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区别 社会地理学的起源

作者&投稿:勇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 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 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 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不同功能,不同规模模的城镇为基础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体系。
10. 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著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么 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11. 城市化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类型: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型与自下而上城市化
12. 名词解释: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及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规模等级金字塔。
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3. 城市职能分类方法P145
1一般描述法: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的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在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
2城市类别依然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的数量标准。
3统计分析方法用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数量指标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应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
5多变量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6 新的动态,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
14. 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P182
1、违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中小城市)2、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城市规模的表现)3、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及社会治安等的投入不够)
四、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需要若干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国际经济联系,参与时间经济循环)
15.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空间相互作用--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相互作用的类型:① 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表现为物流。
② 各种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
③ 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表现为信息流和技术流。
2.空间扩散——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论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p204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 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2)交通最优原则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16.什么是城镇体系规划p241
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246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p274
⑴伯吉斯的同心环模

1.中心商业区;2.过渡地带;3.工人居住带;4.中产阶级居住带;5.通勤带
观点: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
  把城市当作一种地理现象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拉采尔和 赫特纳曾进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区位研究。1899年 施吕特尔研究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和类型及其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正式成为—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1907年德国的哈塞尔特发表《城市地理观察》一书,接着1911年英国的格迪斯和法国的 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研究。美国城市化过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很快。塔潘1855年已对美国城市的增长进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也有一些 地理学家对美国个别城市的地理进行了研究。
  初期的城市地理学思想,往往受环境决定论的支配,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看作城市形成的决定因素。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芝加哥学派倡导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在城市内部用地功能结构模式上先后出现了美国 社会学家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的 扇形学说以及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933年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学说,则阐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成为城市体系理论的先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都要求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规划,促使大批地理学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也开始列入大学地理系的课程。
  战后的城市地理学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除数量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学各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外,还引进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们对环境作出空间选择的感应、行为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间组织问题,产生了城市地理学的行为学派。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
从人类居处的意义上说,城市是—种聚落。因此,城市地理曾经是聚落地理学的一  部分。由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职能、内部结构与乡村聚落不同,而且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十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是一种包含复杂物质要素、社会关系和活动内容的客体,许多学科以它为研究对象,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城市地理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联系,它着重从空间观点研究个别城市或区域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域结构。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些学科与城市地理学互为补充。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 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力学等。 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城市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规模、空间组织等产生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
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各城市影响区之间也可能有叠加或交错,但每个城市都在其影响区域内起着焦点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就我国来说,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四化建设向我国城市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城市地理学必须在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西方城市地理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是无数地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带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了外国社会实践检验,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只是间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国情,取其精华,洋为中用,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无疑,任何理论的产生总不能超越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学说表面看来那么抽象晦涩,远离现实,但是,只要从它们的主导思想倾向和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有着理论的客观性。但是,所谓理论的客观性只是相对的,总是有时代的局限性,受发明者和倡导者的立场观点所制约,其中掺杂着不少主观成分。作为社会科学的城市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发展无不打上时代、文化背景及社会性质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不顾国情,生搬硬套。
我们知道,西方理论本身在西方的国度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发展之中。同时,西方理论,尤其是通过归纳法而得到的理论,其归纳范围仅仅局限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西方社会经验,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会也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是不同时期的非西方社会!例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在西方18、19世纪的时空条件下,城市化确实促进了工业化。可是今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工业化。
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别是欧美的城市,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城市化地区和大城市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预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将出现在第三世界,而欧美地区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将愈来愈小,其代表性也将有所降低。未来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若循归纳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绎法研究,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检验,那么,这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现实意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可以发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学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缺少理论的概括,科学的推论,模式的建立。我们知道,一种理论,一个研究模式的创立、发展和运用是无数学者、实践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并对西方理论加以验证,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当然,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离不了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从教学、研究来看,都需要不同层次的城市地理学专业人才。教学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学教学人员,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学人员;研究上,既要一定数量的有较深造诣的专门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从事基本问题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员。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是促使城市地理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这门学科的任务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论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广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过对城市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年了解当今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且可以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更好地正确解决和处理城市活动与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进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城市地理学的相关关系~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70年代以来,它才逐渐成为综合研究城市特有经济关系,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如城市的财政税收,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的投资来源等)与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研究成果有可能直接解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经济学与实际结合更紧密。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城市地理学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学以研究社会问题为己任,而城市以人口密集为首位特征.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都较为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这些问题也称为城市问题。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在城市里,不论什么事,只要构成问题,必然与城市居民发生联系,必然是个社会问题.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城市问题也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互相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合.两门学科的区别仍十分明显,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城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具体政策.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考试就到考试大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城市生态学源于帕克,伯吉斯等人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的人类生态学.他们多以社会现象来类比生态世界,认为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中,存在着与生态学中相似的模式与联系.城市生态学到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问题日趋增多和严重而大规模发展起来.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使地域结构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迅速拓展,并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取,并融汇在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

社会地理学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但它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人文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曾以可能论的观点为社会地理学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早期的社会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曾进行了农村和城镇的区域分析、城市化趋向、城市网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们还研究过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社会集团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和类型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并涉及文化地理学的一些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社会变化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地理学更加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诸如绘制人口、年龄。性别差异的地理分布图;考察农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语言、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分布和变迁;对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及文化娱乐等问题也有所研究。

城市地理学是社会人文学科吗
答: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学科,城市地理学常被认为是自然学中的社会学科。但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地理学有较大差异。在一些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改造自然能力很强,自然作用规律逐渐渐小,因此,在学科分类上,把城市地理学完完全全地划分为社会科学,所以,它也是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

大学地理都有什么专业?
答: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理学等。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答:强调地理因素在政治决策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5. 社会地理: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如社会阶层、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行为等。它研究社会不平等如何在地理空间中表现,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空间选择。社会地理学也关注城市社会问题,如住房、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

地理学是什么!
答: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城市地理学发展
答:20世纪,城市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07年,K.哈塞尔特的《城市地理观察》标志着这一学科的进一步确立,随后P·格迪斯和R.布朗夏尔分别对单个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美国,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如H.P.塔潘在1855年就开始研究美国城市增长,19世纪末和20...

社会地理是学什么的
答: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

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答:解放前,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城市地理学属空白。解放后,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学习苏联,把地理学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少数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城市进行了少量的研究。由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农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

社会地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答:社会地理学就是分析研究这些人类社会集团的空间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社会地理学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但它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人文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曾以可能论的观点为社会地理学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早期的社会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曾进行了...

人文地理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有什么区别?
答:人文地理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虽然都涉及到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但两者在学科定位和应用方向上存在显著的区别。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答: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城市规划是属于城市学的,城市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的。虽然都跟城市相关,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学术视角不一样,跨学科研究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