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作者&投稿:查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作用和优点是有目共睹的,把它应用于历史课教学中,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然而,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和优点,避免其缺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达到教学最优化,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
一、 教育性原则
这是从多媒体课件的编制角度进行要求的。“编制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所以,制作的课件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编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想到所要编制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因而编制的教学课件要有助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其要适合学生接受水平。课件的制作不能脱离使用对象现有的知识基础的接受能力。在信息内容和容量的确定上,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之经过努力能加以掌握;在结构安排上,要符合教学的原则和学习的规律,易于学生所接受。
二、科学性原则
这一个原则是从课件的编制以及使用的角度进行要求的。在编制方面,所编制的课件要能正确反映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能用科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的素材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2、文字表达要正确,符合科学事实,叙述要准确,例证和逻辑推理能深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3、图片、图表、动画、特技等的运用要反映科学规律。
在使用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效、合理的原则。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具体要做到: 1、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比较,精心筛选,使内容之间达到最佳组合。胡乱搭配,随意使用,会干扰学生视听,扰乱学生思维,破坏教学秩序。2、在教学设计中选准最佳作用点,处理好历史课教学内容与多媒体切入的关系。在课堂上,并非任何时候都收到好的效果,期间有一个抓时机,找切点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达到最佳对接、切入,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三、 适用性原则
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选择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以符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原则。在课件教学内容上,要注意精选,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目的,搜集不同的材料,制作成为不同内容的课件。不能只考虑技术原因而把与内容无关的背景图片、易于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声音、影像等硬搬进课件。我们在注重课件生动性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它的知识性和适用性,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以及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相关感性材料搬上屏幕,这样才适合于历史教学课堂。
另外,还要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自己制作出适合与自己教学内容的课件。虽然,教师自己制作课件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大,但同样,计算机专业人员制作的课件也会增加教学成本,同时并不可能适用于任何一个老师的教学和多层次的学生对象。相比之下,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适用于教学的课件。课件的制作和选择都应该遵循适用性原则。
四、 交互性原则
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多为大教室,教师在讲台上与学生的实际空间距离拉得很大,这使得教师的亲和力减弱,而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集中在电脑屏幕上,甚至于坐在电脑桌后面,更让学生感觉冰冷、陌生,缺少人情味。没有感情的交流就没有知识的交流,课堂应建构师——生、生——生多向主体的交流、交往模式,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好,容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应遵循交互性原则,实现人机之间的“友好”对话。而其交互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是教材的电子搬家。课件要反映和支持学生的思想和见解,不能平铺直叙,只表达教师意志,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实行单向教学。例如,适当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或解答某些难题。
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走下讲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适时切入课件,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达到直接沟通的人际互动效果和良好的人机之间的“友好”对话。
五、 效益性原则
编制教学课件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收获,也就是说要力争用最小的人力、材料、经费和时间,制成大量优秀的教学课件。即根据周密的计划,合理地调配人力,使用材料,核算经费,安排时间,特别要注意节约时间,制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课件。
还有,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必须经得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相对于传统教育手段来讲,能明显提高效益,才是值得保留、肯定和扩大的。因此,在实际中不能片面追求课件的现代化、多样化,而忽视教学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件的精彩性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课件的知识性、效益性,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正确处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恰倒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便较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制作幻灯片,把需要学生写的内容打在里面,插上几个视屏,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感兴趣,学起来也轻松的多。其实,最有效率最轻松的是在课上能把本节课的内容背下来,学生学习的本质也就是应付考试,这样一来不仅学的轻松还可以考好试,得一个好成绩。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1、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施教时必须把握住这一良机,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为课堂设计的首要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讲授了《科技、教育和史学研究的成果》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背景,接着插入了一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场面的影视资料,随后就将媒体展示的重点放在了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身上。为此,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他的同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的两幅对比照片,让学生在这种历史氛围中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世界诺贝尔奖和中国“两弹元勋”的称号孰轻孰重?如果是你,你将作何选择?这个似乎无法准确、圆满回答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波。一时间,活跃的课堂顿时变得沉寂了,上课后一直处于激昂状态的学如今却相继沉入深深的思考状态之中。这一段沉寂,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也是学生对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作为教师,我同样无法对这个问题下准确的结论也不可能下准确的结论。最后,我只能以杨振宁在邓稼先逝世后所讲的一段话作为这个问题的回答与总结—“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这节课后,“两弹元勋”邓稼先便成了学生谈论的热门话题。
  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这些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2、创设学习情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在比较了各学科的不同作用后认为:“历史给人以智慧”。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们开始大量地接触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规律这些抽象的概念。这些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完全接受是比较困难的。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在历史思维的层面上实现一种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沟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在讲“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结论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将侧重点放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上。在这里,我首先选用一幅似乎与历史教材没有联系的图片:由于法官的秉公断案--原告、被告在法官的笑盈盈的目光下握手言和;随着图片的展示,我接着向学生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何相互促进这一问题。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即能结合生产关系的内涵得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结论。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扩展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抽象知识的深度直观,深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素材,将多媒体放在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时刻和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进程的方面。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在复杂多样的历史事件的联系上不至于偏离思维轨道。
  如讲授《难忘九一八》这一节,如果将多媒体的重点放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过程上,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到如何捉着蒋介石的情节上。我在制作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时,采取了口头讲述这个过程、用多媒体素材展示蒋介石被扣压以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反映上,让学生据此分析、讨论如何处置被扣压的蒋介石?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而且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倡导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它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知识主要起载体作用。在学生的精神发展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事实上,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创新史。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首先要考虑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然后引导学习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最后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创造性思维。
  不难想象,当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一段音乐去体验一段流逝的岁月、可以通过观察一幅图像去解释一种历史现象、可以通过观看一节影片来了解一段艰难的生活并为其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时,我们的多媒体历史课堂将会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是何等的踊跃,那么,在我们的多媒体课堂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便成了一种创造性实创新活动。
  我在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首先让学生根据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开放和清代的闭关导致的两种结果的对比资料,与我一起共同探讨中国为什么要开放、怎样开放和在开放时如何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坚持什么原则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利用多媒体分层演示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讲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最后,我又向学生提供了表现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巨大成就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就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他们认真思考、各抒己见,表现出了良好的参与意识。从长远看,这样做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中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性,也可以说,这样做更接近现代教育的本质。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两个录像片段和五幅海峡两岸科技、体育、文艺、商业、民间交流的照片,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的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谁能教教我学历史啊
答:保证对你有用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

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
答:华先生上课风格不拘一格,随兴发挥常有发生,甚至有时为解释一个单词的历史变迁,花大半堂课在课外知识海洋里肆意㈱游,忘记了课本,忘记了教学计划。按他的解释,英语是一种工具,不是一门课程,要在生活中随时学,在生活中体会运用,而不是仅仅45分钟的课堂的记与背。当时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这些话的意思,认为课...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随笔
答:初中语文教学心得随笔1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答:也许这样的“无主文”还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再多的批评也不会立刻改变这样的“无主文”占课文相当数量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糟糕状态,但理性的批评总是一种前进的力量。笔者不妨从语言表达规范性的视角,试以具体课文例证略呈一管之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教学,着重于对语言文本的理解和用...

初一的生活初中作文
答:这些就是我升入初中的事情,有喜有悲。无论是喜是悲,我还是很喜欢初中生活。 初一的生活初中作文4 开学了,我快乐的初中生活开始了,刚踏进中学的大门,我就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在是小孩子了,我是一名中学生了。 漫步校园,我发现中学不经比小学大得多,而且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课桌椅比小学的漂亮得多...

大神何在?初中历史18
答:1.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发动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影响: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救国联合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改编后成为八路军 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

隆中对的译文
答:7月31日,河南南阳媒体原文转载此文,在南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与《隆中对》入选同一课本的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中的“南阳”在课本中被注释为“襄阳一带”。此解同样在南阳引起大哗。 《出师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语文...

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答:县级以上的公开课更是全校如临大敌,先是本教研组进行多次演练,多媒体等器材全体动员,即使学校没有的,也会想尽办法从别的学校借来,后是学校领导、教研室专家到场指导,根据指导结果再演练,直到大家都觉得满意时,终于在全县或全市教师面前展示。多媒体的用法更是好笑,有些上课教师根本不会使用,需要其他教师的帮助才能...

信息技术的工作总结
答: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多样形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汇报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

急需关于"网络的利与弊"的辩论赛材料
答: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