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辅文言文

作者&投稿:恭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张行成(587年-653年10月10日),字德立,北平定公,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定州义丰人。年幼时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刘炫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朝廷官员)才也。”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621年,王世充被唐朝击灭后,张行成以隋朝的资历补宋州(今河南商丘)谷熟县尉。应制举乙科,改陈仓县尉。吏部侍郎张锐向唐高祖推荐,高祖授张行成雍州富平县主簿,有能干的名声。任职期满,补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戚,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介绍,而行成是朕自己发现的。”唐太宗在宴会上,提到山东(陕州以东)人、关中人时,常常有所区别。说:“天子四海为家,没有东西之别。如果有,将会被人看作偏狭。”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开始让张行成议论大政方针,累迁给事中。641年,转刑部侍郎。643年后,为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期间,他让太子在张行成的老家定州监国,张行成随高士廉等辅佐。太子对他说:“今天送公衣锦还乡。”令有司祭祀其先人坟墓。张行成推荐了几个同乡,太子以他们太老了,厚赐遣归。回京后为河南巡察大使,检校尚书左丞。

646年,唐太宗去灵州接见击败薛延陀后,归附的铁勒酋长。开始,要带太子一起去,张行成认为让太子在长安监国,锻炼执政能力更好,唐太宗同意了,进张行成之位为银青光禄大夫。

649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去世,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秘密将太子和皇帝的灵柩运送回京。张行成与高季辅扶立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高宗任命张行成为门下省侍中,兼刑部尚书,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651年八月,拜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652年,立太子李忠,加授张行成太子少傅。653年九月,张行成去世,高宗辍朝三日,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定。唐高宗去世后,张行成配享高宗庙庭

2. 文言文王綝字方庆翻译

王綝,字方庆,以字为人所知。

其先人从丹阳迁到雍地咸阳。父亲名弘直,是汉王元昌之友。

王爱好游玩田猎,上书恳切地劝谏,王略有收敛,不过也就疏远他了。后来为荆王友。

王方庆自越王府参军起家。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司马迁、班固的《史记》及《汉书》二史。

后来任希古去了别处,乃停止了其学习。武后时,升任广州都督。

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又任意拿货不给钱,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又杀了。王方庆继任都督,丝毫都不向船主索要。

当初,部中的首领们都极贪婪,百姓到都督府来控告,府中官属与那些首领一向有联系,受他们的馈赠,所以从未治过他们的罪。 王方庆到任后,约束吏属不得与那些部首领有来往,违者要依法论处,于是境内都畏法清廉。

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皇帝下诏赐给瑞锦、杂彩,表扬他的善政。

后来转为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爵。后升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升任凤阁侍郎。

神功初年,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将要献俘宗庙,内史王及善提出这是孝明帝的忌月,要求鼓吹乐队备而不用。王方庆说“:以前晋穆帝娶皇后,正当康帝的忌月,时人都为之犹豫。

荀讷说《礼》中提到了忌日,但没有忌月的提法及礼仪。从‘月’而推论,那就还可以有忌时、忌年,那就越发没有理论根据了。

那时就用了荀讷的意见。臣以为现在正是我军获得大胜,作乐不会有妨碍的。”

皇帝诏令允许作乐。武后到玉泉祠去,因山道险窄,想乘手挽的“腰舆”。

王方庆上奏说:“以前张猛劝谏汉元帝说:‘乘船有危险,走桥安稳。’元帝听从了从桥上渡河。

现在此地山高崖陡,栈道曲折狭窄。与汉元帝时的楼船相比,又危险多了。

陛下怎么能轻易地就登险途呢?”武后听后,中止了此行。 王方庆曾经提出:“礼法,包括了五服内之丧,死者未葬,不听朝贺;丧期未满,不享宴饮。

如今群臣都不遵用,弄乱了、败坏了礼教,这种情况不能放任。”有诏令申责不遵礼教者,于是朝廷内外都很怕他。

武后曾向王方庆索求王羲之的书法。王方庆上奏“:十世从祖王羲之的书法有四十多幅,太宗索求,臣先父已全部奉上,现在仅存一幅。

那时一并奉献的还有十一世祖王导、十世祖王洽、九世祖王繤、八世祖王昙首、七世祖王僧绰、六世祖王仲宝、五世祖王骞、高祖王规、曾祖王褒及九世从祖王献之等共二十八人的书共十篇。”武后去武成殿将这些书作遍示群臣,还诏令中书舍人崔融排列说明其世代门阀,称之为《宝章集》,又将集子赐给王方庆。

士人都欣羡其宠。后来王方庆告老要求退休,改任他为麟台监,修撰国史。

中宗再次被确认为皇太子时,委任王方庆为检校左庶子。 武后想要在冬季练武,有司不能按时准备好,于是决定来年春天再练。

王方庆上奏“:按照《月令》中说‘冬季,天子命将帅习武,练习射箭、驾战车,角力较量”。这是三个季度务农,一个季度练武,平安之日不忘战乱之时。

春天不可以举兵。兵,当五行之金;金胜木。

春天,正是木旺之时,举金会伤德,扼杀生气。孟春季节而干冬季干的事,将会发生水涝,雪霜也会使人不安,种子不能入土。

如今孟春时练兵,以阴政触犯阳气,危害了生物的生机。臣担心涝水将会冲毁东西,霜雪会打坏庄稼,以致夏麦不熟。

恳请陛下不要违背时令,还是提前到冬季练兵,以顺应自然规律。”武后写手制同意他的建议并予以褒奖。

这一年,实任王方庆为左庶子,进而封公,奉入同职事三品,兼侍太子读书。 王方庆上奏:“人臣对于天子,没有一个指斥太子名字不当的。

以前,晋时的山涛有《启事》,中称皇太子的名字不合式。 孝敬为太子时,改名字中的‘弘’字为‘崇’字;沛王为太子,即改名字中的‘贤’字为‘文’字。

现在东宫的门、殿名称很多涉嫌触讳,恳请一一改去,使能遵符旧典。”武后制令可以。

长安二年(702)死,追赠兖州都督,赐谥为“贞”。中宗复位,因他是东宫的旧臣,又追赠吏部尚书。

王方庆博学多才,熟悉朝章,著书二百多篇,特别精通《周礼》、《校礼》、《礼记》。学礼者有什么疑问向他咨询,他一定回答得十分深刻精到。

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起来而成《杂礼答问》一书。他家藏书极多,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

王方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继承祖业,以后这些书画都散失了。 孙子名俌,六世孙名玙。

评论:李德裕著书说:“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处?’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尚在远方,臣的儿子怎敢放在近处?’用以比况仓唐警悟文侯的事。”

王方庆确实是个君子。即使是仓惶急迫之时,也不忘诱导君王为善。

及至建议改动太子的名字以震动群臣,显示了中兴的萌芽。所谓人难言之事,对于王方庆还难吗?故德裕之称道他,实在不假啊! 韦思谦名仁约,因为音近武后父讳,乃以字为名。

他的祖先原籍雍州杜陵,后迁居襄阳,又搬移到郑州阳武定居落籍。八岁时母亲去世,以孝闻名。

及进士第,累调应城县令,因小过失闻于朝廷,。

3. 旧唐书韦思谦翻译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时中书令诸遂良贱市中书译语人地,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左肃机皇甫公义检校沛王府长史,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累迁右司郎中。

永淳初,历尚书左丞、御史大夫。时武候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祎,仁祎惶惧,应对失次。思谦历阶而进曰:"臣与仁祎连曹,颇知事由。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聪,致仁祎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尽矣。请专对其状。"辞辩纵横,音旨明畅,高宗深纳之。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或以为辞,思谦曰:"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初,赐爵博昌县男,迁凤阁鸾台三品。二年,代苏良嗣为纳言。三年,上表告老请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4.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C【小题4】(1)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

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2)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再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致仕”的意思是辞官回家。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项后句说的是皇帝对孔颖达的赞许和赏赐,陈述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孔颖达;这是侧面烘托,不是直接表达。

C项的前句说的是孔颖达学习勤奋刻苦,表达的是学习过程,不能表现“博学”的结果,属于答非所问的错误。D项的前句有错误。

在语境中,陈述的对象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所以此句是断章取义,明显是错误的。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C“奉皇太子命令撰著,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 (1)“尝”曾经;“造”拜访;“不之礼”宾语前置;“质”提出 。

(2)“虽”虽然;“就”前往,到;“所未能”所字结构;“更”再;“资”积蓄、获取。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

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

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

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

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

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

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 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 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

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

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 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

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

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

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 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

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

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 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5. 旧唐书卷八十八韦思谦的翻译,急呀

韦思谦,是郑州阳武人。

本名仁约,字思谦,因其名发音与武则天之父的名讳相似,所以称字。他的祖先从京兆向南迁徙,定居在襄阳。

考中进士,多次授任为应城令。一年之后参加考选,韦思谦在任上,因为政绩考核为末等,依照旧制这类情况大多不予进职。

吏部尚书高季辅说:“自从我任职考选部门,今天才得到这样的一个人才,怎么能因小的瑕疵而舍弃品德高尚的人呢?”提升他做了监察御史,韦思谦从此出了名。 他曾经对人说:“御史出都,如果不动摇一方,震慑州县,就是失职。”

当时中书令褚遂良低价购买中书省翻译官的土地,韦思谦上奏弹劾这件事,褚遂良被降职为同州刺史。等到褚遂良复职以后,韦思谦不得升职,出任清水令。

他对别人说:“我性格狂放粗率,被授予大权,遇事就要发作,招祸害身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然而大丈夫身居刚正之位,必须无所畏惧来报答国恩,终不能做碌碌无为之臣来保全妻子儿女。”

左肃机皇甫公义任检校沛王府长史,引进韦思谦任同府仓曹,他对韦思谦说:“您岂是池中之物,委屈您做几十天的宾客,来提高本府的声望。”多次迁升任为右司郎中。

永淳初年,历任尚书左丞、御史大夫。 当时武侯将军田仁会因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和,就上奏诬陷他。

唐高宗到殿前责问张仁祎,张仁祎慌张害怕,对答不当。韦思谦登上大殿台阶进谏道:“臣与张仁祎同在一个部门,很清楚事情的经过。

张仁祎为人懦弱而不能为自己申辩。如果田仁会迷惑圣上的视听,使张仁祎不正常地获罪,那就是为臣事君不尽心了。

请让二人为此事对证。”他言辞流利,含义鲜明畅达,高宗非常赞同。

韦思谦在御史台任职,每次见到王公,从不行跪拜礼。有人劝他 ,他回答说:“雕鹗鹰鹯,怎能与众禽为伴?为何要行跪拜礼来亲近他们?况且身为谏官,本来就应独立。”

他刚任左丞时,上奏说:“陛下为各部门选择人才,没有合适的人选就空缺不授。 现在您不吝惜好的锦缎,让我来裁制它(言下的意思就是把好的职位拿给他充任),这是陛下知臣之深,也是小臣尽命以报的时候。”

他在任上整顿制订法纲,朝廷肃然。 武则天临朝称制,他转任宗正卿,恰逢改换官名,改任司属卿。

光宅元年,分别设置左右肃政台,又任命韦思谦为右肃政大夫。 大夫过去和御史行对等之礼,惟独韦思谦坐着接受对方的拜见。

有人为此提出意见,韦思谦说:“朝廷班列,本有等级差别,为何无原则地行事呢?”垂拱初年,赐爵博昌县男,升任凤阁鸾台三品。二年,接替苏良嗣任纳言。

三年,上表告老请求辞官,武则天答应了,加授太中大夫。 永昌元年九月,死于家中,追赠幽州都督。

有两个儿子:韦承庆、韦嗣立。 手打的。

又冷又累,求分啊。

6. 《孔颖达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4。 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善属文,通步历。 步:推算B。

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举:考中C。 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资:资助D。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3分)A。

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C。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 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这样既思维缜密又表现了他知识广博。C。

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 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5分)(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5分)。



~

糊涂官文言文翻译
答:1. 文言文《糊涂官》的原文、翻译,急 原文:唐监济令李回,妻张氏。其父为庐州长史,告老归。以回之薄其女也,故往临济辱之,误至全节县。而问门人曰:“明府在乎?”门者曰“在。”张遂入至厅前,大骂辱。全节令赵子余不知其故,私自门窥之,见一老父诟骂不已。而县下常有狐为魅...

文言文《糊涂官》的原文、翻译,急!!!
答:原文:唐监济令李回,妻张氏。其父为庐州长史,告老归。以回之薄其女也,故往临济辱之,误至全节县。而问门人曰:“明府在乎?”门者曰“在。”张遂入至厅前,大骂辱。全节令赵子余不知其故,私自门窥之,见一老父诟骂不已。而县下常有狐为魅,以张为狐焉。乃密召吏人执而鞭之,张亦未...

文言文糊涂官阅读答案
答:尽管内容仍以神怪异闻及宣扬佛法因果报应为主,但其中一些篇目,如“吴保安”、“范季辅”、“牛成”、“裴伷先”、“苏无名”等人和事,都和牛肃同时代,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表明《纪闻》正是一部由志怪向现实生活过渡代表之作。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牛肃《纪闻》10卷,《宋史‧...

糊涂官文言文
答:尽管内容仍以神怪异闻及宣扬佛法因果报应为主,但其中一些篇目,如“吴保安”、“范季辅”、“牛成”、“裴伷先”、“苏无名”等人和事,都和牛肃同时代,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表明《纪闻》正是一部由志怪向现实生活过渡代表之作。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牛肃《纪闻》10卷,《宋史‧...

糊涂官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尽管内容仍以神怪异闻及宣扬佛法因果报应为主,但其中一些篇目,如“吴保安”、“范季辅”、“牛成”、“裴伷先”、“苏无名”等人和事,都和牛肃同时代,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表明《纪闻》正是一部由志怪向现实生活过渡代表之作。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牛肃《纪闻》10卷,《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