立下大功,只不过因待遇问题说了几句酒话,绝不敢谋反!”结果被李渊当场驳回,于是,刘文静、刘文起被杀,临刑前叹息:“鸟尽弓藏,所言不虚啊!”这就是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谋反案的...

他是大唐开国元勋,晋阳起兵的谋划者之一,建国第二年被冤杀,他是谁
答:刘文静随军南下,击败桑显和、俘获屈突通。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刘文静出任纳言,成为宰相,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并于酒后狂言,被小妾告发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杀死,抄没其家。

唐朝开国的三大元勋分别是谁?他们结局如何?
答:但是后来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不辨是非,把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当成恶人。武则天在当皇后的时候,长孙无忌也是极力反对的,后来武则天得势之后就对其痛下杀手,先剥夺了官位,后来又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逼迫他自缢身亡。第3位开国元勋就是刘文静,在李渊父子准备起兵的时候,刘文静是一个策划者。而且在李渊...

裴寂刘文静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为什么会水火不容
答:所谓刘文静,裴寂之争斗,实际上也是反映了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矛盾。当然,此时李世民的羽翼未丰,裴寂也绝非刘文静所能动摇。刘文静借同坐而食一事来攻击裴寂而帝不纳。武德二年,刘文静因为发牢骚乱说话被杀。当时李渊审理此案时,李世民便为刘文静疏解,极佑助之,李纲等人也帮着说好话,但是李渊早就看...

刘文静有免死金牌最后也没能得以善终,是因为什么?
答: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单单是免死金牌还不够相配,他的功绩需要“免二死”这般高人一等的赏赐才能有所体现。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出任纳言,担任丞相,可谓是风头正劲。但是刘文静却没有被这“免死金牌”保住性命,而下令杀他之人正是赏赐给他免死金牌的李渊。是什么原因让李渊不顾多年的...

《遗传定律》刘文静和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局?
答:做人的智慧在于韬光养晦。刘文静和李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们是唐朝的主要英雄,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一个被杀,另一个晚年享受财富。原因何在?刘文静是谋士,足智多谋,按说作为军事统帅比李京聪明,但他在数量上迷失了方向,这也是文人的通病。他有求物的天赋,却没有求人的天赋。他不能理解...

关于唐高祖与裴寂的一些事
答:当后世的人们想到辉煌的大唐时,总不会忘记高祖李渊开国的丰功,李世民扫平诸雄的伟业,却几乎忽视了另一个人的存在。而若非这个人,李渊敢否起兵还是个疑问,李世民能否将宏图变为现实也是个疑问。这个人没有萧何供应粮草的本事,没有张良运筹帷幄的智谋,没有韩信纵横沙场的能耐,但他确确实实是唐的第一位元勋,名叫裴...

鲁国公是谁?活了几年
答: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杀死,抄没其家。第二个鲁国公是评书里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历史上称其为程知节,其实程咬金被封的是卢国公,但是评书和后世传说加上语言谐音问题把程咬金给说成了鲁国公,实际上大唐历史上鲁国公只有刘文静一人,刘文静被杀后鲁国公封爵一直被废除,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

裴寂以前是唐朝的第一功臣,晚年为何会被流放?
答:唐朝创建过程中,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很早就开始了皇权之争。父子二人都在文武大臣中拉拢扶植自己的私人势力,打击对方。开国功臣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股肱。但他与裴寂不和,矛盾颇深。刘文静被人诬告有谋反之心,裴寂乘机向李渊说刘文静“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导致刘文静被杀。刘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强盛的唐朝一直战争不断?
答:就在李世民刚被册封完一堆官职后,李渊就处死了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不论刘文静与李渊之间的关系,只看他与李世民的关系。 李世民征讨薛举父子之时,刘文静为李世民元帅府长史,实际上就是大军的二把手。如果李世民没能力领军,那元帅府长史就会担当统军之责。讨平薛举之后,李世民为尚书令,刘文静为户部尚书,是直接的上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