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蒹葭 翻译 蒹葭翻译

作者&投稿:休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经《蒹葭 》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 蒹(jiān兼):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家):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3.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4. 晞(xī西):干。

  5.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6. 跻(jī鸡):登;升。

  7. 坻(chí迟):水中高地。

  8. 涘(sì四):水边。

  9. 右:不直,绕弯。

  10. 沚(zhǐ止):水中的小沙洲。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感悟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2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3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4
苍苍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摇曳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路途漫长!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在那茫茫水域的中央!

萋萋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映衬着东方的霞光;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依偎在那水草相连的岸旁。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崎岖山冈!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孤石上。

采采的芦苇啊,
你那白露已辉映着朝日的光芒;
我那倾心的人啊,
似就轻吟在那绚丽水滨的岸乡。
我要逆水而上哦,
但道路艰难、曲折如肠!
我要顺水而下哦,
她仿佛就在那水中的沙洲上……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诗经·蒹葭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蒹葭的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 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扩展资料:
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