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抗议书你会“听”吗? 为什么当你用手指堵住耳朵的时候,你会听见嘤嘤的电流声?

作者&投稿:才旦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你说什么?大声一点!”你有没有这样的状况,某一天突然听不清别人正常的声音。如果这样,那么请关闭眼前的屏幕,闭上眼睛5秒钟,打开耳朵,也许我们会听到自己耳朵的抗议!我们关注眼睛,保护视力、做眼保健操,你关注过自己的听力吗?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听力缓慢损失的后果有多么难以想象呢?你测过自己的听力吗?

好吧,如果你一直在说不,请跟我来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看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给出的统计数字:

全球有11亿年轻人(年龄在12至35岁之间)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中的噪音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约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400万是儿童。

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9亿多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研:我国患听力损失的人数已超过2亿,听力残疾人接近7000万,其中老人听力损失占我国听力残疾人数的一大半。听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其负面影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前列。

所以,请爱护耳朵,请倾听耳朵。

那么,你会“听”吗?

1.人类如何听声辨音?

先说说,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声音是什么。声音是一种波,波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比如手机通讯用的电磁波,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粒石子引起的水纹波等等。和电磁波不同,声音的传播不是依靠电磁场,它的本质是一种机械振动,产生声音的声源好比弹簧一样来回伸缩振动,这种振动的力量带动周围许许多多的弹簧一起伸缩振动,便形成了可以发射出去的振动波信号,而这种振动必须依靠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形态的物质来传递,比如木头、水、空气都可以传播声音。我们通常听到声音都是通过空气来传输的,如果在真空中,我们根本听不到声音,所以真的要感谢空气帮我们传输声音!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和电磁波相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很低,常温下声速通常认定为340米/秒,速度为1224公里/小时,相当于高铁速度的3~4倍,飞机的速度早就超过了声音,现在你可以知道超音速飞机就是指其飞行时速已经超过了一千二百多公里。

                                                                 耳解剖示意图

(来源:徐飞,《实用听力学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这样循环往复振动的声波,我们又是如何听到的呢?声音沿着空气先来到通常人类所称呼的耳朵里,这是能直接看到的,实际上这是我们耳朵的一部分,学名叫“耳廓”。下酒菜常吃的猪耳朵,其实应该叫“猪耳廓”。耳廓有大有小,形似漏斗,是起到聚拢声音的作用。声音被耳廓收集起来后,要继续行进上道,排队进入到“外耳道”,也就是有些具有挖耳朵这种不良习惯的人用手指或耳勺够到的地方。声波上了耳道以后,继续行进,在耳道深处便遇到了能与之亲密接触并对声音进行翻译的重器“鼓膜”。说鼓膜是重器,因为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可以敏锐捕捉到声音的振动波,并与之互动将声波转化成振动信号。鼓膜的振动同时带动后面的听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的振动,这种振动可以推动三块听小骨链接的耳蜗(形似蜗牛)内部淋巴液运动,从而形成波动。你看,声音从气体(空气)振动转变成了固体(鼓膜、听小骨)的运动,然后又化成了液体(淋巴液)的波动。淋巴液的波动通过耳蜗内听觉的感受细胞(毛细胞)等又转化为神经冲动,将声音信息经听觉神经通路传递给相关管理听力的区域(听觉皮层),也就是将声音转译为大脑能听懂的语言,对声音信号进行精细分析、处理和加工,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当然,要听懂声音,还需要大脑其它一些区域进行“部门合作”,对声音信号进行分类、识别、理解等,从而可以懂得声音的含义。比如区分人的语言与狗叫声。

2. 如果损失听力 世界将会怎样?

声音从外耳(耳廓、耳道等),经由中耳(鼓膜、听骨链等),再到内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等),这条路径构成人的听觉通路。其中每一个器官都各司其职。外耳收集声音,中耳传递放大,内耳感觉传导。这个通路中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能够使我们听不到声音。在耳蜗中,毛细胞是人能够感受声音的关键器官,毛细胞病变引起的称为感音性聋。

有多种原因会导致听力损失,如遗传、分娩综合症、某些传染病、慢性耳部感染、服用特定药物、处于过量噪音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音量和衰老等。儿童听力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慢性中耳炎。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对听力造成损伤较大的是人们频繁使用的耳机。不健康的用耳方式,会对听力造成严重影响。据研究表明,如果耳机声音的强度大于一定阈值,可能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时,足以使内耳的毛细胞死亡。下图为正常的毛细胞与受损毛细胞的电子显微镜图对比。

                                              正常人耳毛细胞整齐排列

                                                       受损毛细胞

听力损失是指“任何听力减退或听觉困难”的情况,而这种损失往往是被大家忽视的。WHO指出,一个人的听力如果达不到听力正常者的水平即认为其患有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听力轻微损失者在餐厅等嘈杂的地方可能难以进行正常的交谈。中度听力损失者在不提高声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正常交谈。而听力严重损失者甚至听不到在其耳边的极强声音。

研究显示,听力损失不仅会减弱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流的能力,长期以往,还会导致抑郁的出现。另外,它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影响。听力损失最严重的危害是损害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对听力损失的老年人而言,会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与外界的交流变得困难,逃避沟通,减少用脑思考问题、语言交流等行为,导致孤独、孤立和沮丧感,长期下去就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

听到这里,你回想有没有这样的情景:在上下班路上听音乐、学英语或者煲剧,由于地铁、公交上环境嘈杂,往往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日积月累伤害到的是谁呢?

3. 保护听力,从会“听”开始: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耳鸣、在交谈中经常会遗漏部分谈话内容或需要别人重述他们所说的话、经常需要调高电视机或收音机的音量等情况,表明可能已经有听力损失问题。

那么,如何学会去“听”,去更好的保护听力呢?首先要提高对噪音风险的认识,噪声的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噪声的强度大小和人们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时间长短。减少暴露于巨大噪音环境的机会,限制从事有噪音活动的时间;去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事和其它嘈杂的场所时,不时离开让听觉器官短暂休息有助于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并且避开巨大声响。在噪音巨大的场所,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如果不可避免接触高强度噪音,鼓励使用个人保护装置(比如隔音耳塞)。同时,对听力保护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正确使用耳机。听耳机时可以调低音量,在听力安全范围内收听。在安静环境下将其音量设置在不超过最大音量 60% 的舒适水平,连续听音乐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即“60-60原则”。从而让耳朵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

最后,关爱自己的听力,时时监测自己的听力水平,可以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平时如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听不清别人讲话(特别是在电话时),或者在餐馆或其它社交场合等嘈杂环境中跟不上别人的谈话,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也许是耳朵在抗议出现听力损失的迹象。如遇到以上情况,请及时关注并寻求听力保健专业人员的帮助。

4. 随时随地来“查听力”

检查听力是早期识别和干预听力损失的重要一步。听力损失自测有助于人们识别危害听力的行为并及早进行调整或医疗干预。那么我们自己如何去“查听力”呢?

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2019年“国际爱耳日” 主题是“查查你的听力”。为此,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推出一款免费应用程序(APP),供人们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自查听力,以便针对听力损失进行早期干预,并唤起人们对听力保护的重视。

这款名为“hearWHO”的应用程序,测试时使用者按提示在移动设备上输入所听到的应用程序播放的一系列数字。这些数字是在不同背景声的环境中录制的,模拟了日常生活中的听力环境。应用程序会对每次测试进行打分,并给出相应建议。测试结果可以保存,以供使用者关注长期的听力变化情况。

所有人都应不时检查自己的听力,特别是那些已经出现某些听力损失症状的人群以及听力损失高风险人群,比如爱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服用某些对听力有损害药物的人以及60岁以上人群。

    下面是WHO推出的这款“查听力”应用程序的链接二维码,现在马上扫描下载,用几分钟的时间,自己为耳朵做个例行检查吧。

今天,你的耳朵还“抗议”吗?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文网站(https://www.who.int/zh)、科普中国网(https://www.kepuchina.cn/)、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等。

(撰写: 刘庆凯)

/



一位百岁老人给时间的抗议书作文~

《乌镇想跳楼》









热,真的好热,在七月里叶子,人都发蔫了,整个

人都由内而外的感觉不好,不想出去,但又在暑假,不出
去心里却又痒的慌,嗯,那好吧!出去玩,作为一名资深
的文艺青年,玩乐的地方也须要雅致!翻动着手中的推荐
单,突然看见一处在向我招手——乌镇!








简介上说

,乌镇历史悠远,文化底韵丰厚,曾作
87
版红楼梦选景地之一„„老长的一段话。












兴冲冲的收拾了行李便去了。在老远便看到乌镇的标
志牌,心里不由勾勒出一个古色古香


,清悠而宁静的小
镇!吵杂的声音把我拉回了现实!望着乱哄哄的停车场,
心里己凉了大半!我冷静自己,去售票员那边检票进去。
一大群人在那边挤。这阵势,吓到了没有见识的宝宝。大
叔大妈们,大婶大娘们一个如狼似虎争先恐后在那推搡。







我站在那儿,也想加入那群挤压行列,于是便加足马
力冲过去,冲进去的一瞬间就后悔了!我整个人在里面被
翻过来转过去,也不知是哪位高人一把我挤了进去,我就
这样被硬挤进了乌镇!然而票却没有检呢!你以为进去了
便没事了?呵,太天真了孩子,刚才只是热身运动,真正
的挑战还在后头。






第一重挑战是高温,天气的炎热。温度本身就很高,

再加上满满的,成群的
37
度恒温系统,这个比蒸桑拿要厉
害,我欲哭无泪。原本清秀平静的水镇,己经变成了“开
水”镇。好热呀!






第二重挑战便是“狮吼功”
。路旁两侧小贩的叫卖声,
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游人的叫喊声。对于“狮吼功”
,我
在《功夫》中看过,在家看妈妈用过。真的不知道会此武
功的人不在少数。旁边那位大娘不知怎的彪了起来,手插
腰对着前面的那个男人吼起来!那大娘浓重的老东北口音
我听不清她吼的什么,但隐约的能听见一句
"
你踩到老娘的
鞋子了!
"
可怜我的耳朵!太可怜了!
(此处宜修改,若改
成吴侬软语,表现力更佳。建议去了解下苏州人是如何说
这句话的。那样,更能体现旅游经济对当地人思想的侵蚀,
更切合材料的含义范围。







可怜并非又我一个,古镇乌镇难道便不可怜了吗?原
先的宁静和谐早己被游客给打破,碎的拼都拼不起来。那
先前用水墨描绘起来的乌镇,
如今却又溅上了西洋的油墨,
变的不伦不类,伤感,真的好感伤!






乌镇好伤心,真的好伤心,她说过她想跳楼了!

人在安静的情况下,为何总能听见“电流声”?今天涨知识了!

课堂上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做笔记了吗?你是怎样认真听讲的
答:课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对不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是上课要认真听的内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当你的问题在脑中形成后,听课时就会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这个地方。预习还要体现在练习上,就是做课后练习题,做题时若是会做了,就说明了自学能力在提高,若不会做,没关系,很...

孩子喜欢听故事,你会每天读给他听吗?
答:你家孩子会不会让你反复讲一个故事呢?你是怎样应对的?欢迎一起交流。 孩子喜欢听故事,多好啊,我当然会每天读给他听! 得知怀孕后,我第一时间下单了一些书,其中就有早教启蒙故事,每天翻翻看看读读,当做胎教的一种。 孩子出生后两三个月开始给他讲绘本,图片为主的那种,除了平装书,还陆续给孩子买了不少洞洞...

妈妈我爱你歌词
答:《妈妈我爱你》歌词如下:小小的纸飞机 飞过青草地 甜甜的微风下 站着我和你 温暖的目光 笑容多甜蜜 摘朵花儿把它送给你 小小的纸飞机 带着梦远行 高高的屋檐下 你等在那里 拥挤的人群 奔跑的四季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妈妈我爱你 歌声送给你 让我拥抱着你 永远不分离 妈妈我爱你 祝福送给你 ...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吗?
答: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永远都没有感同身受,而有的只是冷暖自知,就像一把刀割破了伤口,只有被割的那个人,他才是最清楚这个伤痛的。而那些看到的都只是一个表面而已,永远不会察觉到你内心到底想什么,你的此刻的感受又是什么?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去说三道四,所以对我而言,...

为什么坐长途车坐久了耳朵会感觉听不见呢?你们可以告诉我吗,
答:长途车现在多是封闭式的,车室内会有气压,一旦车速快了或是外面风大,车门缝有进风的缝隙会使车内气压增高,对人的耳朵内的鼓膜造成压迫,所以每次车外风大或速度快时耳朵总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时间长了下车后耳朵需要适应下车后的环境恢复,所以刚下车时耳朵会不适应造成暂时的耳鸣或听不清声音。

如果听一整天有声书,耳朵会出问题吗?
答:当然是有这个可能的,至少会对听力有暂时性影响

《你一定会听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听一听雨点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录下自己或家人、朋友的一首歌或一段话,仔细听一听。你开始微笑,轻轻的笑,大声的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个世界,也跟着你欢笑。

你愿意做我的树洞吗是什么意思?
答:树洞就是一个会安静听对方倾诉的人,每当她找不到人倾诉的时候,就会找你。树洞其实代表着两个人的关系还是挺亲密的,因为真正的树洞是不会把秘密说出去的。如果这个树洞的功能就是一个垃圾桶,你就要仔细的想清楚,能不能够接受她这么多的东西,如果不行,就拒绝,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别人的目光望向你的时候,你会有感觉吗,为什么?
答:会有感觉,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会有第六感的吧,尤其是女生,她们对身边的一些目光都特别的警惕。

...因为只有假的才永远假不了,这句话是对的吗?
答:不对。骗子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他们通过欺骗、伪造信息等手段来骗取他人的利益。假造的事物会被揭穿,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骗子才是真的。相反,真实可靠的东西和人应该受到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