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白雪压枝头的诗句 描写白雪的诗句

作者&投稿:聂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逢雪宿芙蓉山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2.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3.终南望余雪
  年代: 唐 作者: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4.对雪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赏析
  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句中“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五、六句中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这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炉中只存余热的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七、八句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形容雪压枝头的优美句子~

1、寒冷的冬天来了,一场大雪过后,整个东方红都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柳树上挂满了银条,草坪也披上了银装。
2、树枝上都挂着一条条白雪,毛茸茸的,不仔细看,还以为那是谁插在哪儿的精美的装饰品。这一片壮观的景象,不由不是你想起两句着名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雪花落在树上,给冬青树枝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绒衣,让他们成为冬季的姣姣者。
4、每当秋天离去,滚滚的高天寒流便化作皑皑白雪,天女散花般地撒向辽阔的北国大地,座座山岭银妆素裹,片片山林雪压枝头。
5、雪花一片一片落在枝稠叶密的树上,渐渐成了堆,压弯了大树的树枝和小树的树身。

扩展资料:
写出一个优美的句子的方法
1、完整: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单一的完整的意思。它不包含并不紧密相关的意思,也不表达本身不完整的意思。
2、连贯:句子中的词语和部分应恰当地衔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十分清楚。不连贯的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毛病:平行结构有缺点,代词指代不清楚,修饰语和被修饰语的关系不明确,在人称、数、语态、时态或语气上有混乱之处。
3、简洁:句中不应有任何不必要的词。只要意思充分 地表达了,用词越少越好。用词过多只会使意思模糊不清,而不是更加明晰。人们常常用不必要的词,所以最好在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仔细检查一两遍,看看有没有一些词可以删去而又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4、强调:凡是重要的意思都应在表达时予以强调。为此说话时人们可用各种方法,如提高声音、放慢语速、使用短句或加上手势。写文章时,也可以使用倒装、感叹、重复、反问等方法对应该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加重语气。
5、多样:句型的多样化,对好的文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好几句长短相同、结构相似的句子连在一起,如又用同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主语,必然会显得很单调。为多样化起见,短句和长句,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圆周句和松 散句都应错杂使用。

1、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____陆游《梅花绝句》
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____杜甫《野望》
4、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____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5、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____李白《独不见》
6、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____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7、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____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8、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____王守仁《春晴》
9、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____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0、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____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
1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____白居易《卖炭翁》
12、雪似梅花,梅花似雪。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这首诗谁写的?
答: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所做。原诗:《咏竹》近代: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释义:尽管大雪的沉重将竹子压弯了腰,枝头眼看要沾着地上的污泥了,但是等到天放晴,红日出,雪融化,那竹子依旧会丢掉负担昂首挺胸。简介:方志敏,江西弋阳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

朱元璋诗句雪压枝头
答: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__出自朱元璋的《咏竹》,全诗如下: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朱元璋的诗雪压竹枝低
答:咏竹 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

描写雪竹子诗平水韵七律
答:描写雪竹子诗平水韵七律:雪压枝头映日辉,竹林深处掩翠微。风摇竹叶声声脆,雪落竹林片片飞。清影婀娜如玉立,幽香淡雅似芳菲。此情此景谁堪解,唯有诗心共竹归。雪竹之美,美在它的坚韧与高雅。在寒冷的冬季,它依然挺立不倒,与雪共舞,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它的翠绿与雪白相映成趣,构成了...

古诗词赏析—《咏竹》
答:朱元璋〔明代〕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译文:尽管大雪的沉重将竹子压弯了腰,枝头眼看要沾着地上的污泥了。等到天放晴,红日出,雪融化,那竹子依旧会丢掉负担昂首挺胸。这首诗我第一次读到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的,读到之后就被朱元璋那冲天的豪情所感染。雪压枝头低,虽...

雪压枝头低这首诗表达的什么
答:咏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全诗释义:雪把竹子压弯了,但再低也不着地。只要红日一处,雪一消融,照样挺直了腰,摩天凌云。这首《咏竹》诗,描写的特定对象是雪竹,因此处处扣住“雪”着笔落墨。诗人的雪竹的视觉形象,赞扬了不畏挫折,奋发进取的精神。

雪压枝头低 虽低不着泥的诗句鼓励,我怎么回?
答:您好。“遥知不是雪,”是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梅花》。《梅花》原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

写雪的古诗有哪些
答:写雪的古诗有哪些如下:1、冰雪纷飞遮天地,寒风凛冽入骨髓。2、飘飘雪花落满枝,寒梅独立傲风雪。3、银装素裹山川间,冰封万里寒气浓。4、风雪交加寒意浓,冰霜雪花漫天飞。5、寒江雪落满渔舟,孤舟独钓雪中悠。6、寒林雪压枝头低,鸦啼声声映雪泥。7、雪原茫茫无边际,野鹿穿林觅食物。8、风吹...

朱元璋诗词雪压竹头低
答:朱元璋的诗雪压竹枝低原文?咏雪竹 朱元璋 〔明代〕雪压竹枝低,虽低不触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雪压竹枝低,接下来是什么?雪压竹枝低,乌鸦变白鸡;风吹屁股冷,无事别嚼蛆。注:嚼蛆是江苏苏北方言,意思是胡言乱语,胡说八道,蛆字发言发音QI第一声,显押韵。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只待红日起,依旧朝天立。是郑板桥咏什么的诗句...
答:无论是“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只待红日起,依旧朝天立。”还是“雪压救头低,虽低不着泥。只练红日起,依旧朝天立”都没有找到关于郑板桥的作品记载。只有相似的一首诗“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是朱元璋写的《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