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西方审美理论主要有哪几派?其各自的理论主张是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什么?

作者&投稿:希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心理距离说

心理距离说(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关于审美本质的学说。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

认为人对艺术和现实产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对象应保持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只有通过把对对象的感受与个人的自我相分离,使客体摆脱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获得。

2、格式塔心理学派

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这一学派的兴起。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3、心理分析学派

亦称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它以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动机为其理论系统的出发点和核心。奠基者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因此,又称 “弗洛伊德主义” 。

心理分析学派把研究对象转向变态行为,而不是传统心理学的感觉、注意、意识等。它的研究方法是临床观察。

4、移情说

移情说是因“移情”概念而得名的美学理论。“移情”作为美学术语,首先由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用来表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诸对象,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这种理论后来成为德国李普斯的心理学美学的核心内容。

20 世纪初得以广泛流传,成为各种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等)的理论基础。

5、直觉说

直觉说,是指关于审美本质的一种学说。从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谢林和法国近代哲学家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经克罗齐发展成熟,对现代西方表现主义美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认为理智不能认识世界,只有通过直觉,从事物本身和事物内部来认识事物,来感知美、体验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直觉说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

  1、“心理距离说”的创立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人所共知的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

  布洛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审美的心理距离首先要求审美主体超脱对审美客体的的实际需要与功利目的。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不能太近,距离太近和没有心理距离,就不能产生不同于实用态度的审美观照、审美欣赏。

  审美的心理距离同时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切身”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包含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浓厚感情。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能太远,如果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没有切身关系,客观事物引不起审美主体的注意、情感,也不能产生美感。

  3、对“心理距离说”的分析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审美的某些规律,尤其是关于审美态度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具有实用价值。但是,由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具有明显的缺陷。第一,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来观察审美现象,认为审美距离是形成美感的唯一源泉,一切美和美感都建立在“距离”基础上,是以偏概全,舍本逐末。第二,布洛片面强调了美感超脱功利的绝对性,没有看到美感的潜藏功利性,也是片面的。

  (三)直觉说(表现说)

  1、“直觉说”的产生及其历史影响

  “直觉说”也称“表现说”。这一审美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克罗齐是一位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在克罗齐之后,又有一些人发展了他的理论,如科林伍德等。克罗齐把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推向了极端,把美学发展为表现主义美学,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尤其到20世纪初叶,在西方取代了在西方美学界占据了几乎两千年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并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2、“直觉说”的主要观点

  克罗齐的“直觉说”的基本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即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只有对事物形式的直觉感受,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

  3、“直觉说”的合理因素

  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尤其是他的“直觉”和“表现”学说,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界至今还有广泛的影响。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不乏合理因素。如他提出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并强调了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虽不全面,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再如,他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想,对普及艺术具有积极意义。

  (四)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

  (1)整体性。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

  (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4、完形的两大原则

  (1)简化。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简化的实质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而整个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如剪影艺术、绘画中的素描,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形式,简化到突出形象的最突出特征。简化的特征是表现“力的样式”。

  (2)张力。张力就是力处于最有表现性时的一种样式。张力体现在运动状态中,是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刹那的状态,最具有表现性和运动性。所以,简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简化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样式。

  5、完形审美心理学派的理论核心——表现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完形的目的是表现。表现就是人们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某种经验,这种表现得以实现,是因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同形同构”关系。即审美欣赏的目的,是借助审美对象与人的同形同构关系使自己的情感愿望得以表现。他们认为,表现是人的知觉样式固有的特征。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不是因为舞蹈中对孔雀的形态、动态的表演,使人联想美丽的孔雀而感到美,而是因为表演中体现的孔雀的“力的样式”传达给人脑皮层,受“同形同构”的影响产生快乐的知觉共鸣。再如柳树被动下垂的样子会引起人的悲哀情感,也是由于柳树的样子与人的“悲哀情感的力”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所以柳树这一形象可以表现人的悲哀情感。总而言之,外在世界的力与人的内在的力具有同形同构性,同形同构引起的共鸣产生人的美感。

  6、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简要分析评价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形的整体性、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它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解释事物和情感的力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心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片面性。

  (五)心理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初发端于奥地利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美学家,但是他所创立的心理学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与美学关系最大的是“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形成创伤造成的。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受到激发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无意识”的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前期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无意识是盲目的,却是广阔和有力的。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特别是性的本能。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可以被回想起来,被召唤到清楚意识中的无意识。如果把人的整个心理比作一座岛屿的话,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体。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的学说。第一层“本我”(又被译为“伊德”),相当于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它处于心灵的最底层,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它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只知道按“享乐原则”活动。第二层叫“自然”,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解自己行为的意识。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第三层叫“超我”,也就是良心、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这三者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之中。在这三个层次中,“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弗洛伊德都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无意识中,他又极力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他认为人一出生后,性欲本能就构成了人的基本心理能源,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性欲本能便被压抑在“本我”中。他把这种被压抑的性本能称之为“力必多”,“力必多”在潜意识中逐渐结成“情结”。他认为,从本性上来说,所有男孩都有恋母忌父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而得名);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妒母情结(即埃勒克特拉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的埃勒克特拉怂恿其兄为父报仇而杀其母)。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本我”中的性本能并不是被埋在心底深处而不在活动的,内在精神是一种流动力或动态的结构,在某一方面受阻碍和压抑,就会自动调节,转变方向,在其它地方寻找出路,使受阻的能量得到发泄,就像缺口的堤坝一样。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称为“力必多”转移,夜梦、昼梦和想象等便是“力必多”转移所造成的结果。

  2、弗洛伊德的美学与艺术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被其称之为“升华”。他认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他们三者的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最高级的艺术型人最接近精神病患者,而最低级的艺术型人,则最接近梦幻者。艺术想象与纯粹“力必多”转移的不同地方在于夜梦、昼梦等。“力必多”转移的世界是一种自私隐秘的世界,而艺术想象却以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显示出来,其中,“力必多”是隐藏和伪装着的。因此,它是从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且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世界,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末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满足。这就是审美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

  所谓替代性满足是相对于真实性满足而言的。真实性满足是指人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如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等,而审美欣赏中的满足是不能实现的,而是通过想象使在现实中受到限制的欲望得到满足和解脱。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在创作中让无意识的强烈本能在幻想中得到宣泄,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艺术作品。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内容,他从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不管艺术家怎样加以掩盖和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弗洛伊德认为:“凡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需要驱使的人”。达·芬奇在描绘各种圣母像时所激发的热情,就是他早年便离别母亲的思念情绪(即恋母情结)的升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惠特曼的诗篇、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等,其中有些情节和片段是对渴求同性恋的热望的升华,由于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只好寄托于想象性的创造。

  他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因为其他人和艺术家一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尽管也可以在梦幻中去寻求解脱的办法,但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幻想的作品未免枯燥乏味,无法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手段,而且被公认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般观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3、对精神分析学的简要分析评价

  弗洛伊德在对无意识和潜意识领域的心理研究,对病态畸形心理的分析研究等方面是有积极贡献的。他把现代心理学同文学的创作和欣赏联系起来,注重审美心理特点的研究,其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整个说来,弗洛伊德学说对审美心理基础的解释,他的片面性和武断性是显而易见的。

  弗洛伊德的根本错误在于他完全否定了人的社会性,不理解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纯生物学的观点之上的,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和人类心理活动。他研究的主要是“病态心理学”,却硬把它硬说成是适合于整个人类的,结果把正常的人同精神病患者混为一谈。

后现代哲学的历史演进~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与思想核心的。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又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的。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潮流。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分析哲学,拘泥于认识论圈子之中,带有从命题到命题的逻辑演绎的局限性;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存在主义,有着过分注重人的自由和非理性主义的弊端。这些局限与弊端,使得它们的发展由势盛走向势衰。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构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当代思想舞台的。

现代西方哲学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时期,是人类走向历史新纪元的开始。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欧洲主要国家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资产阶级经过与封建地主阶级百余年的斗争和较量,先后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登上了政治统治宝座。英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19世纪中叶及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规定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古典资产阶级哲学已经走到尽头,思想家们陷入了愿望与可能、义务与权利、欲望与自责之间的矛盾。为了寻找摆脱矛盾的出路,许多唯心主义思想家便转向美学,企图在艺术、在美的享受中找回生活中所失去的和谐,于是流派纷呈的现代西方哲学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