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见少年的文学常识

作者&投稿:宜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学常识端明殿学士
文学常识端明殿学士 1.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出自这里吧?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端明殿学士应该是官职名,而永兴军应是地名,"知'表主管.(永兴军

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辖今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为京兆府路。)
2.中国文学常识,例如李白字号,主要作品每个诗人词人的
韩愈 简介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 方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柳宗元 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 柳宗元 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 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现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 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 基本资料 苏洵 姓名: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生平介绍 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轼 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生平简介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苏辙 简介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
3.翰林学士的殿学士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
4.巢谷传的资料文学常识,重点字词,主旨
这篇人物传记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弃文习武,已使人觉谷与众不同;次写谷与熙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后事,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当他们青云直上时,“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而在他们远谪岭南时,谷却自眉州“万里步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作品名称: 巢谷传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栾城集 作者: 苏辙 目录作者:苏辙原文(上海二期课改版)赏析全文特点关键句品读问题全解译文重要字解难读字词其他版本原文翻译作者:苏辙 原文(上海二期课改版) 赏析 全文特点 关键句品读 问题全解译文 重要字解 难读字词其他版本 原文 翻译展开 编辑本段作者:苏辙 本文选自《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年,北宋散文家,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人物生平 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绍圣丁丑春(1098)移化州别驾(官名,即州牧,知州),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编辑本段原文(上海二期课改版)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 电视剧《苏东坡》中的巢谷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沉浮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编辑本段赏析全文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选材典型,详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将义士巢谷的风节和形象写得很逼真.文章写得情深意挚、结构缜密、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是一篇比较出色的传记.关键句品读 1.韩存宝:“非君莫使遗之者” 除了您没有可以代送给他们的人了. 解读: (1)说明巢谷作为朋友值得信赖.“怀银步行往授其子.”说明巢谷不负所托. (2)说明事情危急,这件事有危险性,需要勇气、胆略.“将就逮,自料必死”“即变姓名……人无知者”“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其忠于友情. 苏辙“知其志节,缓急可托也.”“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知道他志向。
5.龙图阁学士是什么职位
龙图阁学士

宋代官名。宋真宗时建龙图阁,收藏宋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图画、祥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景德元年(1004),置龙图阁侍制。四年,置龙图阁学士。龙图阁学士为加官,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材料一:

“包龙图”指包拯(包公),向来被公认为是位铁面无私的大清官。为什么他被称作“龙图”呢?这与古代的“加官”制有关。

加官是指官员在本职之外加领的另外官衔。自汉代至清代都有此制度。包拯加领的是“龙图阁”职衔。龙图阁是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龙图)阁等人员。前三种名义上为皇帝出入侍从,并备作顾问,后一种不具此资格,只是单纯的“贴职”。只增加荣显,厚重身份,表示皇帝给予恩宠。宋代此类“阁”共有13个,如秘阁、宝文阁、敷文阁。包拯实任是开封知府,加官是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

材料二: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

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
6.语文七年级下册《15.孙权劝学》所有课下解释.
司马光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赏析:1.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停的学习. 2.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3.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有刮目相看的结果 4.分析事物要全面,不要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5.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能半途而费作者介绍: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_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

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

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的制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

从王安石变法中所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来看,证明了司马光在政治上的老练和稳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应该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

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撰写。

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

~

初中文学常识人教版
答:571 | 评论(13) 向TA求助 回答者: ghlove888 | 一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啊 相关内容 2012-1-3初中人教版文学常识整理! 2 2009-6-8急求~!!初中人教版文学常识总复习 88 2012-3-9求份人教版初中文学常识(按年代 国家分类) 2008-5-28急需...

90候学生应该知道的文学常识
答:【外国文学常识】一、希腊文学(1)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少年形象出现。(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

初中文学常识, 知道的人过来看一下啊啊
答: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列夫·...

常见文学常识
答:2009-9-26 介绍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书? 3 2007-2-6 大家好~~~我想学一点关于电脑的软件常识知识(注意是常识) 电脑硬件的... 2 2005-12-20 我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阅读 2010-8-3 我想考辽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可不知道好不好考? 2010-11-19 求助一下,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考研,我...

20道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要20道哈,贴切重点一点的,谢谢,很急的!
答:20道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要20道哈,贴切重点一点的,谢谢,很急的!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大大车大 2010-10-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文学文化常识 一、 名词解释: (一)文史典籍: “四书”:...

帮我出一些初一的课外文学常识
答:2011-11-12 初一要考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6 2010-11-10 初一上的文学常识汇总 急用啊! 11 2009-10-31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 177 2017-12-26 谁帮我出几道初一语文题 2017-04-04 初中应了解哪些文学常识 2012-01-03 初中人教版文学常识整理! 5 2012-10-06 谁能给点文学常识?初一的 更多...

语文的常用的文学常识
答:2011-11-03 语文文学常识百科知识大全 56 2009-05-03 初中语文常用的文学常识?? 103 2012-09-01 语文常用的文学常识,谢谢 2 2008-07-10 语文文学常识 35 2009-01-02 语文文学常识归纳 6 2011-01-22 语文文学常识复习大全 258 2009-10-31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 5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概括
答:2.平凡中见伟大,在烈火中成长起来的钢铁战士。 朱赫来:沉着干练,富有组织能力,长期做地下工作。 冬妮亚:对劳动群众有同情和同等对待,但对生活更向往安逸。 【主要情节】1.保尔的爱情故事。2站场上的搏杀3 工地上的磨练 4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 【...

必备的文学常识
答:文学常识第一册 鲁迅(1881-19360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朱自清 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优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绿〉〈匆匆〉。5、刘勰 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

古诗文文学常识汇总
答:1. 古诗文文学常识题填空题 古诗文文学常识题填空题 1.古诗文填空及文学常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思想家 )。3.太子及兵客知其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