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何齐国会有30个?

作者&投稿:莱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十四节气已经在我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是古代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些节气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的,就一直没有变化的延续至今。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唯独齐国拥有着三十个节气,那么为何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文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废长立幼是异,无君无父是异。那么,为什么齐人会特立独行的推行这种30个节气,而不推行24节气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原人终归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关系非常密切。春耕秋收要看天,祭祀祖先也要看天,朝堂中有专门的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谓之于太卜、春官或是宗伯。这些官员在夏商时代即概括出春和秋的概念来,他们都是一群对时间非常敏感的人。在殷商时代,他们把一年分成了12个月,其中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就是有30天,小月就是29天,这样划分出来全年就是有24个节气,并分出了四个季节。到周王朝建立而后,即沿用了这种习俗。
而齐国跟诸侯列国所采用的节气不同,主要来源于《管子》的记载,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这是齐国采取的一年分为四个季节的最可靠记载,更是华夏文明中四季分明的可信史料。根据后人的猜测,齐国的30个节气可能采取的是十月历,即全年只有十个月份,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正好360天就是十个月。如果每12天为一个节气,全年360天恰好就有30个节气,齐国为何会如此不同呢?
据传齐国的30节气跟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周人兴盛的陕西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较为适中,降水明显,冬季温暖湿润,四季也较为分明。而齐人所处的山东地区,则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由于临近海洋,春秋短暂,冬夏时间较长。如果能够把短暂的春秋季节分得更为细致,则能给予人们更多的安排时间。当年姜子牙受封齐国的时候,显然就看到这种特点,因此才把春秋季节的时间划分得更为细致,《管子》中的春秋两季各有8个节气,冬夏两季各有7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12天,这即是把春耕秋收的时间都清晰的明确为96天,农人参加农耕更加有章可循。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自此以下,阴阳之数,日辰之名,于世国异,政家殊俗。此但齐独行,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国的30节气跟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关系,而中原人的五行学说本也是起自齐国的邹衍,邹衍也是在稷下学宫参学数年而后,从齐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历经分析总结才提炼出的五行学说,齐人的30节气对其影响绝对非常之深。《管子》中把360天分成五个等分,每一个等分又有72天,全部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日而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邹衍所说的五德终始,这种五行学说既运用于节气,更运用于王朝更替。
那么,说了这么久,或许很多读者还在疑惑,究竟这30个节气是哪些呢?其实在《管子》中就有记载,春季的八节依次为: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的七节依次为: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小暑至、中暑、大暑终;秋季的八节依次为: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复理、始节、始卯、中卯、下卯;冬季的七节依次为: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终。

~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答:二十四节气是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请高手给解答一下。。
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

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答: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含义如下:1、立春:2月3—5日,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2、雨水:2月18—20日,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十分频繁。3、惊蛰:3月5—7日,表示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

二十四节气是哪24个.是什么朝代,哪个人提出
答:16、秋分:昼夜平分。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19、立冬:冬季的开始。20、小雪:开始下雪。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

二十四节气最开始可追溯到哪个朝代,它是怎么出现的?
答:到了夏季,植物就进入了生长的主要时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夏季的日照时间比其他三季更长,降水最为频繁,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与水分,可同样带来旱涝灾害的威胁。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与西方文明强硬的改造不同,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学会了利用自然...

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答:2月3日为春分,即进入春季;5月5日为夏至,即进入夏季;8月7日为秋分,即进入秋季;11月7日为冬至,既进入冬季。所以春季为2-4月,夏季为5-7月,秋季为8-10月,冬季为11-1月。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答: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那个朝代何人发明的
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