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留学外国的人是( ) 谁是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

作者&投稿:宇文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容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85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他以推动出国留学为志业。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一向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可是谁又能想到,第一个走上留学之路的学生,是因为家贫而不得已去上“洋学堂”的呢?谁又能想到,“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并没有接受派人留学的建议,倒是抱残守缺的满清政府在不停地派遣留学生?历史就是这样奇妙。留学生们没有挽救清朝政府,但却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添上了精彩的内容。

  穷学生去美国 容闳微积分总不及格

  中国近代留学的第一人是容闳。1847年1月4日,个头不高的广东小伙容闳带了不多的行李,在广州黄埔港上船去美国。4月12日容闳到达纽约。这一年,他19岁。

  容闳没有上过中国人办的学堂。家里穷,上有哥姐下有弟弟,全家六张嘴,全靠父亲下田劳动来供养。他读不起正牌的学校,只能设法读有钱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洋学堂,也就是教会学校。容闳进的是澳门马礼逊学堂。

  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学堂,学生的家境都比较贫困,学校也免费。容闳是马礼逊学堂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一些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1846年,布朗告诉中国学生,自己因为健康的原因决定回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另外两个学生也站了起来,他们一个叫黄胜,一个叫黄宽,和容闳一起去美国。

  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侍奉寡母。两年后,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听从教会的安排,转赴英国,考入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容闳没有和黄宽一起去英国,而是选择了耶鲁大学。香港传教士当时只提供两年的费用。有教会愿意出钱,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进了耶鲁大学。

  刚入校的时候,他每天都刻苦用功,学习没上去,身体反而非常瘦弱。二年级,他功课依然不好,微积分从来不及格,差点留级。三年级,容闳的成绩才终于上去。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在校谋求职业,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4年学业。1854年,容闳学成归国。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选择和完成学业的留学生,是第一个自费留学生、第一个通过勤工俭学完成留学学业的人。 

  游说太平天国只得到一个爵位

  容闳回国后没有当医生,也没有做传教士或专门的学者,他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开始四处奔走。

  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在南京,容闳见到了当时主持大政的洪仁?。容闳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太平天国没有体会容闳的苦心,不过很尊重他,送给他一个刻有他的名字和“义”字的长方形木印——他被封了个四品爵位。

  挫折并没有动摇容闳实现留学教育计划的决心。他想到了经商,做起了茶叶生意。他觉得有了钱才可以实现教育计划。巧的是容闳到美国留学的时候,乘的也是一条装运茶叶的船。

  采购员提留学议案 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

  1863年,容闳突然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召见。曾国藩想办工厂,办工厂就得有机器,机器又只能从外国买回来。容闳以前在上海结交的几个人都在曾国藩手下任职,他们推荐容闳来当采购员。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江南制造局——中国最早的工厂。

  1867年,容闳陪同曾国藩视察江南制造局,他建议在局中附设兵工学校,培养制造人才。曾国藩同意了,这是近代中国培育科学技术人才最早的学校。

  1868年,容闳又向刚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计划,力言此举日后当收大效。丁日昌当即决定让容闳写成详细说帖,他代为上呈权位仅次于恭亲王奕忻的军机大臣文祥,请其代奏。说帖上去了,但恰逢文祥父亲去世,文祥离职回家守丧,说帖也就不了了之。但容闳每次因公谒见丁日昌时都提此事,并恳请转呈曾国藩。

  1870年,丁日昌赴天津协助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同行的容闳又催促丁日昌向曾国藩重提留学计划。

  条陈写了四个问题,包括:建议改变大米北运的运输方式;建议政府开采矿产;提醒政府注意洋教,别让洋教徒干涉地方行政。建议派留学生只是其中一条。这一条放在中间。但这条写得最出色。条陈建议选派120名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先派30名出去,如成绩优良,即可引以为例,按期选派。学生出洋应有中国教员随同,以便学生不致荒废本国文字,并另派监督两名以资照料。留学经费和出洋局的办公费用可出自上海道库。

  曾国藩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会奏获得旨准。一年之后,容闳“伟大教育计划”终得实现,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中国留学教育的大门开启后,又出现了庚款留学和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这个问题我看都很难回答,太早了

有史料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是谁?~

在中国历来 真正以留学的名义出国的是容闳 下面是他的资料
2004年8月3日,美国耶鲁大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发布会,纪念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自该校毕业150周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出席了发布会。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回国以后,容闳前后组织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在这些留美幼童中,涌现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等历史名人。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
在发布会上说,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闳的肖像进入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名人堂。我记得2003年耶鲁大学校长访华期间,我曾见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鲁毕业了许多的优秀学生,诞生了5位总统,包括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事实上,容闳是中国真正融入西方现代文明,并以不带偏见的眼光观察那个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纪念他的创举,却似乎忘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寂寞与悲凉。容闳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历程中尝尽坎坷,而被他送出国外留学的幼童,绝大多数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就因为大清帝国顽固派对现代文明的无知与抵制,而提前被强令回国。这一段历史,也许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岁的容闳怀着报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国。面对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

  当时清政府在惨遭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割地赔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严重打击,正面临覆灭的危险。当时,容闳这位只有美国学位,而无清廷功名的留学生报国无门、只能望国兴叹!

  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趋于稳定。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打击之后,开始注意启用一些开明之士,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此时,受过多年美国教育、怀有教育报国思想的容闳,努力通过各种关系说服朝廷派遣留学生。

  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浦安臣条约》。其中有“中国入美国的大小官学,可享受最惠国人民待遇“的条款。这种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为容闳向美派遣留学生计划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1870年,天津发生了焚烧法国教堂并杀害领事的“天津教案”。容闳经人推荐被任命为经办此案的李鸿章、曾国藩的翻译,这终于使得他有机会向曾、李二人提出选派幼童留学的大胆计划。
谢谢!

  容闳是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人.
  容闳,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2年。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与他的贡献:
  容闳一生至少办成了两件事:在中国建成了第一座完善的机器厂—江南制造局;在中国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出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年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办“洋务”的两桩大事业。
  容闳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大学毕业生。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55年归国。
  1860年他至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会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新军、办军校、改学制等七项“新政”建议,但未被采纳。
  1863年他入曾国藩幕,被派往美国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
  容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样出洋留学,获得先进的西方教育,从而以西学改造中学,使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可以说,正是在容闳远赴重洋的留学期间,他初步酝酿了致力于西学东渐教育、以期振兴中国的计划。
  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建议,被采纳。1872—1875年容闳初任留美学生监督,支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事宜。这一计划是容闳一生的心愿,但是这一计划最后还是付诸东流,让容闳心痛不已!在留美幼童计划取消后,容闳一直都关注中国形势,先后都为中国政府提出不少建议,但是都一一不被采纳,这使容闳心灰意冷。在他人生的最后因为他参加了革命派的事业,被清政府通缉,他迫于无奈逃于香港与美国,最终壮志未酬地悄悄走完一生。在他人生的尽头,躺在病榻上的容闳还密切关注故国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还在信中表示愿为“助纂民国宪法”而“竭力”。

  在19世纪中国兴起的三次学习西方的浪潮中,容闳一直是倡导者、推动者、实施者,甚或领导者,满腔热情地从事“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光明磊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