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和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请回答 1.写出春秋时 _年,_把都城迁到_,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作者&投稿:隗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BC770-BC476。(BC453或BC403。453是三家分晋这一年,403年是周王室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这一年,也是资治通鉴的起始年。)

特点: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百家争鸣。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2、春秋五霸这个见仁见智。教材一般采纳史记的说法,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我最喜欢的是晋厉公,晋厉公危局即位,力挽狂澜,他接到的是景公给他留下的烂摊子,于外在邲之战被楚国打败,作为老霸主的晋国,面对楚庄王的强烈挑衅,赵盾也就是给予对方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晋国也因此丢掉了全国霸主地位,只能北霸。在内受制于卿大夫专权,公室权力日益下降,犹见赵氏几被灭门,景公是不动声色,还是不敢动声色?厉公即位后,推行在内发展经济,重视农业,在外实行由弱到强,依次剃掉对手的方针。厉公先是拆穿了秦人和狄人的阴谋,率领八国军队攻打秦国,周天子亦派公卿助战,秦国被打残,马上跪下喊干爹。这个时候,晋厉公又显示了他高明的地方,马上派人和秦国绝交,互不来往。这有两个好处。一、晋国不再和秦国发生关系,以后秦国要挑衅,晋国出兵就名正言顺。去问问秦国的二哥齐国,后来首都临淄都被晋国围攻了,差点亡国。二、晋国是中原头号强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畜牧业、陶瓷冶金等多方面都是领先的,晋厉公绝秦以封锁和秦国的贸易,是乃穷秦也。秦国被打的很重,一时无法反击。而在11年前,晋国统帅郤克已经在鞍之战中大破齐国,险些生擒齐顷公,齐国也一时无法对晋国发起进攻。晋国完全可以放开包袱和楚国再争高下。
晋楚争霸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就是争取到郑国。晋文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都在做这个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也是乐此不疲。BC575,以争夺郑国为导火索的鄢陵之战开打,晋国名臣名将名君全部云集,再现城濮之战时候的盛世。楚国军容稍逊,以子反子重为主。晋厉公一开始就拒绝了士燮软着陆的主张,而以栾书为统帅,打一场大战。另外,晋厉公还非常重视从楚国过来的大臣苗贲皇的建议,厉公和他亲登高台,以观楚军阵势。皇建议,楚强者,唯中军,就是王军,左右一破,我们就能赢。厉公又下令填平井灶,不断改变上中下三军的布阵,一个晚上就杀败楚军,楚国令尹子反畏罪自杀。
鄢陵之战是春秋三大战役之一,这次不仅晋国胜利,复霸天下,而且还加强了君权。这之后,名臣士燮就感到要大难临头,随时都可能被杀。到晋厉公杀掉权倾一时的“三郤”的时候,他的个人成就达到顶点。晋厉公有他自身的缺点,比如有钱就是任性,他这个人严厉又柔情,果断又踌躇。“三郤”被杀之后,就连栾书都战战兢兢,这是离晋国国君完全收回君权最近的时候,但是厉公又可怜栾书了,放了他一马,这就酿成大祸了。晋厉公虽然谥号“厉”,但是他的文治武功,个人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他在位虽然只有七年,但是打击了晋国的卿族,发展了国力,打败了楚国,为晋悼公时期的全盛奠定了一个很扎实的基础。《国语》说厉公:“功烈多,服者众。乃是实至,洵无虚饰。”著名学者全祖望编订的《鲒崎亭集外编》,里面列出了春秋五霸,晋国独占四个席位,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和晋悼公。如此看来,晋厉公入围,挤掉齐桓公是不可能了,挤掉自己的爸则是可以的。
我不太清楚司马迁把宋襄公选入的理由是什么,选秦穆公,除了秦穆公很有本事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了。秦穆公后期有一个对手叫晋襄公,襄公时期,晋国如此鼎盛,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都把秦国打败了,在汦水之战又打败了楚国,霸业那么稳,为什么输家还当了霸主,赢家还落选了呢?这就是政治。

教材上的五霸,我比较喜欢楚庄王。庄王这个人心软,他是一个好人。本来想和夏姬谈恋爱的,这不,老连和老巫这么一争,就让给臣子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很难的人,年纪轻轻即位,刚即位,就遇到斗克的叛乱,自己还被绑架。内乱结束了,庸族人又发动大规模的外乱。庸人刚平定,鬬越椒又叛乱了。我觉得他很不容易,楚国增添的一砖一瓦,一针一线,都是庄王自己打拼出来的,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说齐桓公任人唯贤,那楚庄王就是既任人唯贤又亲力亲为。他在位时期是楚国一次大发展时期,任用孙叔敖治国,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工程,对于中国江南的开发是有大贡献的。

西周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什么阶段~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其子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制度开始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公元前770 周平王 洛邑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迁往东都洛邑,史称什么?
答: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68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于是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周平王东迁邑的介绍和分析 周平王元年(770年),因幽王宠信...

迁都洛邑给周天子带来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答:郑姓在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1位,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取得了周平王的信任,随后郑武公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

周平王东迁洛邑,真的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吗?
答:选择迁都。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周平王迁都的原因,自然灾害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周平王所在的都城镐京因为自然灾害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老百姓都散开逃命去了,镐京已经失去了当时的繁华。起义军也以攻破镐京为目标,所以周平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以洛邑为都城的周朝就是历史上的东周。

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周王室的后续发展如何?
答: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

周平王究竟为什么要迁都洛邑?
答:话说回来,因为周幽王被杀,也印证了之前那个褒姒的传言,所以周王室陷入一片混乱,军心一乱,内部就彻底乱了,更不要提抵御西戎的进攻。所以,周平王选择东迁到远离西戎的洛邑。而且它还有地理优势,位于黄河南岸,处于相对适中,山南水北为阴,水南山北为阳。且位置非常集中,如果攻打起来就容易一些。虽...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长?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原因是什么?
答: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原因是什么?西周末期,皇室内部关系紧张。公元前781年,宣太子幽王继位。幽王十分临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捉弄诸侯而博其一笑,各诸侯十分不满。为取悦褒姒,幽王不顾王室的抵制,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为何周王室便萎靡不振了?
答: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后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1年,发生犬戎攻周之战,周朝天子周幽王被杀死在了骊山脚下,周平王继位,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将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历史上将周平王东迁后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的洛邑是今天的哪里
答: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洛邑为都,是为成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就着手在国家的中央建立新都,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周成王继位。接着,周公奉旨东征平叛,营建都城成周城。西周时期王城(洛邑)为周朝的宗庙宫殿区,成周城为殷遗民聚居区。东周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至周敬...

我国历史上的两次都城迁移
答:周平王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为何周王室便开始一蹶不振
答:周朝虽然存在了约790年,但自从东周以后,周王室便开始一蹶不振,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掌控权。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最后被犬戎攻杀。鲁国、许国等诸侯国决定拥立姬宜臼继位,也就是周平王。周平王担心犬戎的攻势,便决定东迁洛邑,结果迁都后周王室的话语权是一天不如一天,对各国的威慑力每况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