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作者&投稿:左丘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别的,也是相关联的,不可偏废。而写和作,是看和读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是看和读的目的所在,是升华,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是读书过程中必须要统筹的四个方面,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或者说读书没有效果。 因此说,读书是一项综合活动,只读不看,或只看、读,不写作,都是不科学的。 曾国藩强调读书时心急不得,因为积累学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读书有难解者,……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国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书,在读书问题上是有着宗教般情怀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曾国藩的读书观的确值得所有读书人借鉴。 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过读书,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不是宗教情怀,又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那些想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是何等的讽刺啊。 对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是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的。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不会甘落人后;有识则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就不会骄傲自大,就不会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那样没有见识了;有恒就会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见解、胸怀,“恒”就是恒心、决心,这三者在读书时缺一不可。 曾国藩一生尽管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但是在说到读书问题时却非常谦虚。

如何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国藩~

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很多
(1)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别的,也是相关联的,不可偏废。而写和作,是看和读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是看和读的目的所在,是升华,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是读书过程中必须要统筹的四个方面,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或者说读书没有效果。 因此说,读书是一项综合活动,只读不看,或只看、读,不写作,都是不科学的。 曾国藩强调读书时心急不得,因为积累学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读书有难解者,……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国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书,在读书问题上是有着宗教般情怀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曾国藩的读书观的确值得所有读书人借鉴。 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过读书,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不是宗教情怀,又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那些想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是何等的讽刺啊。 对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是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的。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不会甘落人后;有识则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就不会骄傲自大,就不会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那样没有见识了;有恒就会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见解、胸怀,“恒”就是恒心、决心,这三者在读书时缺一不可。 曾国藩一生尽管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但是在说到读书问题时却非常谦虚。

曾国藩如何学习?
答:”曾国藩从读经、读史、读诗三个方面阐明读书要“专”的道理,可以说这是读书的精要所在,值得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学习和运用。看一个人读书,就可以知其为人与做事,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其实也是他为人与做事之道,因为有了“恒、勤、专“这三股精神,曾国藩不仅在学问上不断长进,在仕途上也是步步高升。

【读书笔记】曾国藩“读书四法”之看、读、写、作
答:细思之下,曾公提倡的读,强调”高声朗诵“及”密咏恬吟“,是调动了眼、口、耳、心诸多器官的共同运作,如此,读书是一次身心的全方位投入,其收获倍增自是毋庸置疑。曾公亦有文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此“五到”主要指日常公务行事;此后鲁迅先生亦将“五到”沿...

曾国藩读书的三个诀窍是?
答:曾国藩读书三要诀是专字诀、恒字诀、耐字诀。三要诀详细介绍:1、专字诀 曾国藩认为,钻研学问没有固定之法,但一定要专。他认同好朋友吴子序的话:用功好比挖井,与其多挖而不出水,不如守住一口井,力求挖出水来。为此他告诫弟弟们:若志在经典,只须专攻一种经典;志在科举文体,须专看一家文稿...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答:曾国藩不仅要求弟弟和儿子读书要有恒,自己更是做到了读书有恒。从曾国藩当年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他每天坚持读《二十三史》十页,练字数百个,记日记、“茶余偶谈”各一则,每月作诗文数首,无一日间断。即使到了晚年,身体多病亦日日坚持读《通鉴》。要知道当年他可是已经身居高位,实在是难得。相...

“知入”与“知出”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答:读书要细嚼慢咽,要体会其中的意思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浅谈曾国藩读书方法之速读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

清代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诗句
答:1.曾国藩读书有三要古诗意思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

曾国藩家训名言读书
答: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

《曾国藩人生修炼日课》读书感悟
答:3.早起很重要: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聪明人大多因为傲气而导致失败;而庸人(普通人)大多数是因为懒惰导致失败。要治这个“非傲即惰”,就必须从修身之道入手,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4.精读: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每日以十页为率;第一:学习的最大捷径是读经典;因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书摘抄
答:>> 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 他只是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智慧愈苦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跋 成圣又如何 >> 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看来,“罪感”和忏悔意识并不一定需要上帝的指引...

《曾国藩家书》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答:《曾国藩家书》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1 曾国藩有一晚在家读书,恰好来了一个小偷蹲守在窗外,准备等他睡觉后入室行窃,不料曾国藩一篇文章读了许多遍仍然不能背下来,小偷实在等不及,在外面大声说:这么笨还读书干什么?我都背下来了!然后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去年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从第三者的角度认识曾国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