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是“疽发背而死”,这究竟是种什么疾病?

作者&投稿:余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现代医学来看,这就是背部发生大面积急性化脓感染症的皮肤病,古代由于没有抗生素,细菌性感染很容易大面积扩散,演变为败血症危及生命。传统中医则认为,疽痈是脏腑不调所致,五脏不调易生疽,六腑不调易生痈。脏腑不调,感染风寒,血气凝聚成肿块,肿块深且皮厚者为疽,浅且皮薄有泽者为痈。

一、历史上很多名人得此病

正史列传中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一时俊杰,不出名的也没资格被史学家记录。而历史人物失意不得志、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骤然败颓后,很多记录是“疽发背而死”。

比如,范增“疽发背”,是因为项羽中了刘邦的离间之计,怀疑亚父范增,范增大怒而离开楚营。大概就是心气拂郁于内,积不得解,发而为疽去世。

明朝大将徐达,也是得此病去世,他们背疽而死,都存在忧愤之甚,气郁成病的情况,情绪上波动很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

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明史·徐达传》

在中医早期典籍,如范增、曹休、徐达、孟浩然等人都是因为政治上受了打击后,心情沮丧因而抵抗力下降。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丧命。

二、疽发背而死的原因。

李迅《集验背疽方》归结为五个方面: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法酒、食炙煿物、服丹药热毒五。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时气;二是七情内郁;三是体虚外感;四是身热搏于风冷;五是食炙煿、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也就是说,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现代中医综合古代说法,认为,痈疽只是中医的一般外科病,其病因有三:

  • 1、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所致
  • 2、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
  • 3、平素恣食膏梁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生于背部者名曰“发背”。一大部分,是由糖尿病(消渴病)导致。

总结:

历史人物由于某种重大的变故,产生了或愤怒、或悲伤、或忧惧、或惊恐等情绪,使五脏失调发生病变,以疽的形式呈现于背部,并因此丧生。

“疽发背而死”强调的不是死的结果,而是死前的精神状态。它一方面是对“大怒”、“愤恚”、“忧愤”等抽象情感的具象化描写。另一方面,史家不厌其烦地提及此种病因,往往并非仅为“实录”,而是还有别有深意。得此病的人,一般都是政治斗争失败的表现。



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疽发背而死”的记载。我们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古代政治人物多死于此病。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史家对真实死因的曲笔书写和模式移借?

这一记述最早出现在《史记》,自此之后,史书提到人物之死时频繁出现这一病因,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能出现在正史列传中的都是一时俊杰,而历史人物失意不得志、怀才不遇、不受重用、骤然败颓是这一疾病的重要前提,成为一种后世史书记载的典范。

那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病呢?

在中医早期典籍《灵枢·痈疽》中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传统中医认为疽痈为脏腑不调所致,五脏不调易生疽,六腑不调易生痈。脏腑不调,感染风寒,血气凝聚成肿块,肿块深且皮厚者为疽,浅且皮薄有泽者为痈。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也云:凡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

一些恪守风热之说的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肌肉所致。而近代以来,中医西化,认定溃疡的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肿瘤等。

如范增、曹休、徐达、孟浩然等人政治上受了打击后,心情沮丧因而抵抗力下降。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丧命。内生曰疽,外生曰疮。如范增疽发背,大概就是心气拂郁于内,积不得解,发而为疽去世。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又引崔浩云:疽,附骨痈也。古人说养痈遗患。痈因其比较肤浅,危害性不大。与之相比疽则危害性极大,发病后难以治愈,死亡率高。

隋代巢元方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总论》云:疽重於痈,发者多死。同时,经络学家认为,膏肓二穴分位于肩胛内侧,疽发背是谓病透膏肓,乃不治之症。宋人洪适就在《跋痈疽方》说:

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

疽发背而死的诱因很多,古代医学家对此作了探讨,李迅《集验背疽方》归结为五个方面: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法酒、食炙煿物、服丹药热毒五。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时气;二是七情内郁;三是体虚外感;四是身热搏于风冷;五是食炙煿、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也就是说,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据《明史·徐达传》载: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他们背疽而死,都存在忧愤之甚,气郁成病的情况,情绪上波动很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

现代中医综合古代说法,认为,痈疽只是中医的一般外科病,其病因有三: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所致;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平素恣食膏梁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生于背部者名曰“发背”。一大部分,是由糖尿病(消渴病)导致。

历史人物由于某种重大的变故,产生了或愤怒、或悲伤、或忧惧、或惊恐等情绪,使五脏失调发生病变,以疽的形式呈现于背部,并因此丧生。疽发背而死”强调的不是死的结果,而是死前的精神状态。它一方面是对“大怒”、“愤恚”、“忧愤”等抽象情感的具象化描写。在古代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权势转移中,很多著名人物死于此病其实不足为奇。然史家不厌其烦地提及此种病因,往往并非仅为“实录”,而是别有深意。

实际上,类似于足疾,这一疾病折射的是:此人在政治上失势或斗争失败,已经超出了疾病的范畴。



七十年代未,邻居就是发背而亡,送医不治。临了,西医也束手无策。

发背这种病到了明代,随着陈实功发表了《外科正宗》后就不再是绝症,至于温病学派出现后,基本上就不难治。现代医学把这个病叫做蜂窝组织炎。

应该是糖尿病后期的坏疽症。但仅仅坏疽还一时不会要命,最后可能还会有其它并发症。

~

背疽究竟是什么病,为什么很多古代武将都因它而死?
答:年老体衰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包括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也是因为这种疾病而亡。这种病是因为病毒所导致的,那个年代没有抗生素。然而中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建议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汤静养,方便身体自愈功能发挥作用。基本上背疽严重起来,古代人谁也没有法子。只能听之任之。

看史书的时候,经常看到:生毒疮而死去。这毒疮是什么病?
答:哎。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种灰疽病。这个在现代的医学是很容易治好的,但是在古代来说,他们没有抗生素。就是一个非常难治的病。比如说明朝徐达就是因为这个病死的。

背疽等于现代医学上的什么病,这种病好治疗吗?
答:关于明朝第一名将,被朱元璋称之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之死,历史上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徐达生了“背疽”,朱元璋知道后,知道徐达大才不能留,于是就故意赐给他蒸鹅吃,没想到徐达吃完了这只蒸鹅后,就背疽发作而死。徐达死后,备受朱元璋打击的文人们就放出话来,说蒸鹅是发物,徐达长了背...

古代人为何对疮无奈?
答:当然,在古代,也不是得了“疮”就会要人的性命。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从中我们得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将就为部下治愈过“疮”,而治愈的方法就是用嘴吸,吸尽脓包毒液。而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

为什么范增徐达背后长个疮就死了?古人是不是太弱了?
答:背后长疮就挂了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秦末谋士范增被项羽怀疑与汉有私情,范增一气之下便返乡了,还未到彭城,背上毒疮发作而死。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唐代诗人孟浩然晚年背上...

范增活了70多岁,他是得什么病死的?
答:他把项羽当小孩,以为可塑,刘邦手下谋士陈平,原是项羽那里投奔过来的,他知道项羽这个人猜忌心很重,于是用刘邦给他的重金,用反间计,使项羽对范增失去了信任。项梁,项羽俩叔侄在性格和能力上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差距实在太大,范增虽然有才华,但是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还是落寞而死。范增有屠龙...

疽发病死的古人有哪些
答:②《三国演义》第0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却说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东吴陆逊大破于石亭,车仗马匹,军资器械,并皆罄尽。休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如范增、曹休、徐达、孟浩然等人政治上受了打击后,心情沮丧因而抵抗力下降...

“彼不能然,后告疽发背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能这样做,后来(丹溪翁)被告知(周进士)患了毒疮发于背部的病而死了。

”陈丞相平者~疽发背而死”的翻译
答:”陈丞相平者~疽发背而死”的翻译 10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javatreechen 2012-02-01 · TA获得超过875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22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69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史记 陈丞相世家 白话文陈丞相陈平,阳武...

历史趣谈楚汉传奇亚父范增简介 范增最后是怎么死的?
答: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湖)人,他走到途中,“疽发背而死”。所谓“疽”,乃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范增简介,而发于肌肉筋骨间的一种疮肿。范增的死, 恐怕也是愤懑积累而导致心力交瘁的产物。 所以范增的身份,与一般谋士不一样,既是项羽的师长,又是项羽 的参谋。项羽管范增叫亚父,正是对这一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