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始于哪个朝代,代表是什么? 花甲始于哪个朝代?

作者&投稿:梁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主张,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管仲、慎到、商鞅、韩非等人提出的,尤以韩非为代表。韩非著有《韩非子》一本,他主张“霸道”和“以法治国”。秦统一天下后,全面推广法家思想,依法治国。但是过于严峻,忽视了人情和道德因素,摒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国的法治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真正将法治理念和实践推广并深入到国家治理中的是秦朝。
秦朝的法治以商鞅为代表,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将法律应用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商鞅的法治思想和实践对秦朝的强大和统一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对于法治的起始有不同的解读,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定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法制文明是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法文化为主干发展起来的,对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文化自信,本报即日起推出“追寻中原古代法制文明系列报道”,盘点从五帝到夏商周直至明清,在中原发生的法制事件、法制故事、法制人物、法制思想、古代法律、经典著作等,请广大读者予以关注。

□记者马国福

核心提示

中华法制文明是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法文化为主干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吸收和综合了长江流域的先进法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和目前考古发现,大约在黄帝时期,中华法制文明的光辉已经投射在中国的大地上,至公元前21世纪左右,形成了以夏朝为代表的相对统一的部落联盟的国家,中华法制文明也随之以较为确定的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连日来,本报记者沿着历史的脚印,寻找中华法制文明的渊源。

法律萌芽的最早时期

“远古时期,人们还处在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财产属于全体部族所有,因此很难谈得上相互之间有法的约束。法律是随着社会上不平等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与先秦时期贫富贵贱、尊卑现象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元旦前夕,记者来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见到了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李教授告诉记者:“中华法制文明是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法文化为主干发展起来的。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与河南邻近的安徽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和山东省西部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已经发展到全盛时期,并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制时代,也是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时代。当社会财富逐渐增多之后,部落酋长和权贵们利用权势占有更多财富。氏族中私有财产的拥有者,要求对土地、财物,包括男女奴隶进行“定分立制”以明确其所有权,并对侵犯其财产的行为进行惩罚。这样,由于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均,上位者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的平衡,于是法就产生了。

李玉洁所说的贫富不均的现象,在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副队长、副研究员赵海涛告诉记者:“我们在二里头发掘的夏代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多达21件,有些墓葬没有一件。陪葬物的显著差异,反映了贫富分化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法律起源于何时?因史料缺乏,学者无法准确考证。大约自神农氏和黄帝时代,中国已经开始有了国家机器的雏形和强制性规范或习惯。”

“谈到法律起源,其实法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省委党校法学博士徐航告诉记者,“法律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原始的氏族习惯法向奴隶制习惯法转变的过程。”

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协调社会纠纷、约束人们共同生活的简单而基本的准则——氏族习惯,这也就是法的萌芽时期。传说中的“象刑”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到距今约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历史进入由氏族习惯法向奴隶制习惯法转化的重要时期,逐渐出现了“刑”“法”“罪”等概念。到公元前21世纪时,随着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奴隶制习惯法也随之建立。中国法律的起源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对日后中华法系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么,最早的“象刑”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象刑”:对违反习惯法的一种惩罚

在漫长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和刑罚的氏族社会,只有氏族习惯是氏族全体成员公认并共同遵守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准则和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逐渐由公权力的强制力来加以保证。传说中的“象刑”即是对氏族成员违反习惯法的一种惩罚,即用不同的服饰来把违反氏族习惯法的人与其他氏族成员区别开来加以羞辱。这是后世耻辱刑的开始。那些严重违反者,可能会受到“流”这样更为严厉的惩罚,即不认可他是氏族成员,把他驱逐出氏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的起源,实质上就是一个由原始的氏族习惯法到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同时,对违反习惯法的行为的惩罚制度也开始建立并逐渐得到强化,出现了专门执掌审断的官员,传说中的“皋陶制刑”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据说舜帝时期,官府已经开始用“刑法”去惩罚那些所谓的“邪恶者”或“犯罪者”了,这是一种惩罚犯罪的手段。《尚书·舜典》亦云:“象以典刑。”(汉)孔安国传曰:“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也。”象,就是法的意思。

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学者认为“象”就是尧舜时期的法。当有人犯法时,就让他穿不同颜色样式的衣服或鞋子。如《荀子·正论篇》云:“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唐)杨倞注:“治古,古治世也;肉刑,墨、劓、剕、宫也。象刑,异章服,耻辱其形象,故谓之象刑也。”

但是还有学者认为,“象刑”绝不是让犯法者穿不同颜色样式的衣服或鞋子,而是一种肉刑。如朱熹《晦庵集》卷三十七所云:“《虞书》论刑最详,而《舜典》所记尤密。其曰‘象以典刑’者,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示人以常刑,所谓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正也。”

李玉洁说:“我认为,‘象刑’当是一种图像表明的刑法。应该说越是上古,刑罚越重。”当然,仅用羞愧耻辱的方式进行惩罚,应当是针对一些犯纪较轻者,对“重刑犯”绝没有那么仁慈。《国语·鲁语上》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

《国语·鲁语上》记载周代按照犯刑的轻重进行不同的惩罚,也就是说,诸侯国君如有大罪,周王则以甲兵讨伐;小罪,则在市朝处死,或者用钻笮、鞭扑等轻刑处之。这些刑法既有惩罚的意思,亦有羞辱的意思,如“致之市朝”,就是羞辱他。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洛阳市区王湾龙山文化遗址。在这里,徐航向记者讲述了几千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跟法律起源相关的故事。

依法治国最开始于那个朝代~

  依法治国最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六十花甲子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循环组合成的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至于“60岁不死也要活埋”这是中古时期因为生活资料缺乏而产生,为保证家族延续从而产生的残酷的弃老行为,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时期均有发生,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最古老的例子是在距今50-60万年北京人考古证据表明,在缺乏食物时期,北京人会杀掉本族的老年个体作为食物。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在火地岛考察的时候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那个接待过达尔文的原始部落,还跟北京山顶洞人一样住在山洞里或者树窝里,而且不穿任何衣服。据说人类在七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穿衣服了,这个非洲部落竟然比他的祖先落后这么多年。达尔文最为惊讶的是,这个部落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饿死,请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酋长回答说,妇女是生孩子的,年长的妇女既然不会生孩子,还留着白吃饭干什么呢?这个回答尽管赤裸裸,但是真实而又简明。在那种生存资源极为缺乏的环境中,人类奉行的生存战略就是如此残酷。有限的食品与其养活老人,不如养大孩子,因为孩子长大了就成了生产力,可以生产更多的食品。可是如果食品过于匮乏,连孩子也难于养大了,那种环境中的人就选择吃孩子。首先杀死孩子就为青壮年省出了粮食,其次孩子还可以作为食品补充生产的匮乏。
日本国家偏安小岛,能源本来就有限,为了人群的活命,一直延续了弃老这样的风俗到上个世纪中叶。所以才会有日本导演木下恵介,1958年拍摄了一部以贫瘠山村抛弃老人为题材的电影《楢山节考》,讲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随着日本现代化程度的发展,这种习俗才消失。当地遗留的楢山小调说明了这一史实
在中国 早在1936年,民国学者马长寿先生就发表了《中国古代花甲生藏的起源与再现》一文。这应该是目前所知最早关注到中国“弃老俗”的文章。马长寿先生在论文中曾提到,在今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河西村有一座金元时期的“生藏”古墓。“生藏”也叫“六十花甲子葬”。马先生所描述的“生藏”与“模子坟”真是太相似了,连传说“六十花甲子”都一样。而烟台市博物馆阎勇主任在他的论文中,曾提到“明初,为了解决胶东半岛人少地多的问题,从今山西等地大量移民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将阎勇主任与马长寿先生的论文合在一起读,便能得出这样的推断:山西“生藏”与山东“模子坟”,应该同根同源。由于山西移民迁往山东胶东半岛,他们便将自己一种独特的葬俗—“生藏”带到了胶东半岛。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答:这在当时是光门耀祖的事情。之后历代朝代都开始完善并使用这种方式选拔人才,但是清朝末年的时候,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改革才是根本,于是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创立在此
答: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

科举制度开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答:众所周知,现如今的考试制度是沿袭了古代的科举制,那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呢?一起跟着我lemon来看看吧。科举制度开始的 历史 朝代 关于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这个问题根据记载就知道是隋朝。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

中国古代的“贞观之治”是在什么哪个朝代?
答:唐朝!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开始于什么朝代
答: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

中国推行宪制始于什么朝代
答:中国推行宪制始于清朝代。立宪运动 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

贞观之治是哪个朝代
答:贞观之治是指 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

准五服以治罪起源于那个朝代?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商周时期根据血缘亲属关系远近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即血缘亲属范围包括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表世系,在此范围内的直系血亲与旁系姻亲均为有服亲属,按服制规定为死者服丧。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故称...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朝代得到完善?
答: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