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投稿:储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看这篇论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 1 世纪,随 着 信息 化、全 球 化时 代 的 到 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兴未艾,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

国际组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领域相继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

1.“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历经十多年,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应该说,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日益严重,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使素质教育的期望与实际目标相互背离与矛盾。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中学教学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离,有能无德,心理异化的残缺人,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素质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问。

教育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全地成长、进步和发展。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与技能 本位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1997 年 12 月,国际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

近年来,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基于核心素养的 课程设计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共识,许多国家与地区纷纷开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

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也为了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借鉴国际上可资参考的经验,我国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既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归。

2. 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目前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尚未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可启发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

国际经济 合 作 与 发展 组 织(OECD)从 1997 年开始就进行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的专 题研究。

2005年 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

该《纲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2002 年 3 月,欧盟在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进展报告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 *** 体,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素养。

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

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 OECD 核心素养的框架。

尽管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 OECD 用胜任力,美国用 21 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参照国际组 织与其他各 国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 终 身发 展 和 社 会发 展 所 需 要的“必 备”品 格 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而且,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

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的基本生活

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魂)。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学 习、可 培 养、可塑 造、可 测评的。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



~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答:这些不同的方法引起的讨论和争论,使学生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形成。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这样才能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落实
答: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

如何有效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
答: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的有效方法如下:1、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目标,还应当包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例如,在设计数学课程时,除了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设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采用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答:而学科大概念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反映学科本质,具有抽象与综合的特征,体现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还可以整合零散的知识点。所以,我们要跳出知识点,聚焦学科大概念。这本书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时所面临的困惑和困难,立足课堂实践,用数十个教学案例,从“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

浅析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答:因为无论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还是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史料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对连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教学就显得更难开展,然而没有史料的历史教学,肯定是空洞的、无力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重视史料的作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答: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答: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历史老师探索大历史观与历史教学的融合,并得出了体会。有老师认为,“大历史观”有助于将历史讲得更有趣些,更生动些,更透彻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个人认为,像历史这种人文学科应该需要极高的涵养才能理解诸多故事、哲学理论等背后的真理。历史本身...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就历史学科特点及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课堂质量 评价课堂质量的标准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来考虑。(一)教的有效。教师要教的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