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祭法原文及译文

作者&投稿:语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礼记》祭法

  原文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皇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曰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王下祭殇五:适子、适孙、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译文

  祭祀的规定:有虞氏筛祭时以黄帝配享,郊祭时以帝誉配享,宗庙之祭以撷项为祖,以帝尧为宗。夏后氏筛祭时也以黄帝配享,郊祭时以鲸配享,宗庙之祭以撷项为祖,以禹为宗。殷人谛祭时以帝誉配享,郊祭时以冥配享,宗庙之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周人谛祭时以帝誉配享,郊祭时以后授配享,宗庙之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

  在泰坛上架柴焚烧祭品,这是祭天之礼。在泰折挖坑掩埋祭品,这是祭地之礼。祭天和祭地,都用赤色牛犊作牺牲。把少牢埋到泰昭坛上,这是祭四时之礼。在坑里或在坛上攘祈,这是祭司寒司暑之神。’日坛是祭日之所,月坛是祭月之所,星坛是祭星之所,水旱坛是祭水旱之神之所。东西南北四方的坑和坛,是祭四方之神之所。一切山林、川谷、丘陵,只要它能吞云吐雾,兴风作雨,出现异常现象,就把它叫做神。天子应遍祭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只祭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如果丧失了国土,也就不用祭了。

  总的说来,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叫做有生命。其中,万物之死都叫“折”,人死则叫“鬼”。这是五代以来都没有什么改变的。七代以来有所变化的只是谛祭、郊祭、宗祭、祖祭的对象有所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变。

  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天子,于是分九州之地,建诸侯之国,为公卿设都,为大夫置色,还普遍设立庙、桃、坛、掸来祭祀祖先,并按照关系的远近来决定祭祀的次数和规格。所以天子设立七庙和一坛一掸:即父庙、祖父庙、曾祖庙、高祖庙、始祖庙,以上五庙皆每月祭祀一次;高祖以上的远祖之庙叫做桃,天子有两个桃,只是每季祭祀一次;桃中的远祖迁出,则在坛上祭祀;坛上的远祖迁出,则在弹上祭祀;对于迁到坛掸上的远祖神主,只是在有所祈祷时才加以祭祀,无所祈祷就不祭祀;从掸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除非遇上谛恰,通常就不祭了。诸侯设立五庙和一坛一掸:即父庙、祖父庙、曾祖庙,以上三庙每月祭祀一次;其高祖庙、始祖庙,每季祭祀一次;,从始祖庙中迁出的神主在坛上祭祀,从坛上迁出的远祖神主在掸上祭祀;对于迁到坛掸上的远祖神主,有所祈祷就祭祀,否则就不祭祀;从掸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除非遇上啼拾,通常是不祭的。大夫设立三庙二坛:即父庙、祖父庙、曾祖庙,此三庙每季祭祀一次;大夫的高祖、始祖无庙,如果有事向他们祈祷,就在坛上祭之,从坛上迁出的远祖叫做鬼。嫡士设立二庙一坛:即父庙、祖父庙,此二庙每季祭祀一次;其曾祖无庙,如果有事向曾祖祈祷,就在坛上祭之;从坛上迁出的曾祖以上的远祖叫做鬼。官师只立一庙,即父庙;其祖父无庙,如果要祭,就在父庙祭之;祖父以上的祖先死了叫做鬼。普通的士和庶人没有资格立庙,他们的父祖死了就叫做鬼。

  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社,:叫大社。天子为自己立的社,叫王社。诸侯为国内百姓所立的社,叫国社;诸侯为自己立的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不自立社,而与同里之民共立一社,叫置社。

  天子为天下百姓祭祀七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司命之神,中露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泰厉之神,户神,灶神。天子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七神。诸侯为国内百姓祭祀五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司命之神,中露之神,国门之神,国行之神,公厉之神。诸侯也为自己祭祀上述五神。大夫祭祀三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即族厉之神,门神,路神。嫡士祭祀二神,即门神,路神。普通的士和普通百姓只祭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或祭户神,或祭灶神。

  对于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天子可以往下祭到五代,即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对于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诸侯可以下祭三代,即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可以下祭二代,即嫡子、嫡孙;嫡士和庶民,只祭到嫡子就停止了。

  圣王制定祭祀的原则:凡是被百姓树立为榜样的就祭祀,凡是因公殉职的就祭祀,凡是为安邦定国建有功劳的就祭祀,凡是能为大众防止灾害的就祭祀,凡是能救民于水火的就祭祀。所以当厉山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农,能够指导人民种植百谷;到了夏代衰亡之时,周人的始祖弃能够继承农的未竟之业,所以被后人奉为樱神来祭祀。当共工氏称霸九州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后土,能够区划九州的风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人当作社神来祭祀。帝誉能根据星辰的运行画定四时,使人民的劳动与休息各有定时;帝尧能尽量使刑法公正,为、民表率;帝舜为操劳国事而死于他乡;鲸治理洪水,大功未成而被杀死;夏禹能完成父亲未竟之业;黄帝能给各种事物都取个合适的名称,使人民贵贱有别,都可取用山泽的物产;撷顶能进一步完善黄帝的事业;契作为司徒在教化人民方面成绩卓著;冥烙尽职守,死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商汤能对待人民宽厚,除暴安良;文王以其文治,武王以其武功,为人民除去封这个祸害。上述诸人,都是为人民建功立业的人,所以被人们当作神来祭祀。此外还有日、月、星辰之神,人民赖以区分四时,安排农事;还有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人民赖以取得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不属于此类情况的,就不会被人们当作神灵来祭祀了。



~

伯叔父司马光文言文
答: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6.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

《礼记》大传原文及译文
答:《礼记》大传 原文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此之谓也。 译文 按照礼的规定,不是天子就不能举行谛祭。天子举行筛祭,是祭祀诞生其始祖天帝的,并且以其始祖配...

阍者,守门之贱者也.――《礼记·祭统》 什么意思
答:阍者就是阍人,守门人的意思。古代守城门中最末的职位。出处:《礼记·祭统》 。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礼记》经解原文及译文
答: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译文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

礼记全文 翻译
答: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 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 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礼记》与《 仪礼...

灶神的来历
答:灶神的崇拜应源于人类发现、利用火来驱兽、熟食。但到称为灶神时,应在家庭形成后,或已经筑灶煮食之时。历代书籍对灶神是谁说法不一,或认为是炎帝、黄帝、祝融、宋无忌,道教学说出现后,灶神变成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民情的司命之神,民间也大抵接受这一说法。灶神崇拜流行最广,大江南北,到处都有...

《礼记》礼器原文及译文
答:《礼记》礼器 原文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译文 以礼为器,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而...

《礼记》礼运诗解5真礼遍在
答:《祭法》云:“瘗埋於泰折,祭地也。”币帛曰缯,缯之言赠也,谓埋告又赠神也。“宣祝嘏辞说”,宣,扬也。祝嘏有旧辞,更宣扬告神也。“设制度”者,谓造宫室城隍车旗之属也。“故国有礼”者,上诸事既并用卜筮,故国家必有其礼也。“官有御”者,国既有礼,故百官各御其事也。“事有职”者,官既有...

《礼记 月令》的全文白话文翻译?
答:2007-11-24 礼记 月令全文翻译 2011-05-23 急求《礼记·乐记》全文的完整白话文翻译 2013-12-21 求《礼记.月令》全文 2014-08-12 译解《礼记·月令》 5 2010-12-29 求礼记《大同》全文翻译 249 2010-09-30 《礼记·大学》翻译全文 603 2012-02-16 学记三则【礼记】原文 及翻译? 140 更多...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答:《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曲礼上第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