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很多人为啥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宁古塔?

作者&投稿:怀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必然会使用到一种所谓的法律手段,那就是——刑罚!

《大清律例》实际上是参照《大明律》制定的法律,关于对罪犯的处罚,采用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方式。

关于死刑,中国自古就不缺酷刑,比如车裂、炮烙、剥皮、灌铅、凌迟等,到了清朝也仍然保留了腰斩、凌迟、枭首、戮尸等残酷方式。尤其是凌迟处死,也叫“千刀万剐”,比如太平天国北伐军将领林凤翔、李开芳,比如捻军首领张洛行、赖文光,比如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江洋大盗康小八等。

还有比较惨的腰斩酷刑,雍正时期,科场舞弊案主犯俞鸿图被判腰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腰斩的犯人。他临终前痛苦地在地上打滚,用手指头蘸着下半身的血,连写七个“惨”字,传到了雍正帝耳中,觉得实在残忍,于是废除了腰斩。

当然,这种废除腰斩的说法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实际上,关于这些酷刑的废除是在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介入,清朝统治者受西方法治思想的影响,所以才废除了酷刑。

与这些酷刑同时废除的还有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在过去就是噩梦的形容词,如今很多人却很推崇,那就是量刑上次于死刑的刑罚——流放。

我们看清史剧往往会听到皇上这样说:

“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很多人听说被发配宁古塔之后,往往选择了自杀,难道死都不怕的人,却怕流放?

关于流放,因朝代不同,称呼也不同,至少还有“迁徙”、“徒放”、“流刑”、“发配”、“三流”、“发遣”等多种刑罚名称。

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这种刑罚,比如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秦始皇处死,同时株连四千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

这种另类的处罚在唐诗中也有体现,比如李德裕的《贬崖州司户道中》: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其实流放在清代之前也是很常见的,宋朝的苏东坡也是被流放到广州惠州。在宋朝,流放海南仅仅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级的处罚,但是也没有妨碍苏东坡,他积极融入到当地人生活,把这里当作第二家乡,甚至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

还有一些明代的小说中也常提到流放刑罚,比如《水浒传》,讲的是宋代的事,林冲就是流放到沧州,这也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书中甚至提到,被流放的犯人脸上要刺字,比如“囚”字,这将伴随着犯人一生的耻辱。

那么作为封建统治者,他们为什么常用“流放”这种刑罚呢?

其实这种刑罚是结合中国的儒家思想的,也是统治者自诩的一种仁慈,叫: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以象征自己所施的是仁政,是慎刑,降低重刑实施率,减少手中的鲜血,塑造一种仁义之君的形象。

除了出于政治考虑之外,还有经济上的考虑,毕竟在以人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一个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被发配的地区往往是贫瘠之地,生产力低下,人民愚昧,把这些罪犯发配过去,可以建设当地,增加当地的经济,加强文化交流。

流放作为一种统治的手段,自然还有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一种重要的作用。

对于流放地点,也是越偏远,环境越差的地方,最早的时候南方没有发展,发配之地往往是南方。等到了清朝时期,南方已经发展得很富裕了,相反的北方已经成为了落后的地方。

那么回到我们的题目,在清史剧中往往会提到一个地点,那就是流放宁古塔!

比如在《甄嬛传》中,甄远道及其家眷就被雍正帝亲口下令:

“甄远道及其家眷流放宁古塔!”

在《雍正王朝》中,刑部冤案一事,肖国兴也是被康熙帝下令流放到宁古塔。

而犯人一旦听到这种刑罚,往往闻之色变,甚至会在被流放之前自尽身亡,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于宁古塔,在大家的印象中仿佛是一个塔,其实不然,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它所在的位置差不多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其中“宁古”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六”,“塔”在满语中是“个”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六个”的意思,可不是六个塔哦。

吴兆骞之子吴桭臣,也是曾经被发配到宁古塔之人,他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宁古塔虽然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荒凉的。清朝的皇帝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来,一是这个地方比较偏远,属于大北方,苦寒之地。另外,这里的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发配到这里能起到惩罚作用。

比如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就写道: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再有就是,宁古塔也算是军事重镇,既然是重镇,那么就缺不了建设,建设就需要人。所以,一些脏活重活,或者一些其他人不愿意干的活,都交给了流放之人,而且这种需求还很大。

当然,如果真的到了宁古塔,也不至于生不如死,毕竟那里也有人类生存,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也读过关于北大荒的: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其实,真正让人生不如死的是流放宁古塔的过程: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也就是说整个流放的路途非常艰难,戴着刑具,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还要克服严寒和猛兽,很多人还没走到宁古塔就一命呜呼了。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人间,至此者九死一生。”

但这些都不至于让大家闻宁古塔色变,真正让大家闻之色变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叫吴兆骞。

吴兆骞就是曾经被发配到宁古塔之人,在宁古塔住了二三十年,也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可以说他活的还算惬意,比如他曾经写下:

“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

那么他应该作为一种正面例子来证明宁古塔不苦啊,为什么反而让大家更加恐惧宁古塔呢?

这反倒演变成了一种观念,叫“吴兆骞”现象。

由于他是一个文化人,他的经历也就得到了传播,这时候的宁古塔就不再单是一种地名,而是象征着皇权。如果再有人被发配到宁古塔,这就是一种侮辱,文人可以不要命,可以不要财,但是不能没有骨气。发配宁古塔就成了一种没有骨气的象征,而且在当时那种安土重迁的观念下,人去了那里,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也就是说,在吴兆骞之前,人们对发配宁古塔还不敏感,而在吴兆骞之后,人们开始忌讳这个词。一方面确实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想当然的认为去了即使命没丢,那灵魂也丢了。

所以,一旦听到自己是被发配到宁古塔,很多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去,久而久之,宁古塔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悲惨之地!



~

宁古塔本是大清龙兴之地,为何有人宁愿自杀也不去?
答:因为宁古塔地处偏远,荒凉气候非常的恶劣物质条件也非常的差,如果被发配到这里,基本上就是一生为奴隶了,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很多的苦活累活,所以很多人宁愿自杀,也不愿去宁古塔,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犯到错,皇上一生气就会把他们发配到宁古塔去。人们听说被发配到宁古塔之后...

发配宁古塔有多惨,为什么很多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去?
答:发配宁古塔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惨,对于人来说能活命总比死了好。一些选择自杀的人,那是因为文人比较注重气节,这些人感觉被流放宁古塔是一种侮辱,所以宁愿自杀也不去宁古塔。古代其实就是一个皇权时代,皇帝大过一切。但是封建社会呢,也存在许许多多的刑罚。有的会被凌迟处死,有的会被车裂,也有...

古代女子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
答:所以,古代女子如果被判牢狱之刑,她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在古代,历代王朝都有着自己的法律,对于犯罪的人,也有着相应的惩罚方式,“关押在监狱”也是一种服刑方式。而在古代,监狱对于女子来说,是个很可怕的地方,一些女子宁愿自杀都不愿意进监狱。这是因为古代的一些“刑罚”对于女子而言,是很残酷的,会比杀了...

清朝的犯人,为何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选择自杀?
答: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作品《文化苦旅》中,记录下了他走遍那一些文化故地的笔记,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宁古塔,他在谈到这一地方的时候,提到了很多被流放宁古塔的人物事迹以及见闻,所用文字颇为凄冷,尤其是文中提到清朝很多的犯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流放宁古塔,更是让他极为感慨。在清朝的时候,宁古塔...

在清朝时期,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愿去的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
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满清很多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愿前去!在有关于清朝的电视剧当中,我们往往都能看到大臣因为犯罪,而会被皇帝发配到一个名叫宁古塔的地方,而很多的官员听到这的惩罚,当场就会吓个半死,甚至有许许多多的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愿前往宁古塔,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竟然...

为什么古代的女子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
答:很可能就会被反复折磨。哪怕这些女性后来被洗清冤屈或者刑满释放,那么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背上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并且这些女性都会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既不接纳她们,也不会帮助她们,反而会在背后指指点点,所以对于古代女性来说,可能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

古代女子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
答:古代社会和我们现代一样,各朝各代都有定制的刑法制度,一旦有人违背了这一制度便要遭到处罚,而在当时也有与我们现代监狱类似的牢狱刑法,在人民被判有相应的惩罚便就要去坐牢,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过我们在当下回望过去,很多女性在被判处牢狱之灾后便十分激进,甚至于自尽也不愿意去坐牢,这种情况...

古代女子为何宁愿死也不愿去监狱?
答:有一种专门惩罚不守妇道女子的刑罚,那就是骑木驴。这不仅是对囚身体的伤害,更是对其心理和人格的摧残,不少人都因为挺不住而当场死去。就算勉强活下来的,也会因为不堪这种羞辱而自杀。所以,古代的女子宁愿自杀,也不愿被关进大牢,因为这样将会使她们贞洁全无,生不如死。不管是古代还是在现在,...

中国古代女子很多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坐牢,是什么导致的呢?_百度知 ...
答:宁可自杀,也绝不进入牢房。这种现象,尤其是从宋朝之后,更是极为明显。女子别说进大牢,就算被官府传唤,很多都会直接自尽。这就好比说,今天我们被法院传唤之后,就直接自尽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很难以理解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问题的核心,其实...

清朝犯人最恐惧的地方在哪里,被称人间地狱,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流放...
答:当时在清朝的时候犯人被施以流放时,当他们听到自己会被流放到一个地方时,很多人都会受不了而选择自杀。这个地方就是宁古塔。宁古塔在当时在清朝也只是一个城名而已,算是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城镇,相当于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再加上那里环境恶劣,基本上都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