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的《三国演义》,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作者&投稿:攸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剧照。

1994年除夕夜,央视春晚在一曲《难忘今宵》中落幕。

电视机前的观众并没有急着关电视,根据节目预告,电视剧《三国演义》将播出试播集。

凌晨1点,央视开始了两集节目的放送,一集是讲述刘、关、张三兄弟相识的《桃园三结义》,另一集则是讲述庞统勾连曹操战舰,通过纵火赢得战役的《连环计》。

在新年伊始的两个半小时内,人们仿若搭上了一台时光机器,穿越到烽烟四起的三国时期。

8个月后,完整版《三国演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放。

据CCTV官方统计,在首播日,该剧的全国收视率达到了46.7%。等到全剧终,其平均收视率为23.5%。

这意味着,《三国演义》每播放一集,就有将近3亿名观众守在电视机前。

当然,这与当时电视节目的稀缺以及 娱乐 方式的单一都有关联,但足见《三国演义》这部剧在人群之中的影响力,毕竟,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过往,还不存在所谓的播放量“掺水”。

始于70年代的“三国”改编剧

在该版本之前,国内少有对《三国演义》的影视化改编。

1975年,香港TVB曾以曹植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洛神》。

其中只是简单地提及曹丕与曹植的纠葛,而对三国的整个 历史 背景的铺陈寥寥无几。

次年,同样是在香港,电视剧《三国春秋》涉及桃园三结义到白帝城托孤这段 历史 。

尽管耗资巨大,但碍于视角的局限性,该剧最终未能呈现三国时期的恢弘与壮阔。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内地有一系列三国改编剧应运而生。

《蔡文姬》《华佗与曹操》等电影,依照史实将该时期的人物提炼出来,对其做了戏剧化演绎。

1985年的电视剧《诸葛亮》,也因尊重 历史 受到观众好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相继完成对《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翻拍后,央视决定把小说《三国演义》搬上荧幕,于是便有了1994年这部耗资8000多万元、前后动用人员总和将近40万人的电视剧版《三国演义》。

剧中宏大的场面与演员们精细的表演,共同征服了喜爱三国故事的观众。

此后,影视界就如发现了一个“富矿”,不断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汲取素材,无论是侧重人物展现的《貂蝉》《武圣关公》,还是后来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三国》、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都从不同维度戏说这段 历史 。

但令人唏嘘的是,时至今日,在观众心里,好像还没有一部三国影视剧能够超越1994年的那一版。

1994年版《三国演义》,何以成为经典?

把小说做影视化改编,向来不容易。

似乎存在这样的规律:末流的小说拍成一流的影视剧的概率,远高于顶级的小说改编成叫好又卖座的影视剧的概率。

因此,如何打通文字与影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载体,始终困扰着创作者们。

对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编剧来说,这同样是个难题。

所幸,负责剧本的6位编剧,耗时将近一年,找到了应对方法。

他们把原著中120回的内容,改成了84集的电视剧——整体分为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南征北战、三分归晋5个部分。

除了保持叙事框架的一致,他们在形式上也采用了原著所用的章回体。

总导演王扶林认为,既然是通过小说改编,那么在思想倾向上就必须与原著契合。

如今回看,这样的操作办法其实还是有些冒险的,它不但要求编剧对结构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对故事的选材有极大的自信。

但通过电视剧,观众彻底领略了这6位编剧的高明之处。

人们可以看到剧中对三顾茅庐、赤壁大战、火烧博望坡等原著里最精彩的部分的着重展现。

而原著里那些不那么重要的情节,也得到了优化与删减。

如此凝练和浓缩的剧情设定,也使得小说中原有的戏剧冲突得到了升级。

譬如,在小说里,刘、关、张三人的相识是在贴着招兵榜的酒家,但在剧中,三人则在酒家“不打不相识”,这才有了后来的桃园结义。

忠于原著,又添加合理化的改编,为《三国演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既是 历史 正剧,那场景、服装与道具也是影响这部剧上限的重要元素。

总美术师何宝通为了还原场景,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史料的收集与研究中。

无锡三国城里的“吴王宫”、涿州影视城里的“铜雀台”,几乎都如实地完成了对 历史 场景的复刻。

当演员身临其境,自然也能更好地体味 历史 境况,从而呈献精彩的表演。

1990年8月,剧组开始进行演员遴选,直到次年5月才完成选角。

放到现在,以这个时间周期,或许已经拍完了整部电视剧。

由于剧组过于庞大,《三国演义》的拍摄不得不采取总导演负责、执行导演分头拍摄的制度。

但如何分配演员角色,又让剧组犯了难。

最后,大家商议决定,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这六个最主要的人物的演员保持不变,其余演员随时根据拍摄进程来调整。

于是,就出现了三人饰演一角或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

由三人共演的角色,是赵云。

第一位演员杨凡,出演了赵云在公孙瓒帐下与刘备的初次见面,以及后来两次救阿斗的情节。

但由于拍摄档期问题,他不得不告别剧组。

等到赵子龙(赵云,字子龙)血战长坂坡时,演员已换成张山。

那场骑着马进进出出的戏,张山拍了数次,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当时剧组要求质量,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就要拍好几遍,不像现在这样坐在一个减震器上,摄像跟着跑。”等到了赵云老年,演员侯永生则很好地演绎出他宝刀未老的感觉。

戏中,他一人独战韩德父子五人,之后又力战姜维。

三人共演一角——这个拍摄过程中的不利之处,却被剧组巧妙地化解了。

不同演员展现出赵云相异的侧面,当英气逼人、血气方刚、老当益壮综合到一起,小说中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还原。

而固定的演员自不必说,他们的演绎已经成了某种经典——从年轻人制作的鬼畜视频的内容上,就能窥知一二。

剧集的第一部分,主角是刘备与曹操。孙彦军饰演的刘玄德(刘备,字玄德),极佳地展现了这位蜀国统帅的优柔寡断。

而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则是借助“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桥段,凸显了一代枭雄的气质。

另外,导演还适时地将曹操的诗《蒿里行》《观沧海》穿插在剧中,更是将东汉末年民不聊生的环境与曹孟德(曹操,字孟德)的雄心壮志显现了出来。

该剧处理手法上的“去脸谱化”,则让观众得以了解更立体、更丰满和更真实的三国人物。

因为《三国演义》改变了演员生涯的,当数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接到角色前,唐国强素有“奶油小生”之称。

人们普遍不看好他的表演,但没想到,他把诸葛亮诠释得非常精准。青年时的雄姿勃发、老年时的壮志未酬,都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当下的观众而言,“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是B站鬼畜区恶搞视频的源头。

骈句、散句结合后的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是表情包和段子中的常用元素。

但对当时的观众来说,书中所描摹的诸葛孔明(诸葛亮,字孔明)就应当如此。

后来,唐国强也因为诸葛亮这个角色,成功实现了转型,而他所塑造的诸葛先生,也成了后人难以逾越的影视剧经典角色之一。

1994年版《三国演义》中宏大的场面与演员们精细的表演,共同征服了喜爱三国故事的观众。

在小说与正史间摇摆的翻拍剧

1994年版《三国演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主创们对原著小说的合理解读与再创造。

而在那之后的三国题材影视剧,大多只是从小说中提取部分人物和要素,进行改编和戏说。

直到2010年,导演高希希拍摄了电视剧新《三国》。

接受采访时,高希希曾表示,希望自己拍出来的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说,“一定要对 历史 中的人物进行一个重新的视点认清和价值观的重新提炼”。

在这部剧中,人们看不见黄巾起义、十常侍乱政等关键事件,而刘、关、张的结义也只剩10秒钟的镜头。

剧集一开场,便是紧张刺激的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

与1994年版相比,新《三国》确实更加注重故事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高希希也一改过去“拥刘反曹”的视角,转变成了“坐观曹刘”,进而在剧中塑造出一个个更加接地气的乱世英雄。

只是珠玉在前,新《三国》一开播,便不断被人拿来与1994年版《三国演义》进行比较。

有人觉得,该剧对台词处理失当。

新《三国》中出现了非常多当代的表述方式以及穿越式的名言。

比如曹操见赵云时说了一句“我爱死他了”,而吕布挂在嘴上的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刘备则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或许,制作者的本意是用通俗文化唤起观众的共鸣,结果观众并不买账。

但值得称道的是,新《三国》在描摹战争的视觉场面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该剧全景式地展现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让人们欣赏战斗画面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三足鼎立”的格局。

电影《赤壁》同样在大场面上下功夫。

《赤壁》由吴宇森执导,由长坂坡之战一直讲到曹操从华容道退回江陵。但影片上映后,在豆瓣上只收获了6.4分。

不过,吴宇森在接受采访时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装电影,里面有太多的仇恨,太多的灰色思想,他们想看一些活泼有生命的东西。”

所以,在吴宇森看来,不管内部评价如何,《赤壁》至少已经完成了他的拍摄初衷:“我也要让全世界看一下,证明一下中国也有能力拍一个好莱坞式的巨作。”

近几年,颇有热度的三国题材剧当数以司马懿为主角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此剧引发热议,最重要的原因是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旁观视角”,去窥视三国这段 历史 。

在此前关于三国的剧作中,司马懿始终是被忽视的,但其实他与三国那些著名人物存在着非常多交集,这个角色,正是为人所忽略的“草蛇灰线”。

只是也有人觉得,该剧对权谋的描绘未免刻意,“厚黑学”并非三国 历史 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上,三国题材改编剧仍旧层出不穷,但人们念念不忘的却依旧是1994年版《三国演义》。

回看该剧,我们发现,剧中可贵的,除了誓同生死的兄弟情义、乱世英雄的豪情壮志、舍身为国的深明大义外,还有剧中人身上的理想主义特质。

年少时,人们看三国,为的是领略英雄气势;中年时,人们品读三国,更多是体会何为忠孝仁义;等到年长,人们则会体悟三国所承载的世事变幻的寓意。

对创作者而言,挖掘新角度、做全新的表达固然没错,可借着三国的外壳,述说某些不属于三国故事的价值观,却让人遗憾不已。

虽然小说《三国演义》本身也有缺陷,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的那样——“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当那些我们应该珍视的精神内核被改编剧抛弃,三国或许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1994年版《三国演义》虽有不足,却已成经典。其片尾《 历史 的天空》如是唱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可如今,被浪花淘尽的这些英雄,或许又将再次归于浪花之中。

~

为什么很多人认可《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却不能容忍《新三国》?
答:因为受众和环境不同了。新三国当初拍出来的时候,虽然从名字上看就知道不完全参照三国演义,但宣传仍旧是按照翻拍四大名著的名头宣传的,所以在观众观看的同时,无疑会把它与老版三国演义对比。老版的三绝已经无人可超越,而且新版的亮点也完全不在曹关诸葛上,陆毅的演技摆在整个剧组都算最弱的,曹操...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拍"三国演义"片子呢,我认为拍了会很受欢迎.
答:成本巨大啊,动辄几千上万人的大场面,而且出场的主演太多,很难。当然拍出来看的人肯定很多。

张飞变李逵,第一谋士变庸才小人,《新三国》角色有多糟糕?
答:这是张飞?祥林嫂他老公吧!这智商,让人无语!除了智商外,对张飞的武功也严重弱化,如三英战吕布,差点被吕布杀掉,幸亏关羽赶来救了他。这是哪一出?若一开始吕布就差点杀了张飞,那吕布凭什么还怕张飞?须知《三国演义》中,吕布面对张飞,一直气短。就是因在他最张狂的时刻,张飞挺身而出跟他...

央视版《三国演义》神一般的五个演员,为何说至今无人超越?
答:可谓深得我心啊。还有演刘备的演员,叫孙彦军,里面很多的哭戏,真的让我太敬佩了,甚至现实生活中见到他,我都有种心疼的感觉,而于和伟的刘备过于腹黑,会让人感觉到的是一个可恶的皇叔,在仁德方面我个人感觉表现的不足。还有鲍国安将曹操的喜怒哀乐的各种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了乱世之枭雄的曹操...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指责《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答:《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那肯定是有所修改的,加上了罗贯中自己的想法,就像他在书中神化诸葛亮一样,部分人物也得到了丑化。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被丑化得最厉害,其实周瑜、鲁肃所受的委屈不亚于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甚至连相貌也一表人才。可是三国演义为了强化孔明的智能...

气愤,怎么有那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历史
答:所以直到后来为什么说评书和说相声的人能够得到最底层人民的喜爱,就是因为它的风趣、夸张、易懂,而历史就在这个时候被夸大了,但是老百姓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这就是历史,所以直到现在《三国演义》还经常被看做历史,戏曲、评书、相声与影视剧发挥的重大作用功不可没。即使不识字的老人都能说出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都有众多的粉丝,为什么没人关注吴国?
答:因为大家关注的三国大都是从《三国演义》或者是根据《三国演义》而改编为剧本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所以大家很大一部分的喜好是取决于罗贯中和那些导演的喜好。就比如说刘备从织席贩履之人到终成帝王之业,实在是跟他一生雄心壮志礼贤下士分不开的。《演义》中刘备从一个社会底层一步一步成长为蜀汉之帝,...

《三国演义》电视剧内容的真实性
答:1、《三国演义》是演义,本身就不需要对历史的真实性负责,拍的电视剧把《三国演义》用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法搬上银幕,使得本来的小说掺入了电视文化。小说和电视所表现的手法都可以在“无”的基础上进行塑造、刻画,使其吸引读者和观众。而对待真实的历史,则要用严肃严谨的态度看问题。所以电视剧内容和...

如何评价电视剧老版《三国演义》和《新三国》?
答:难道他不感动么?”、“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了(潘凤)”以及“三叔、四伯,不必多礼”之类的搞笑台词。电视剧老版《三国演义》和《新三国》,哪个更好?说实话,影视剧的受众并不是研究古文学的学者,所以《新三国》的白话文台词自然更受年轻人喜欢,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老版《三国演义》采用了文言...

三国时期的孙权做了什么,为何会不受人待见
答:一、坑害蜀汉孙权一直却不受世人的待见,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里面,作者是以蜀汉的视角将曹魏作为书中的反派进行书写的,这给中就写到了孙权迫害蜀汉的行为,当时孙权带领东吴,烧了蜀军的营地七百里,使得蜀汉兵力匮乏,孙权自然招人厌倦。二、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人孙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