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演变,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作者&投稿:法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与前面几个社会制度相比较,它不但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创造了空前灿烂的社会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梯。正如马克思、思格期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① 这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进步性的重要表现。

(一)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在资本用暴力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它把个体劳动者的私有财产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了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同时,它又把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变成了“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实现了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创造了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资本家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把各种不同的劳动,组织成一系列有序的社会行动,共同制造同一种产品。由这种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往任何分散的个体生产都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的发展,打破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扩大了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了以普遍的商品交换为内容的国内统一市场,进而通过商品输出扩大为世界市场。国内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开放的经济形式,为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合理有效配置,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扩大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以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作为生产的目的和实质。这样,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优胜劣汰竞争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各资本家必然通过不断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那么,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重要方法。在这种剥削形式下,资本家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这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成为资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也同时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 因此,正是这种无限制的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增长的动力。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自我调整,也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建立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有力刺激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社会经济运行的紊乱并干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更加尖锐起来。这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超市场的社会机构来调节市场活动,减少经济运行的无序状态。正是适应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这种要求,在自由竞争所推动的生产集中、资本集中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这种自我调整,推动了生产技术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实行稳定的、经常性的调节,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又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能够较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适应生产国际化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对其自身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国际调整。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是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到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借贷资本的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伴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又成为资本国际化运动的主要形式。因此,随着资本国际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在更广泛的领域全面展开,客观上要求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日益发展起来。实际上,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所作的一种调整,实践也表明,这种调整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是当代资本主义能够保持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 ③ 因此,只有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科学才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资本家致富的手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发生过三次以科技革命为标志的生产力革命。即18世纪下半叶以蒸气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以后以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宇航技术和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生产力领域的革命都会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充分的发展,据统计,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实现第一次飞跃(1820一1871)年)的半个世纪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 9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实现第二次飞跃(1883—1913年)的20年时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了近1.5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第三次飞跃(1950一1973年)的近1/4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近5%。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由二十世纪初的20%—30%增加为70%左右。新科技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社会矛盾的缓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在很多时候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但由一次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把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做大了,它可以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的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这大大减缓了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延长了它的寿命。因此,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体现了生产力自我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刻影响。它不仅使发达国家在当代一直保持着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而且仍将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以往的生产方式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已经把人类社会生产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资产阶级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桎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巩固,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发展,由于交通运输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④ 资产阶级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在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艺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学说。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在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举起了自由、平等、人权的旗帜。十七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来了“天赋人权”学说。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又加进了“主权在民”的新的思想内容。这种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的思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政治、思想意识上的反映。这些新思想、新学说,都是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阶级夺取政权,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精神武器,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要求夺取政权的阶级要求。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也促使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和发展。教育方面,用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代替了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科学事业方面,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以后又进入原子时代,以致当今的信息时代,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飞跃。文化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物质技术发展,人类文化知识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与封建社会相比,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确实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级重要进步阶梯。但是,由于它的本质弊端,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各种矛盾会更加激化,其历史的局限性也就进一步彰显出来。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它处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利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调整社会经济生活运转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大量物质财富的创造,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资本主义作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剥削制度,又在制造着新的社会不平等,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在显示其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历史局限性。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必然反映。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自身所产生的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在法律上是具有独立人权的自由人,但工人的这种独立性是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前提的。本来,劳动产品是工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应该由工人支配自己的生产物,可现实却是,由劳动者制造出来的生产物却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支配和控制劳动者,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比如,机器在生产中的应用,本来是解放生产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物质手段。但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机器的应用不是减轻劳动,而是为了提高劳动强度;不是增加劳动者的财富,而是为了缩减工人人数,使工人走向失业和贫困;不是人做物的主人,而是人受物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表现为劳动对私人资本的依赖性和依附性。从表象看,工人不像奴隶社会的奴隶那样,终身属于某个资本家,他可以在社会上自由流动,自由择业,但事实上他却属于整个资产阶级。因为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条件下,工人一旦离开了整个资产阶级就无法生存。在这种制度下,一个人可以不受另一个人控制,但不能不受私人资本的控制。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是平等的;从人与物的关系上看,各个人又是不平等的。因此,人的独立性使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而人对物的依赖性又抑制了人的活力,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灾难,也正是这种社会对抗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无法根除它内在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点,不只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它同时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一系列无法解脱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的社会化生产,它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社会化的组织、管理和调节,以此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只有这样,社会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性质和要求。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在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和控制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或资本集团手中,从而产生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尖锐矛盾。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最深刻最集中的暴露,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激烈的表现。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早已蕴藏在商品生产的内部矛盾之中,只有商品生产发展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危机才从可能性变为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不是作为劳动产品而是作为资本产品进行交换的,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攫取利润,这就使生产呈现出不顾市场需要而无限扩大的趋势。然而,资本主义不但要求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还要求剩余价值的不断实现。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取决于社会的消费能力。社会消费能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商品的数量和人们的消费意识,而是取决于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分配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工人只得到了劳动力价值,因此,生产和消费的对抗也就产生了,这是根源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对抗。经济危机的发生就是现代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表现,它企图通过破坏社会生产力而不改变所有制关系这种强制的方式,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内部矛盾,以保护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矛盾以更高的形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增殖,即最大利润,利润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而实现这一生产目的的主要手段,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高的劳动效率,资本才能扩大剥削范围和提高剥削程度,实现资本价值更大的增殖。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降低产品的社会价值,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却反过来与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产生冲突,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矛盾。这一矛盾又必然形成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限制,正是这种限制表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和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⑤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要求,迫使资产阶级对资本占有关系进行不断调整。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彻底解脱的,这一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停滞、繁荣与衰落。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和文明的同时,也在产生并不断产生出无数有悖于社会发展的现象和趋势。总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一系列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断产生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限制。正是这些限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终因无力驾驭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而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和过渡性。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毅 飞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等四个发展阶段。所谓当代资本主义,就是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阶段上的资本主义。时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典型形态的当代资本主义,无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曾经感叹,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现在,经过二战后50多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生产力,又远远超过了以往数百年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惊人记录。同时,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有所减缓。二战以前,美国平均每个发展周期为50个月,而战后则延续为75个月以上;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在延长,危机持续的时间在缩短,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有所下降。此外,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不到3%,美国只有2%;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这三个产业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在新科技革命推进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目前,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产权关系上,不少发达国家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所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二是企业股权的分散化。战后,社会个人买股票和企业法人之间互相购买股票的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股权分散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在劳资关系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比如,80年代以来,欧盟各国就普遍实行企业共同决定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否则就是违法。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目前,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其中欧盟国家已接近50%。在以国家财政形式集中起来的这一部分国民财富中,大约50%以上主要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等社会福利开支,使工人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在上层建筑方面,西方国家同样在坚持资产阶级根本统治不变的前提下,在国家政权结构、社会管理形式、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调整。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运行日益法制化,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力主体的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也进一步加强。
以上变化说明,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依然面临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但客观地说,当代资本主义仍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在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消失的。
资料国家垄断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和拥有的资源,对国民经济某些领域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其具体实现形式主要有:在部分重要企业实行国有化经营或控股;在某些行业实行国家专营;运用国家财政和货币体系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国家垄断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的私人资本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私人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消极影响。
既然资本主义是腐朽垂死的,为什么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还能以较强的势头发展?这是因为———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尚有发展空间
●江子西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句名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段精辟论述,是我们打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迷宫的一把钥匙。当前,资本主义之所以还能够以较强劲的势头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能够自行调节、改良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当代资本主义容纳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当前,促使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主要有:
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普遍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由本世纪初的20%~30%增长为70%左右。新科技革命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缓和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在战后很多时候,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但由于新科技革命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把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做大了。这样,西方国家就可以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延长了它的寿命。
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能够保持发展的经济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诞生之前,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宏观秩序混乱、过度垄断等体制障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机能的建立,尤其是“反托拉斯法 ”等反垄断政策相继出台并形成体系,竞争机制的正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从而减缓了市场经济的波动性、自发性和破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分工,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支撑作用。在当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地区中,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很大,形成了发达国家为一方、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格局。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承担着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不发达国家则承担着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这种分工,体现着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加大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进行直接盘剥,赚取剩余价值;同时,他们还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不合理的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发展中国家那里又捞一笔。比如,仅从1951年到1973年的22年间,发达国家通过进出口贸易的不平等交换,就从发展中国家那里拿走1300多亿美元。显然,正是这种不合理分工所造成的对外剥削,构成了支撑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经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也有借鉴作用。战后,每当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遇到重大障碍时,发达国家都会迫不得已地总结、吸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验和办法。比如,西方国家现在普遍采用的一些宏观调节手段以及福利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允许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等,就是受社会主义国家启发和直接影响而产生的。
资料反托拉斯法又称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国家有关保护竞争、禁止垄断和不公平贸易的一系列立法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是:从法制上限制大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实力,控制社会生产,操纵市场运行,获取超额利润。反托拉斯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竞争和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市场经济正常的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意味着已改变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我们的回答是———
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姜鲁鸣
客观地说,今天的资本主义与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相比,的确发生了许多巨大变化。但是,“变”中又有“不变”。正确认识这一点,是我们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的关键。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变。在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目前仍在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虽使其内部的阶级结构和劳动方式发生变化,但工人阶级受雇佣剥削的地位未变,他们与占少数人口的剥削者之间的矛盾以更复杂的形式向深层次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严重的、日益扩大的贫富两极分化。比如,1979年,美国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的收入比为10∶1,而到1999年,这个差距就扩大到19∶1。由于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发作,并且还有以新形式出现蔓延的势头,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现今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由大垄断资本集团占统治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股份制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
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个也没减少,在新形势下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了。比如,从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生产高度的社会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竞争;相反,这种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了。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之后,西方国家在战略目标上的共同性已大大减弱,“西西矛盾”日益暴露。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受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和压制,这必将导致长期以来的“南北矛盾”更加不可调和。
这三个“没有变”说明,资本主义几十年来的“相对繁荣”并不表明它已经返老还童,可以永世长存了。它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一步向结构性矛盾激化的方向发展,其对抗性质继续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固然克服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但同时又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又使科学技术本身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带来了难以避免的严重失业。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当代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是有限度的。这个极限就是,私有制即便是再发展,也不会使它的所有制发展到全社会公有的地步,这就必然要与未来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发生不可克服的矛盾。总有一天,社会化生产力要冲破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个外壳,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① 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长河中的某种暂时反复并不意味着历史大趋势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从加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正如列宁说的,社会主义不是(彼得堡)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而是一座崎岖险峻人迹罕至的高山。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不能把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暂时后退现象,当成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更替。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②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1.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包括价值规律的外在压力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在动力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和农业,提高了劳动效率;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具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更大的优越性。
  2. 当今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即资本主义当今的发展主要是世界科技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适度借鉴,进而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的自我调整的结果,这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允许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空间,另一方面表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不是当今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③ 两者间的关联:
  1. 历史长河中的某种暂时反复并不意味着历史大趋势的改变
  2. 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两个必然”结论的改变
  3.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竞争中并存不意味着趋同融合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
答: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与我们的制度的区别有哪些?
答: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指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政治上由资产阶级政党掌权,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一些研究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答: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
答: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

关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原因实质
答: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答: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改变其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改变其本质:一私有制统治地位没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国有制没改变私有制基础,其国有资本是部分资本从私人手里转移到国家手中,再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实质是全体资产阶级公共所有制。二是工人受剥削境地没改变。战后剩余价值率不断上升。美国1950年...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
答: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如下: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也有所发展。它是通过各种方式迫使小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剥夺劳动者个人的私有制,瓦解封建主私有制和封建行会制,使大量...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答: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
答: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就是把私有制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与全民所有的计划经济统一起来,把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马克思的“劳动剩余价值”统一起来,把所有的独立的经济个体的‘纯利润’(劳动剩余价值)转变成资本剩余与全民剩余的统一。所以,在统一的社会里,就是资本家与全体公民共同享有...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及主要特征从资本主义诞生一开始唯一的目标就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为私有财产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自私自利行为,虽然它的初始动机也许并不高尚(但也不丑恶,而是合情合理的),但它对社会所产生的最终结果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