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怎样才能用好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巧妙使用好教材

作者&投稿:柯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考试都是教材里的,它的范围很大,量多,看起来很没重点,不好把握。
针对这样复杂和难耐的问题有好方法,
找历年试卷,总结考题的主要内容,写下来,依次用书解决相应的问题。可以总结在一个本上,也可以在书上。
再看一遍书,看有关相应的前后联系内容。自觉重要的勾画,给以注意。
就这样很容易过完。



不要复制人家的,屁用都没有,不嫌累?

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种基本要素。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对此,学界有不同认识和观点。
1、教师中心论(决定论)——“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
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水平和学生发展存在依存关系,即学生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假如学校里来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生物老师,用不了多久,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群爱好生物课的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激活教学思想和展现自我教育智慧的过程(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教学、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师水平决定,因此对教师素质有特殊要求,教师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一本活教材(像孔子、苏格拉底),教学过程就是知识(教材)生成的过程。
2、学生中心论(决定论)——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
这种观点认为,自我努力、自我激励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天赋、智商是学生发展的“基因”。总之,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确实也发现有些特殊才俊,他们“生而知之”,“无师自通”,也有一些勤奋学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出色的成绩。
我们认为,过分强调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容易产生相互排斥,走极端。从哲学上讲,这也容易把教学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实际上,除了“人”的因素外,“物”(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不能忽视。
第一,从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的角度来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对多数从业者而言,教师是一种专业,一份职业,把教师当做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的人亦有之,但其为数不多。教师素质高的人有之,但达到超越教材的不多。教学不同于研究,研究以创新知识为主,而教学以传承知识为主。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义务、一份责任、一种经历。对学习感兴趣,以学为乐且孜孜以求的学生有之,但比例不高;天赋高、自学能力强,读什么都能读得好且游刃有余的学生也毕竟是少数。
总之,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更需要一套标准、规范、目标、要求。教育更强调科学、规范,而不是艺术、自由。为此,教材(教科书以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等)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了,成了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来看,作为一种教育途径,教学比其他途径在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科学习能力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势,依靠的主要是教材。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赫尔巴特早就注意到了,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这个横亘于师生之间的“第三者”,使得我们在教学之中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核心。[2]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教材为教学中心与教师——学生中心不同。它不产生排它性,不走极端。它便于避两论之短,让教学的真正权威——教材更好地发挥核心纽带作用,又能吸收两论之长,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合力完成教学任务。让教材在教学上当家作主,并非让教师靠边站,让教师死教书,学生死读书。事在人为,教材的功能是潜在的,教材的作用只能通过人的努力,通过师生共同发掘方能实现。
第三,从教学实践来看,把教材边缘化和误读教材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和教学改革乱象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为此,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特别是就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忠实地、全面地教好教材的内容,做到不肢解教材、不脱离教材、不边缘化教材,把教材内容教好,把教材任落实好,把教材问题解决好。教材就算是个例子,也要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补充、延伸、拓展和超越、批判、质疑都要基于例子。
第四,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教材不是一般的材料、读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适合于相应特定阶段的学生学习。
从这些视角来看,教材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辩证的理解。一方面,要确立教材的中心地位、基础地位,既要防止把教材边缘化,又要防止矫枉过正,把教材“神圣化”。把教材边缘化有两种表征(倾向),其一是塞入、补充大量拓展性的资料、信息,貌似“蔚为大观”,这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但是,这一做法可能会劳而无功,教学是有时空限制的,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用在对教材本身的教与学上;其二是匆匆把教材内容教完、讲完,在学生还没有深度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就大量地进行练习解题,实行题海战术,充分响应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号召”,似乎学习教材内容只为解题服务的。把教材神圣化也有两种现象(倾向),其一是教学内容的窄化,只教教材(教科书)的内容,小学六年就是学习12本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些教师也反映,教了十年书,脑子里就只剩下教材里的那点知识了。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圣化。一切以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表述为标准,为问题的解答标准,为思考的导向标准,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记、怎么背,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被格式化了,毫无个性化和批判性的思想,最终成了陶行知先生所批判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正确、准确而有深度地解读教材,防止误读和浅读。我们既要鼓励对教材的个性化(批判性)解读,又要防止和客服偏离教材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的随意解读;要准确地、深度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地学习、领悟、吸收和内化教材的智慧,防止和克服浅化教材的行为,避免只在教材表面上做文章,认识只停留在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层面,教材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怎样才能用好教材?~

读懂教材可以说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和源泉。

众所周知,再好的教材,通常也只能根据一般的情况为教与学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更不应说每个学生了。

一般来说,读懂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读懂教材的编写思路;

二是读懂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

三是读懂教材的前后联系;

四是读懂教材的“弦外之音”。

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
用活教材,是指教师在真正读懂教材,尊重教材原型和范例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对教材进行恰当地补充、拓展和延伸,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材的功能。

首先,我们要注重点亮教材细节。

比如:在教“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半径1.5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00千克,这堆小麦有多重?”一题时,我就抓住了“每立方米小麦重700千克”这一个细节,点亮学生的思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极容易混淆,尤其是对“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理解更是如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平时还应该多注意捕捉教学的细节。

其次,要注意补充教材。

听过或看过窦桂梅老师上课的老师,一定会感同身受。她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中就补充了三个内容:粉笔字、身体语言以及相关的一段音乐。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立马就赢得了学生的印象分,赢得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得体的身体语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再配上一段好听的音乐,在放松心情,欣赏艺术之余,对课文的印象自然加深。

对于教材的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的变化上,更应该注重内容的传授,如果对使用教材的角度把握准确了,就会使我们在教学时,不但能做到利用教材还能做到超越教材

作为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答:如果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多使用一些这样的话语:“你们说呢?”“你们认为怎样?”“大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一些?”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得到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益处。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

在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答: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在汤中。这样的比喻,何等的形象!第三,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环节的启思点、衔接点和拓展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着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帮助学生破解心中的困惑和疑难,从而建构起生动、活泼并具有良好生成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这里用多媒体资源的可视性、互动性和优质高效性等特点,...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答:通过这类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特定情境中用英语从事一些有关日常及商务活动,达到学以致用。三、“因材施教”要面向多数,照顾两头,正确对待学生在个性特点和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现代教育是面向班集体进行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的深度、进度...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答:”在教育中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体育教学中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何为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以及怎样因材施教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开展工作中要承认学...

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论文
答: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体育...

如何运用多媒体资源在幼儿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
答: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磁铁的作用”中,用多媒体技术将磁铁可以吸住的物体一一展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

如何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
答: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手段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答: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造情景、共情、吸引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首先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

在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答: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才能完成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关系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为了更好...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答:课程改革要求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还学习主人的地位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切实关注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全面深化主体教育,是我们教师应当关注的根本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虽是一个老问题,但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