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及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试述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作者&投稿:妫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教学目的 :了解共同犯罪形式 .掌握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以及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分类和各种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教学重点:1.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2.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共刑事责任

  教学难点:共同故意的内涵

  教学时间: 3学时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一、概念: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实施的人数而言,有单人实施的,也有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称之为共犯,后者对社会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为此,各国刑法大多在刑法总则中设共同犯的规定来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我国刑法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成立要件

  (一)二人以上:

  两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有两种情况不构成共犯:

  1、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和一个无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

  2、有责任能力的人教唆和帮助无责任能力的人,实施危害行为,也包括单位与单位,自然人与单位的共犯。

  (二)共同行为:

  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1、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

  (1)围绕一个目的展开犯罪行动,指同一的特定犯罪。

  (2)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为,都不是犯罪行为的不构成,一个是犯罪 ,一个是不犯罪行为也不构成。

  2、各行为人的行为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先了解国外刑法理论按分工将共同犯罪分为:正犯,实施实行行为;共犯,实施的非实行行为,包括:组织行为(组织、领导、策划、指挥)、教唆行为(唆使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帮助行为(提供工具、排除、障碍)。

  (1)共同实行行为之间的联系。

  (2)非实行行为与实行行为的联系, 因非实行行为本身并不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只有与实行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表明共同犯罪性,成为共同犯罪行为。

  具体说:一是组织行为与实行行为之间具有制约的关系:组织犯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实行犯罪,但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是在其组织、策划.指挥下实施的,实行犯罪的方法.工具和侵害对象都受组织犯的制约。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二是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之间具有诱发关系。诱发即产生被产生的关系。教唆行为是唆使他人实行犯罪的行为,没有教唆犯的唆使,被教唆犯就不会产生犯意而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被教唆的人的实行行为是教唆行为的结果,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之间具有起始作用。

  三是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之间是有协同关系。帮助行为是对实行犯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使实行行为易以完成,对其犯罪起着协助作用。

  3、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共同犯罪是结果犯并发生危害结果时,每一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其特殊性在于:共同犯罪行为是围绕一个犯罪目的,互相配合,互为条件的犯罪活动整体,正是这个行为整体导到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说,这个行为整体是危害结果发生的统一原因,即每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孤立对其行为考察,来认定是其行为是否导到危害结果的发生。

  (1)共同实行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共同指向同一犯罪事实,共同作用于同一危害对象,是实行行为统一整体,即使共同犯罪人中只有一人的实行行为引起危害结果,其它行为也存在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2)对非实行犯,正如前所述,因非实行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密切关连性,他们所实施的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原因力,但通过实行行为为介质,对正常的社会关系施加影响,作为共同犯罪行为的有机整体,从而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共同犯罪故意(P180)

  1、共同故意的认识因素:认识到自己在与他人相互共同配合实行犯罪,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共同实施犯罪危害性的认识。

  2、共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对自己与他人共同实施的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状态。

  注意一点: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存在意思联络,或称意思勾通,即双方犯意上相互沟通。沟通的方式,即可以是言传,也可以是意会。

  三、不以共犯论处的几种情况

  (1)共同过失,不构成共犯,缺乏共同故意,不可能形成共同犯罪行为的有机整体性,只根据各人的过失犯罪情况、分别负刑事责任。

  (2)同时犯,不构成共犯,在共同一场所,实施同一性质的犯罪,即缺乏主观意思联络,又缺乏客观上的协作行为。

  (3)二人以上实施危害行为,罪过形式不同,不构成共犯。行为上有联系,但主观上一是故意,一是过失,如过失引起他人犯意犯罪,或过失地帮助了他人实施故意犯罪,上述行为在国外刑法理论界存有争议,但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因缺乏主观共同故意而不认定为共犯,应根据各人的罪过,分别处理。

  (4)实施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犯。二人同时侵害同一被害人,但故意内容不同,一为伤害,一为杀人,分别定罪。

  (5)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的犯罪,不是共犯,即共同犯罪人超出共同犯罪的故意,又犯其他罪的;对其他罪只能由实行该种犯罪行为的人负责,对其余的人不以共犯论处。

  (6)事后通谋的窝藏行为,如包庇行为(销脏、转移脏物),不构成共犯,这些行为与危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违反先因后果的规律,如果事先通谋,起到一个支持和鼓励实行犯的作用,其行为可看成是犯罪行为后续行为,而与结果存在联系。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概念

  即指共同犯罪的存在方式、结构状态或者共同犯罪之间的结合形态。意义:充分认识不同形式共同犯罪特点及社会危害性,以便正确运用法律,惩罚各种共同犯罪。

  二、分类

  1、以能否任意形成为标准进行划分

  任意共同犯罪:不以多数人实施为必要构成条件,一个人可以实施,二人以上可以实施(任意共犯),刑法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这种,对这种共犯应根据总则共犯条款和分则规定具体犯罪的条款定罪量刑。

  必要共同犯罪:刑法分则规定犯罪构成以二人以上的行为为条件。一人无法构成犯罪,包括:对行性共犯、聚合性共犯、集团性共犯、这种共犯可直接依据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2、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进行划分

  事先通谋的共犯: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前形成共同犯罪故意

  事中通谋的共犯:在着手实行犯罪之际或过程中形成的共犯,前者的危害性大于后者,在实践中也较多。

  3、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分工为标准而分:

  简单共犯:(共同正犯、共同实行犯)即在共同故意实行某一具体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共同实行行为:有实行同样的行为,实行不同的行为和对不同对象分别实行犯罪。对简单共犯的刑事责任,依据是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社会危害程度,分别按主、从论处。

  复杂共犯:在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一定分工的共同犯罪,如.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有的实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实行行为),有的则实施非构成要件的行为,我国刑法没规定复杂共犯,只能依据其作用和危害大小按主、从犯论处。

  4、以共同犯罪人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

  一般共犯:共同犯罪人之间不存在组织形式,只是为了实施某一具体犯罪而临时结合在一起。

  特殊共犯:有组织的共同犯罪(犯罪集团见P186)

  特征:(1)成员多数(三人以上)实践中,多达十几人、上百人。

  (2)共同实施犯罪的目的性,以实施某一或某几种犯罪为目的而组成,如抢劫、盗窃、走私、贩毒。

  (3)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犯罪成员之间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首要分子、骨干分子和一般成员,有的甚至有“铁的纪律”和帮规来维系约束集团成员。

  (4)具有相当的固定性,以多次、长期实施犯罪为目的而组织起来,基本成员是固定的。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从各国立法例来看:主要有两种:(1)以分工为标准:分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2)以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分主犯、从犯、胁从犯(我国独创),第一种分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便于对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定罪,但却没揭示其在犯罪活动中起了什么作用,不利于确定其刑事责任。第二种分类比较客观地反应了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反应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危害程度,便于对他们量刑,但没反映各共同犯罪活动中的分工,对其定罪不好解决。我国刑法历来重视以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分类,同时也考虑到教唆犯不在作用分类之中,又将其加入。可见,我国刑法是以作用为主兼顾分工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分为:主犯、从犯、协从犯、教唆犯。

  二、各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刑事责任

  (一)主犯

  1、种类及特征

  (1)首要分子:一类是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组织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另一类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即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领导、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如集众劫狱罪、集众扰乱交通秩序的首要分子。

  (2)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主要的实行犯)

  一种是犯罪的积极参与者,出谋划策者;

  一种是犯罪的主要实施者(直接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如犯罪集团的骨干分子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

  2、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的归责原则:部分行为、整体责任。

  (1)首要分子,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其他成员超出集团预谋的除外)。

  (2)其他主犯,应按照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

  (二)从犯 P190

  1、种类:(1)起次要的作用的从犯(次要实行犯)

  (2)起辅助作用的从犯(帮助犯)既为实行犯犯罪制造方便条件,而不直接参加实行犯罪的行为。

  注意:主犯、从犯的认定时一般有主有从,特殊情节可能都是主犯,但不能都是从犯.

  2、刑事责任:有同等处罚说、必减说、得减说(观点见P180)

  我国刑法采用必减说: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所参与的犯罪,不能比照主犯,主犯若有从重、从轻情节呢?

  (三)胁从犯

  被胁迫参加犯罪活动,既受到暴力威胁或精神威胁,而不情愿的参与犯罪(不得不参与,为避免遭受现实的危害或不利)但这时被胁迫者还是有自由意志的,他参加犯罪仍然是他自行选择的结果,所以他对参加的犯罪活动应负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因胁从犯主观上不愿意参加犯罪活动,客观上在共同犯罪中往往所起的作用较小,所以,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四)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

  1、教唆犯的性质,是理论上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1)从属性说(客观说),即从属于实行犯。教唆犯是通过被教唆的人的犯罪行为而达到其危害社会的目的。就教唆犯与被教唆人关系而言,教唆犯处于从属地位,实行犯构成犯罪,教唆犯亦构成犯罪,实行犯不构成犯罪,教唆犯即不能成立。

  (2)独立性说(主观说,强调人身危险性),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行为的本身就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无论被教唆的人是否实施了被教唆的罪,教唆行为都构成犯罪。所在教唆犯在共犯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

  (3)二重性说,在我国是通说。尽管有学者提出质疑,但该说符合我国刑法对教唆犯的规定。刑法29条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体现的是从属性。2款: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体现的是独立性。

  2、教唆犯的构成要件

  (1)客观上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即唆使具有责任能力而没有犯罪意图的人产生犯罪意图。

  A.犯罪对象是有责任能力的人,否则是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犯罪的间接正犯。如果误认为有责任能力而教唆之,仍构成教唆犯,因这种错误对教唆故意不发生影响。犯罪对象还必须是无犯罪意图的人,如果有犯罪意图则构成教唆未遂。

  B.教唆的手段、方式多样,口头、书面;眼色、手势;威逼、利诱、劝说、请求、激将等。

  (2)主观上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A.认识因素,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促使他人实施某种具体的犯罪。

  B.意志因素,是希望他人实施犯罪(直接故意),有人主张也当指间接故意。如主观上无故意,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引起他人犯意的则不构成。

  3、特征

  (1)犯意的制造者:犯意产生多是量的积累导致质变的过程,教唆就成为一个人反社会意识迅速膨胀的催化剂,起到激发不法潜意识的作用,以对他人灌输犯罪意图,制造犯意为己任。

  (2)是通过他人实现其犯罪意图,本人并不实施,是幕后的策划者。如果教唆之后,还与他人共同实现犯罪行为,就是实行犯,也就不需要通过被教唆者的行为来定罪了,可考虑其情节,是否定主犯。

  4、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教唆犯在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支配下,实施了教唆行为,即已构成犯罪,不以被教唆的人实施所教唆的罪为构成要件,但可将其作为既遂和未遂的标准。

  (1)既遂,应当按照他在其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通常为主犯,特殊情况下也可按从犯(教唆帮助犯)。

  (2)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具有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从重处罚。

  (3)教唆未遂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具体是指:A.被教唆人拒绝

  B.当时接受事后又打消念头

  C.被教唆者没有犯教唆罪(教去杀人,没敢仅盗窃)

  D.被教唆者已有实施该罪故意

  这些情况,或者没有引起被教唆者的犯意,或者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或者实行犯罪了但与教唆行为无因果关系。

  三、共同犯罪认定的疑难问题

  (一)片面共犯问题

  片面共犯是指行为人单方面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故意,并与之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但他人并不知情的情况。如暗中提供犯罪工具,设置障碍防止被害人逃跑等。

  1、否定说:西原春夫:“因为作为共犯成立要件的意思疏通必须是相互的”。何秉松指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承认他是共犯,因为,他的故意和行为都是单方的,而不是行为人相互之间的共同故意和相互利用对方的行为,与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的概念不符合。片面共犯这概念自身在逻辑上就是矛盾的。”

  2、肯定说:牧野英一说:“共同加功的意思属于犯罪人心理的事项,其相互交换或者共犯者的双方有此交换,不过是外界的事项。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共犯的主观要件的这种意思,即使在片面的场合也可以成立。在该场合,对于有这种意思的一方,产生共犯的效果”。陈兴良持此观点,认为片面共犯的帮助行为与被帮助者的实行行为是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原因,但帮助者的行为并不是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行为,如果不将帮助犯定为共犯,就找不到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而无法定罪。

  持肯定观点的学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但没有解决片面共犯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规定的矛盾。持否定说的人,却无法否认片面帮助他人犯罪的情况存在(因不与实行犯相联系则无法定罪)。

  国外刑法对帮助犯这种共同犯罪人的界定与我国不同,如《德国刑法典》规定:“对他人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故意予以帮助的,是帮助犯。”日本刑法规定:“帮助正犯的是从犯”并没有要求必须是正犯知道他人帮助。

  我国刑法对帮助犯也应采用德、日等国刑法所做的规定,承认片面帮助犯,也就不会发生概念本身存在逻辑矛盾的问题了。当然,最终还是应当通过修改刑法的方式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是承认片面共犯的,这实际是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的。

  (二)共同犯罪的未遂与中止问题

  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也存在未遂和中止的问题。由于共同犯罪是一种比单独犯罪更复杂的犯罪形态,所以,其未遂和中止在认定和处理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1、共同犯罪的未遂

  实行犯未遂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认定。在共同实行犯中,只要有一人着手实行了犯罪,就视为全体共同犯罪人着手实行了犯罪,整个犯罪进入着手状态。如果此时由于意志外的原因停下来,不能说已着手实施的犯罪分子未遂,未着手实施的是犯罪预备。因为共同实行犯的行为是一个整体,每个犯罪人的行为不在仅代表自己,而是与其他共同犯罪人形成了连带关系,影响着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进程。

  (2)犯罪未得逞(未完成)。这个问题较为复杂,应分不同情况:

  A、结果犯,这些犯罪以发生一定的犯罪结果为其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即以结果发生与否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在共同实行犯中全部共犯的行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结果只有一个。所以,共同实行犯中只要有一个人的行为造成了犯罪结果,就应该认定为全体共同实行行为的既遂(具有可替代性)。如认定未得逞,必须是整体犯罪结果未出现。

  B、行为犯,这类犯罪以实行一定犯罪行为为其犯罪的构成要件,为此,犯罪行为是否完成,便成为认定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准。在这类犯罪中,每个人的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不可代替性,某一共犯人犯罪既遂的效力不能及于其他共犯人,因此,各共犯的未遂或既遂是各自独立的。

  非实行犯的未遂

  组织犯、帮助犯自己不参与实行行为,其犯罪意图是通过实行犯的实行行为实现的,因而组织犯、帮助犯都是以实行犯的未遂为未遂的标志。

  2、共同犯罪的中止

  (1)时空性.实行犯,事先有通谋的共同实行犯中,犯罪中止的时空范围从各行为人共谋开始,至犯罪既遂止;事先无通谋的共同实行犯中,犯罪中止的时空范围从共同着手开始至犯罪既遂止。

  帮助犯的时空范围应从实施帮助行为开始,至实行犯完成犯罪止。

  (2)有效性

  第一,实行犯中止,应区别对待:

  结果犯中止,某一个实行犯的中止成立,以阻止其他实行犯继续实施犯罪,或有效防止危害结果发生为必要要件,而仅仅停止本人的犯罪行为是不够的。如果只是本人消极的放弃犯罪行为,而放任其他实行犯继续将犯罪实行完毕(或阻止了.没成功),以致造成危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因其先前行为已对整个共同犯罪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加工作用,即使其他共犯将其实施完毕,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在这个结果中也包含了他先前行为的原因力的作用。

  行为犯中止,行为犯的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具有不可代替性,只要中止犯自动放弃自己的犯罪行为,即可成立犯罪中止,而不要求其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

  第二,组织犯的中止,永远表现为积极有效的阻止整个共同犯罪行为向完成形态继续发展。

  第三,帮助犯中止也要区分不同情况:

  实行犯实行犯罪以前,帮助犯只要及时有效的撤消帮助,阻止实行犯利用自己所创造的条件去实施犯罪的情况下,即成立中止(切断自己的行为与结果的联系)。

  实行犯已着手实行犯罪时,帮助犯只有在及时制止实行犯的犯罪行为,并且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犯罪中止。

  注意: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可以是所有犯罪人的未遂和中止,也可依各犯罪人各自的主观意志的不同而定未遂和中止。

  学习重点: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刑事责任;了解共同犯罪的种类.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相对于单个人犯罪或单独犯罪而言的。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特征)

  (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特征):二人以上

  共同犯罪主体在人数上必须是二个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单位,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都具备刑法上的犯罪主体条件。

  (二)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特征):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行为人通过意思的传递、反馈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并且明知共同的犯罪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各犯罪人共同的认识要素和共同的意志要素。

  (三)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特征):共同的犯罪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在客观上必须是共同犯罪主体共同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每个行为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四)共同犯罪的客体要件(特征):同一犯罪客体

  所谓同一犯罪客体,是指各共同犯罪人行为所侵害的必须是同一个犯罪客体。如果各行为人行为所侵害的是各不相同的犯罪客体,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三、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作了如下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主犯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集团犯罪中首要分子的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第二十七条

  从犯的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八条

  胁从犯的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

  教唆犯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类:

  1、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的分类,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

  2、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的分类分为主犯、从犯

  3、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和作用为混合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的分类,如我国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类。

人大版刑法学135----141页 王作富主编

北大版刑法学185----191页 高铭暄主编

试述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要件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二、几个特殊的问题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一、主犯

二、从犯

三、胁从犯

四、教唆犯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

a.主犯 ①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即起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②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③在犯罪集团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①对前述第1种人,按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
②对前述第2、3种人,应当按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b.从犯 ①实行符合犯罪构成的但属次要作用的行为的犯罪分子;
②在共同犯罪中实施辅助行为的犯罪分子。 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胁从犯 只有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人一种。 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c.教唆犯 ①独立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行为未能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与决心,或虽引起被教唆人的犯罪决意,但未实施任何行为或被教唆者实行的不是被教唆的犯罪的情况下的教唆者。教唆者与被教唆者之间不成立共同犯罪关系,教唆者独立对自己教唆行为负责。
②共犯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行为不仅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决意,而且已导致被教唆者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或者着手实施犯罪情况下的教唆者,教唆者与被教唆者之间成立共同犯罪关系。 ①被教唆的人实施了教唆的行为,则教唆人按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处罚。
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从重处罚。
③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教唆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1.如何理解和运用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共同犯罪的法定概念科学地概括了各种共同犯罪现象,它表明共同犯罪首先是一种故意犯罪,因而必须具备故意犯罪成立的一般条件,即必须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其次,它是一种特殊的故意犯罪,因而又有其自身特有的成立条件。根据刑法的上述规定,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人共同实施犯罪活动,如果其中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另一个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刑法典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严重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因此,若其与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这些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只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在客观方面,共同犯罪的成立以二个以上的人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为要件。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即共同犯罪人的所实施的犯罪在构成要件上是相同的,如行为人或者共同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可能在一个共同犯罪中,某一行为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另一行为人则构成故意杀人罪,这是共同犯罪行为的应有之意。其次,是指行为人之间的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这些行为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行为只有放在整个犯罪活动中考察才能体现出其真正性质和作用,而不能孤立地考察某一个行为人的行为。有人认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犯者的行为必须都是犯罪行为”。这种说法有欠严谨,因为各共犯者的行为放在整个共同犯罪活动中考察当然都是犯罪行为,但如果单独分析每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如共同盗窃犯罪中的望风行为,如果仅就这一个行为而言,并不能说这是一个犯罪行为,只有将该行为放在整个共同盗窃犯罪
中考察,才能说是一个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既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作为,如共同以暴力方法抢劫他人财物;也可以表现为有的作为有的不作为,如甲是铁路扳道工,乙是普通公民,二人合谋破坏列车,乙将道扳错,甲明知实施了该行为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致使一辆列车倾覆,则甲乙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共同犯罪,其中甲为不作为犯罪,乙为作为犯罪;还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不作为,如张某、李某均为锅炉工,在一起值班时合谋以爆炸锅炉的方式破坏工厂,于是都不给锅炉加水,致使锅炉因无水空烧而爆炸,给工厂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张、李便属于均为不作为的共同犯罪。
(3)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在主观上,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两人以上具有共同犯罪故意。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构成共同犯罪故意,共同犯罪人在认识因素上要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在意志因素上对本人以及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其中各共同犯罪人既可以都表现为希望心态,也可以表现为有的希望有的放任心态,还可以表现为均为放任心态(关于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将在后面专章探讨)。
根据共同犯罪的概念,以下几种常见的二人以上犯罪不属于共同犯罪:
第一,二人以上共同过失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不属于共同犯罪。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这是对共同犯罪的补充规定,也是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的必然要求。理由是,既然刑法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当然就被排除在共同犯罪之外,而且,作为共同犯罪,各犯罪人之间理应存在犯意之联络,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根本不存在犯意,更无从谈起存在犯意之联络了。
第二,二人以上出于不同罪过形式而共同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如故意教唆他人实施过失犯罪,或者过失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这也是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的必然要求。
第三,“同时犯”不属于共同犯罪。所谓同时犯指二人以上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实施性质相同的故意犯罪但并无犯意联系的情形。这种情形由于行为人缺乏犯意联络而不具备共同犯罪的必要条件。
第四,同时针对同一对象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乙同时侵害丙,甲意在杀死丙,乙则只想打伤丙,结果丙被打身亡。这种情况下只能对甲、乙分别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单独定罪量刑,不能因为甲和乙之间存在共同侵害丙的行为,便认定二人构成共同犯罪。理由是,这种情况下,甲和乙之间不存在共同犯罪故意。
第五,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乙合谋偷走丙家进口大彩电,在作案时甲悄悄偷走一条价值5千元的金项链,乙并不知晓,则乙不对盗窃金项链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关于这一问题将在共同犯罪主观方面一章中详细探讨)。

共同犯罪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区别于单独犯罪,也区别于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犯罪。�
各种不同的共同犯罪人,旨在准确辨别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地位、作用 、人身危险性以及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以便于对共同犯罪人进行正确的定罪量刑。我国刑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兼顾共同犯罪人的分工为标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1�主犯的概念。刑法第26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2�主犯的种类。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首要分子;在犯罪集团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
3�主犯的刑事责任。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要注意任何共同犯罪都必定有主犯的存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主 犯既可以是实行犯,也可以是教唆犯;主犯与首要分子的相互关系。�
(二)从犯�
1�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2�从犯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 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3�从犯的刑事责任。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胁从犯�
1�胁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8条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完全受强制或欺骗的, 不能认定为胁从犯。�
2�胁从犯的刑事责任。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四)教唆犯�
1�教唆犯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9条的规定,教唆犯是故意引起他人实施犯罪意图的犯罪分 子。�
2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对教唆犯的处罚,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论处;被教唆者实施被教唆之罪的,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 应当从重处罚。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应是:犯罪主体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客观要件是指两人以上具有共同犯罪行为;主观要件是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共同犯罪行为侵犯了某一种为法律所保护的法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

共同犯罪如何认定,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简称共犯,是相对于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言的,共同犯罪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比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复杂:首先,共同犯罪比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其次,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每个共同社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依照罪责刑相...

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种类?
答: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可分为共同犯罪和从犯,在共同犯罪中又包括共同故意犯罪和共同过失犯罪。我国刑法规定了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种类。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而从犯则是指在主犯的犯罪行为中参与的人员。共同犯罪和从犯构成了我国刑法中的重要犯罪形态。在共同犯罪中,又可以...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三)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其特征是:1.共同的认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认识到不是...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什么
答: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我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什么 1、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答:所谓共同犯罪,就是二人以上基于共同故意而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这一定义包含了成立共同犯罪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1)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2)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是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有哪些1、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有:(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3)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什么是共同犯罪
答:[11]也有学者认为:片面共同犯罪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应该属于共同犯罪,而且片面的共犯范围非常广,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实行犯都可以在实行犯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实行犯的故意犯罪行为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12] 对于片面共同犯罪存在的法律形式,应按照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在...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第三,共同犯罪必须要有共同行为,可以是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以及帮助行为。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指共同犯罪这一特殊的犯罪形式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揭示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的区别。至于共同犯罪构成什么罪,则取决于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行为符合何种具体的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

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有哪些
答: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