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的传统文化

作者&投稿:汉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五言通用联 夏卿一个竹;
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
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
云覆瑶坛净;
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汝殷绵世泽;
禅舜振家声。
联上句说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后,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子,嗣受舜禅,国号为夏。后代遂以夏为姓了。联下句说明代先贤夏泰和的故事。夏泰和,字汝殷,莆田县后街人,精治《诗》、《易》,善撰文赋,教授生徒者众,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举人。 七言通用联 文章藻丽推训导
节义清廉羡执中
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明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人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五经开国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
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
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
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怀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风
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
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族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八言通用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
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
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
都昌 夏道尧
尊祖宗一脉相承曰勤曰俭
教子孙两行职业惟读惟耕
大快文章观化育
政惟孝友验齐家
河深海深家情最深
山长水长族义更长(夏国初提供)
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横匾是:浙水永流.
祖堂对联是:
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夏文进提供) 地域 字辈山东临邑久金大荣 贞祥富来 国家昌盛 幸福安康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夏氏通用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注:以上“夏氏通用”字辈,是1995年华中部分省及地区尊光庭公为始祖而联修谱谍,所修订的辈字)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湖南常德德宏忠绪敦齐湖南安化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浙江上虞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浙江温州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贵州金沙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贵州盘县 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贵州桐梓  在永登仁文先天崇正德,禹鼎传国宝显之元明清,康兴绍昌胤祀祖启后昆,光大诗书绪忠厚庆有余。  河南开封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云南昭通启登由科国中华朝富荣昌诚进士玉四川乐山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四川泸州友应维联自绍朝,明贤在廷世成昭。鼎定时临荣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尧。正大芳清开富永,守安治理启英豪。学仁华国文章贵,孝义天昌泽厚苗。 安徽怀宁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安徽肥东国振从文,中英育秀,同庆尔康,家传仁厚安徽庐江臣业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维则,明德克仓。精文卫武,兰桂芬芳。家声建正,源水流长。安徽六安义应明先业,平成述祖功。贤儒光泽远,继世锡恩同。国正方昌美,家兴久传忠 安徽寿县传家怀善,元德承先,多修兆庆,克宝亿年,邦基永定,福寿康全,纪世进化,国本长延辽宁辽阳“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广东新会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江西都昌芗溪:应时登金榜 忠义振朝邦 乾坤纲常泰 道德万四方
西源: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夏姓的名人?~

夏育 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 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贺良 (?—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甘忠可****。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夏勤 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 恭 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 夏承皓 (956—1004):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长庆村小白水东南)以祀。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 夏执中 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原吉 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昶 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言 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寅 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燮 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完淳 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 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燮 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思痛 (1854--1924) 名寿华,湖南桃江人,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先驱,曾在黎元洪任总统时任民国总统府高参,后被孙中山委为武岳招抚使。 夏衍 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曾与鲁迅等人筹建“左联”;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致力于电影事业发展

狗屁,谁都知道夏朝以国为姓,名字肯定姓夏吗。中学高中历史书白学了吗?夏朝就是姓夏,叫夏禹,夏启,夏杰

姓氏的由来和历史
答:姓氏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姓氏是由祖先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有些是因为祖先从事某种职业而得名,还有一些是因为祖先居住在某个地方而得名。例如,姓李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祖先居住在李村而得名的;姓张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祖先从事弓箭制作而得名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姓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通常...

一姓的传统文化
答:一姓的传统文化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知道...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姓氏家族开始姓氏文化复兴?
答:“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弘扬祖德,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姓氏所赋予的文化意义,让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都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因之而增强。因此,姓氏是我们华夏子孙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孩子随父姓?
答:孩子随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做法,也是很多国家的法律规定。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质疑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提出了冠姓权的要求。本文将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探讨孩子随父姓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以及妈妈争取冠姓权的意义和影响。历史和文化根源...

简述中华姓氏文化有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
答:中华姓氏文化有聚集中国人人气的一个作用,消极的影响就是嗯一样的形式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家族式的权力垄断,容易在地方政府面前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扩大中国的平衡差距,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姓氏文化可以很好的聚集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你也为以后统一世界做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准备。

中西姓氏文化差异 祖宗
答:三、姓名差异反映的文化差异 1.重集体与重个人的差异 从中西方姓与名的前后顺序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西方人“重名轻姓”。这种姓与名的不同排列顺序是英汉文化差异的明显例证之一,它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2]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维护整个家族成员的关系,他代表的是群体...

关于姓氏的资料
答: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

中国各姓氏的涵义
答: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诗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说的是,青山和白骨,一个有幸,一个无辜。土地江海也是,中国历史上,地因人姓而得名的十分普遍...

为何现在中国人的姓氏,几乎都是继承于父亲?
答:姓一开始是源于母亲的,但是后来随着我国父系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继承父亲的姓的模式,随后我国就进入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阶段,在封建统治时期皇帝更加注重姓氏以及家族血统的传承性,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姓氏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我们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之一。宗族的存在使得姓同一个姓的家族有着较...

传统文化中的百家姓,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
答:除了百家姓以外,在商代甲骨文时期呢,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还有战国时期的世本也是有关于姓氏的记载。而世本一书记载了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的姓氏,也记录了诸侯的居易世系等。可惜在宋朝时期,就基本上已经失传了,到现在为止,依然能够看到,百家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姓氏文化,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