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的叙事技巧

作者&投稿:潘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本文叙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即在采取先抑后扬笔法的同时,又运用层递技巧,使变化的空间扩大,自然就增强了戏剧张力。
(1)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冯谖客孟尝君的作品鉴赏~

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与楚春申君,各养士数千,号为四公子。冯谖“贫乏不能自存”,故“请人对孟尝君说,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来人:“他有什么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来人故意说都没有,实为试探以礼贤下士著称的孟尝君。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虽然他有些轻视,但仍慷慨收罗。接着,冯谖又进行了第二步试探,他弹剑铗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连鱼都吃不上!’’孟尝君听到后,吩咐和门下食鱼的门客同等对待。但此后冯谖一次比一次升级,又提出了出门坐车,供养家口的要求,但孟尝君都满足了他。尽管如此,左右以孟尝君轻视他而“食以草具”、“皆笑之”、“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人平庸无知,只会看主人眼色行事和以势利量人,原是常见的人情世态。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宽容大度,为他后来地位失而复得起了巨大作用。冯谖三番五次的试探,藏才不露,装愚守拙,为其以后大有作为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收债于薛”使冯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当孟尝君出文征求一个熟悉会计业务的人时,一向装作“无好、无能”的冯谖毅然自荐,令读者大吃一惊,也今孟尝君深感愧疚:“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继而公开道歉:“以前我把先生得罪了。”这一突变情节,展示出冯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士为知己者效力的气度。孟尝君的深深自责、公开赔罪,并委以重任,又使他仍不失大家风范。下文冯谖署记、矫命焚券、市义复命使冯谖的才华尽露无遗,他在全部核查诸民借据之后,假托奉孟尝君之命,把债全部赐还百姓。他的不凡举动使文势再生波澜,也表现了他重视民本的远见卓识和临机大胆决断的性格。在复命中他认为孟尝君珍宝珠玉,狗马玩好、美人婢妾都不缺少,只缺仁义爱民,故矫命焚券,买回民心。他不仅为孟尝君的统治奠定了雄厚基础,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又抓住了孟尝君的口实把柄:“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胆大心细,果断而讲策略,但孟尝君“不悦”、“先生休矣”则暴露了他有些鼠目寸光、狭隘浅见。 接下来冯谖“经营三窟”,帮助孟尝君恢复并巩固了相位。一窟是孟尝君罢相到薛,百姓扶老携幼,“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他终于理解了冯谖市义的行为,并深受其益。二窟是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给齐王以危机感,从而达到了重新用盂尝君的目的。这里又表现了冯谖善于利用齐王和梁王之间的矛盾,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三窟是梁王重聘求贤,齐王谢罪并重新起用孟尝君,在此,冯谖满意地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深算远谋的谋士形象鲜然立见。此时的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也由“不悦”、“休矣”的不信任转变为言听计从,并深为冯谖的才能所折服。 文章最后一句写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未遇丝毫灾祸,是靠的冯谖的计策。以对冯谖才能的肯定和孟尝君的受益作结,完整自然。 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反衬技巧,更起到了鸣则惊人的效果,平添了很多冯谖大智若愚的不凡形象。 谋篇之妙是本篇又一景观。不是直叙其才,而是曲曲九转之后,方入胜景,增强了历史散文的戏剧性。 全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尤其用以虚引实,欲出先没的技巧步步诱入,使人物性格突出有加,不失为写人物形象的一篇名作。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 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又是一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又是一道曲折。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此与《史记》所载不同,若论收债于薛一事,《史记》颇为近情。但此篇首尾叙事笔力,实一部《史记》蓝本,不必较论其事之有无也。初把冯谖伎俩,说的一文不值,既得寄食他人门下,又歌长铗数番。必欲尽人之欢,竭人之忠,使人不可忍耐而后已,是岂人情也哉?然孟尝君无不曲从者,所以收天下士心,于谖本无所觊也。收债自署,已怪其出人意外:即市义而归,,亦不解其用心深远,所以不悦。及罢相归薛,亲见老友,方服其能。而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凿,俞出俞奇。一以见孟尝君之好士,施之于不报;一以见冯谖之负才,为之于不测也。 清储欣《古文菁华录》卷八:叙事颖脱,此等文亦已变左氏而开史迁。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三番弹铗,想见豪士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效 ……反复相生谋篇之妙,殊属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功,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胜。。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引俞桐川评:无能无好,写得平平无奇。长铗三弹,凄凉寂寞。以下逐步生色,结穴十分热闹。回环照应,前后生情,细若罗纹,灿如锦织,极有宣村文字。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逐层叙次,生动变化。上接左氏,下开龙门。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三:此冯谖传也。屈伸具态。其计某,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评:弹铗为一段,市义为一段,凿窟为一段,逐段蝉联,最有关锁。而每段中自为起伏,尤无一浪笔,岂非至文。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2日 已经有5158位读者读过此文


  文史哲合一的传统
  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战国策》
  《战国策》,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实。成书于秦,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
  《战国策》属国别体,全书分十二国策,本篇选自《齐策》。
  《战国策》不但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讲解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xuan1,齐国游说之士。客,做门客。◎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属,通嘱。◎好,hao4,爱好,擅长。◎诺,答应声。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以,因为,因为孟尝君的态度而轻视冯谖。◎食si4,通饲,给人吃。◎草具,粗劣的饭菜。具,供置,也能作酒肴。◎有顷,不久。◎铗jia2,剑。◎比,比照。◎揭,举。◎过,拜访。◎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给ji3,供给。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出记,出了一个文告。记,古代一种公文文种。◎计会kuai4,会计。◎责,同债。债的本字。◎署,署名,签名。(可见"记"不能作帐册,而当作告示。)◎负,辜负,对不住。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谢,道歉。◎愦kui4,心思烦乱。◎懧,同懦。◎不羞,不以为羞。◎约,缠束,约车即套车。◎券契,债契。债务关系人双方各持一半为凭。古时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分两半,验证时,合起来查对,故后有合券之说。◎市,买。◎反,同返。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合券,验合债券。可知前面不应解为“债务契约”。◎矫,假托。◎按:此节描述《史记》更合情理。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下陈,堂下,后室。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拊,抚育,抚慰。◎子其民,视民如子。◎贾,做买卖。贾利之,做买卖获利。(不必视为名词作商人解。)◎说,通悦。◎休矣,算了吧。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期ji1,一年。◎齐王,齐闵王。◎就,归。◎国,指孟尝君的封地薛。◎顾,回顾,旁顾。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乘sheng4,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亦可泛指车。◎梁,大梁,魏的国都。◎放,放逐。◎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先驱,驱车在前。◎反,返。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太傅,官名,为辅弼国君之官。掌制定颁行礼法。◎赍ji1,辞海有三义,1、以物送人;2、旅人携带之物;3、带着,抱着。此显然以3为适。◎文车,文饰华美的车辆。◎驷,四马驾的车,比较:乘不一定是四马,驷一定是四马。◎服剑,佩剑。◎封书,写信,古代书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书。◎谢,赔礼道歉。◎不祥,教材说糊涂,或不吉祥。其实祥还通详,审慎,不详即失察。◎被,遭受。◎祟,灾祸。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祖宗责罚。◎沉,沉溺。◎谄谀chan3yu2之臣,阿谀奉承的奸臣。◎不足为,不足道。◎顾,顾念。

  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纤介,介同芥,纤丝与草籽,比喻级微小。


  参考资料:

  说"书契"
  林澐

  关于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古书有不同的说法。先秦时代的《易·系辞传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系辞传下》中又说,"作结绳"和"作八卦"都是庖牺氏的事。虽然"后世圣人"究竟是谁没有说,总之是庖牺氏以后的事了。后来假托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结绳说成是伏牺氏以前的事。但仍然认为:书契的发明晚于结绳,而且是代替结绳之用的。
  "书契"一词,今天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都列出两种解释,以《辞源》为例,一是"犹言文字";二是"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而且,从这些辞书所举的书证来看,都认为《易·系辞传下》和《尚书序》中的"书契"是指文字而言,而《周礼》中提到的"书契"是指契约之类的凭证而言。
  其实,这些辞书中列出的两种解释,都不是"书契"一词的本义。
  在纸发明以前,用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时代,"书契"本来是人们生活中习见的一种事物。它一般是一式两份,一方面在两件简牍上都写上字,另一方面把两者并在一起,同时在一侧刻上一定数量的齿,然后由当事双方各执其一,作为便于验对的凭证。用文字记录有关事项,刻齿就起到今天盖骑缝章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可以见到很多这种又写了字又刻有齿的"书契"。有的是涉及粮、钱、物出入往来的凭据,有的是出入关卡的通行证,有的是执行边防任务的证件,不一而足。据日本学者米刃山明的研究,刻齿不但起验对的作用,不同齿形和齿数还起着记录有关数值的作用。〔1〕
  《周礼》中提到的"书契"正是指的这种东西。例如《周礼·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儥(买)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掌稽市之书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举而罚之。凡治质剂者,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听,期外不听。"东汉学者郑玄注释这段文字时说:"质剂者,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可见郑玄还了解这种在市场上做买卖时曾经广泛使用的券契,它既是交易的凭证,又是发生纠纷打官司的依据。"书两札(札也就是简),刻其侧"扼要而准确地表现了券契的特征。《周礼·小宰》中也提到"书契","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
  郑玄注文中引郑众的说法:"书券,符书也"也是对的。关于汉代的符券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一件木质的符券,长14.5厘米,宽1.2厘米,正面写着"平望青堆燧警候符左券齿百",下端有一穿孔,穿着一条黄绢绳,以便佩带。这件警候符的上端右侧有一个刻齿,齿的缺口中有一个左半的"百"字。〔2〕看来,在验证持符者的身份时,不但要把这件"左券"和右券的刻齿对上,还要使缺口中的百字的两半密合。这比单靠刻齿对合更加郑重其事。
  因为竹木易朽,汉代以前的书契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但战国文献中常提到"左契"、"右契"。如《老子》中有"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於人。"《礼记·曲礼》中有"献粟者执右契",《战国策·韩策》中有"操左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等等。还有的文献中提到券契的齿,例如《管子·轻重甲》"与之定其券契之齿,釜区之数。"《列子·说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说符》的记载明显反映了刻齿兼有记数值的作用。由此可见,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成书的《易·系辞传》中使用的"书契"一词,理应是指这种既写字又刻齿的券契。
  汉代以后。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的陆德明对这种刻齿的券契已经不甚了了,他在《经典释文》中解释《尚书序》"书契"一词时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一云:以书契约其事也。郑玄云: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其木,谓之书契也。"他不知道书契上的文字本来是写在简牍的正面的,而契才是刻在简牍的侧面的,把郑玄说的"书两札,刻其侧"误解为写字也是写在简牍的侧边。还把他的这种理解强加在郑玄头上。当然,像上文提到的警侯符,在侧边是写一个百字用以合符的,所以陆德明说的"书其侧",不能说全不对。但应该强调的是,真正能起到"言其事"作用的文字,本是写在简牍正面的。陆德明所提到的另一种解释"以书契约其事也",已经不再把"契"理解为刻齿,就使"书契"一词变成"起契约作用的文书"之意。这种倾向,早在东汉已经出现了。郑玄在注《周礼·小宰》"六曰听取予,以书契"时,不采取郑众"符书"的说法,而主张"书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书之最目、狱讼之要辞皆曰契。《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就把契虚化为"总帐"、"案卷"的抽象意义了。唐人贾公彦作疏时曲意附和郑玄的说法,批评郑众说:"云'书契,符书'也者,谓官券符玺之书。此据官予民物,何得为符玺之书解之?"这是因为贾公彦根本不知道汉代的"符书"是什么样子,把它误解为有官印的文书。其实,在居延和敦煌简牍中,不少官方的钱物出入凭证正是和符书一样有刻齿的。所以《周礼·冢宰》的"书契",和《周礼·质人》的"书契"一样,也是"书两札,刻其侧"的券,并不需要另作解释。就是《左传》中的"晋侯使士�平王室,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其中提到的"要",在当时也正是书契形式的合约,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文书。
  东汉时代是一个纸和简并行的时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中说:"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之简、纸,永不灭也。"正反映了这种过渡性的历史特点。该篇中还提到"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可见古来简牍侧面刻齿纪数的习惯还没有全然淡出人们的意识。但是"书契"一词毕竟不是人人都知道其本义了。随着"书契"之"契"在含义上的虚化,人们对"书契"一词的理解就越来越偏重于文字一义了。所以,班固在作《汉书》时使用"书契"一词,就几乎完全当成"文字"的典雅的说法了。如"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古今人表》)"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司马迁传赞》)。特别是对中国文字学产生巨大影响的《说文解字》,在其《叙》中先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接着又说"仓颉之初作书",也是把"书契"和"书"作为同义语换用的。因此东汉以后的文人学士,绝大多数都承袭了这种习惯的用法。伪古文尚书序的作者,正是把"书契"作为文字的同义语来用的,所以在"造书契"之后,紧接着就说"由是文籍生焉"。
  到了唐代,像陆德明那样还能重视"书契"一词原始意义的学者,不止一个。颜师古在注《汉书·古今人表》"书契"一词时,就提出了"契,谓刻木以记事。"
  而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把《系辞传》中的"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解释为:"百官以书治职,万民以契明其事。"他们虽然都主张书契之契不能虚化,但把它分别解释为文字和刻木,还是没能弄明白古时的"书契"究竟是什么东西。
  根据以上分析,今天在辞典中为"书契"作解释,至少应该列出三条:第一条最原始的意义,应该是"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竹木质券契"。可引《周礼·质人》及郑玄注和《周礼·小宰》及郑司农注为主要书证。第二条是"有契约性质的文书",可引《周礼·小宰》及郑玄注为主要书证。第三条是"指文字",可引《说文解字叙》中先说仓颉造书契,后又说仓颉作书为主要书证。但是,第二、第三种解释其实都是汉代人的认识,所以先秦文献如《易·系辞传》中提到的书契,显然应该按其原始的意义来理解才对。
  近代殷墟甲骨发现后,最早的甲骨研究者之一罗振玉认为从甲骨刻辞可以"知古书契之形",
  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盖因鸟兽蹏迒之迹,知最初书契必凹而下陷。契者刻也,《荀子》之锲即契之后起字。小而简册,大而钟鼎,莫不皆然。故龟卜文字为古人书契之至今存者。"〔3〕他对"书契"一词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刻出来的文字"。到1912年发表他收藏的甲骨文时,就起名叫《殷墟书契》,后来又陆续出了《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这样一来,甲骨文就被很多研究者称为"书契"了。虽然早在1904年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一书中已经把甲骨文称为"契文",但这只是说甲骨文是刻成的文字而已。经罗振玉这样一发挥,就把古已有之的"书契"一词重新被诠释为刻成的文字了。
  甲骨文被发现后,古文字学界和一般知识界长期流行一种误解:认为商代既然没有纸,写字就只能用刀刻在甲骨上的。罗振玉知道甲骨文中的"册"字是象简册之形的,所以竹木制的简在商代也肯定已经存在。但他大概相信蒙恬造笔之说,所以他认为先秦简册上的字也是刀刻的。这种"书契"就是用刀刻成的文字的见解,影响很广,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中就说:"'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辞海》还把这种观点写进辞条"书契"中,"①指文字,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其实,田野考古证明,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仰韶时代,陶器上美丽流畅的花纹就是用毛笔绘制的,陶器上不同形式的记号也是用毛笔作出来的。原始的有很强图画性的文字,自然应该也是使用毛笔写的。在早于殷墟的时期,郑州小双桥遗址中就已经发现过朱笔和墨笔写在陶大口尊上的文字。〔4〕殷墟的卜用甲骨上不仅有刻的卜辞,同时也存在朱墨两色的书写文字。〔5〕此外还有写在石器、玉器上的文字残留下来。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先用毛笔写出来,再制成范的。〔6〕商代和西周时代实际存在大量毛笔写的简牍文字,只是因为比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易朽而不能保存到今天。认为那时人们只能用刀来刻字,完全是因为考古工作开展不够充分,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误会。
  所以,对于学术界已经通行的用"书契"作为殷墟甲骨文代称的做法,可以不持异议。但对于不顾历史实际,把"书契"解释为刻成的文字,而且当作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则是应该坚决摈弃的!最后,还想附带谈一个问题。和罗振玉把甲骨文称为"书契"相联系,有一些学者便主张我国文字是因宗教的用途而由神职人员创制的。这同样也是一种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误会。先秦的"书契"既然并不是指甲骨文,而是指既写字又刻齿的用途不一的契券,这种有字契券的主要用途是在处理经济事务和行政管理事务,所以我国文字的产生原因,显然不应仅从宗教用途考虑。

  【参考文献】
  〔1〕[米*刃]山明.刻齿简牍初探--汉简形态论.载日本木简研究第十七号,胡平生.简牍刻齿可释读.载中国文物报,1996,3月3日第三版介绍了米刃山明的研究成果.
  〔2〕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3〕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余说第四.1910.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3.
  〔5〕刘一曼.试论殷墟甲骨书辞.考古1991.6.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5.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1期


  古代货币单位"钱"

  货币是由于商品生产发展到需要相互交换时才产生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统一了币制,规定货币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用镒为计算单位,一镒就是二十两;以铜为下币,用钱为计算单位,秦汉的一两是二十四铢钱,就是说一斤(十六两为一斤)铜可铸钱32个。到汉代也还是这样将货币分为两等,只是每个铜钱的份量减轻了,有了八铢和五铢钱的。王莽时期,五铢钱非常盛行。
  古代说"赐百钱"就是赐一百个铜钱,铜钱是圆形方孔的,秦时称"秦半两",即一个铜钱重半两,叫十二铢钱。铢是表示钱的重量的单位,这些都不能与现在的人民币来进行准确的换算。
  作为货币的黄金,古书上常不用镒、两计算,而说多少"金",如"马一匹百金"、《河上贫者》中说"千金之殊"等。到底一金是多重呢?这是战国时代量制的说法,但由于各诸侯国量不同,因此一金的重量也不同,有的一金就是一斤,有的一金是一镒。近年来出土的楚国金币就是一斤币,重半斤。到了六朝以后,开始流行银币、金币都以两为计算单位,铜币用"文"为量词了。钱成了铜币的通称,现在我们说一个铜钱,那时就叫"钱一文",如《宋定伯捉鬼》说"得千五百文"就是卖羊得了一千五百个铜钱。

《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人物分析。
答:《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是大智若愚的。文中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反衬技巧,更起到了鸣则惊人的效果,平添了很多冯谖大智若愚的不凡形象。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

冯谖客孟尝君主要内容
答:两相对性照,体现出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性和上下的势利眼、愚昧,而“弹铗而歌”自身,也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工资待遇的高低不平之鸣。《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选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冯谖逐渐做门客时无好软弱无能,然后三弹剑铗,令人觉得他是一个得寸进尺的角色,再写他为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外交辞令有哪些?
答:《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其中外交辞令有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这些外交辞令表现冯谖的政治见识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孟尝君的政治...

什么叫“欲扬先抑”手法?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一...
答:想讲冯湲在孟尝君的门客里多么没人气,多么白吃白喝,像个痞子。再讲他怎么想孟尝君推荐自己,再怎么给孟尝君出谋划策,最后让孟如愿以偿。(望采纳)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对冯谖进行的政治外交活动进行描写,突出冯谖的才能和远见。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文整理
答:1.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整理,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文言文翻译
答: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翻译: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该句出自《战国策·齐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客孟尝君》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

《冯谖客孟尝君》对职场的启示意义?
答:使孟尝君对他委以重任。这启示我们在职场中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同时也要了解他人的特点和才能,做到知人善任。总之,《冯谖客孟尝君》这个故事对职场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职场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借助他人力量、运用策略和说服技巧、知人善任等,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乎和也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语气?_百度...
答:语气:疑问语气。责毕收乎?翻译为:债全都收完了么?也用法:用于语尾的叹词。意义:表示感叹。语气:感叹语气。来何疾也?翻译为:来得这么快啊?出自《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

冯谖客孟尝君补充讲义
答:冯谖客孟尝君补充讲义–基础篇 作者 书名 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西汉时,宫廷藏有很多战国史料,但这些史料错乱残破。朝廷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 刘向 】,他编订整理为三十三篇。因这些史料大多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定名为战国策。体例 同国语,按战国国别及时间顺序分类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