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从大到小具体有哪些官位?如题 谢谢了

作者&投稿:彩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水校尉: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中领军: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郎将: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麻烦采纳,谢谢!

东汉从大到小具体有哪些官位?~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水校尉: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中领军: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郎将: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

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

太师:殷商时已有,东汉不置。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

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石”。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灾,则免除太尉。安帝时,因天灾,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发生天灾则三公全免,自此而始。

丞相以及宰相机构:古官名,秦、西汉时皆置,与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东汉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总理事务。到了东汉中后期,事归台阁,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建安十三年,献帝撤销三公,复西汉旧制,以曹操为丞相。

东汉丞相官署:
左、右长史:各一人。
徵事:东汉末年,曹操初置徵事二人。
东、西曹掾:本各一人,及曹操大军还邺,省西曹,仅保留东曹。
其他属员:诸曹掾属三十人,御属一人。

武卫将军:曹操为丞相时,立武卫营,设武卫将军统领。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时设置,与护军一同管理禁兵。
护军:

御史大夫:西汉时,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东汉时裁撤。建安十三年,复置御史大夫。
长史:建安年间,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仅置长史一人。

太尉府:
太尉公:简称“太尉”,一人,三公之一,主天。秦官,汉初承袭。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至建武二十七年,改回“太尉”。每帝新即位,太尉多于太傅共录尚书事。因大司马王莽曾篡夺皇位,故太尉府无阙。

职权:
1, 执掌全国军事及考核官员政绩,岁末奏报加以赏罚。
2, 国家每有郊祭大典时,负责主持“亚献”礼。
3, 国家有大丧,则负责到南郊向上天祭告死者的谥号。
4, 国家将有重大的举措和疑难时,与司空、司徒共同商议对策。
5, 皇帝有过失时,则要与司空、司马共同劝谏。

长史:一人,千石,负责管理诸曹事物。

掾史属员二十四名,东、西曹掾,比四百石;其他各曹掾比三百石。曹掾属官,比二百石。
西曹掾:比四百石,地位略高于东曹。掌管公府令史的任用。
东曹掾:比四百石,掌管二千石长吏的升迁任命以及军吏。
户曹掾:比三百石,掌管百姓户籍、寺庙祭祀以及农耕事物
奏曹掾:掌管上书陈奏。
辞曹掾:掌管诉讼
法曹掾:掌管邮递传送、驿站以及测定里程
尉曹掾:主管士卒刑徒的转运
贼曹掾:掌管捕捉盗贼
决曹掾:主管刑罚审判
兵曹掾:主管军事
金曹掾:主管铸造钱币、盐铁官营
仓曹掾:主管粮食仓储的事物。
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审查诸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名:
御属:负责太尉的车驾。
阁下令史:掌管府内礼仪事物。
记室令史:掌管各种文书以及陈奏的表章。
门令史:掌管府门。
其他各令史分别掌管诸曹文书。

司徒府
司徒公:简称“司徒”,一人,三公之一,主“人”。光武帝即位时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建安末,改司徒为“相国”。

职权:
1, 执掌百姓事物,凡有关百姓孝悌、恭顺、生老病死的事情,皆要商议并建立制度。
2, 负责督导百姓致力与本业,岁末上奏优劣并加以赏罚。
3, 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监察祭祀用的牺牲和清洗祭器。
4, 国家大丧时,负责安葬相关的事物。
5, 国家有大事时,司空、太尉共同商议对策。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名,令史、御属三十六名。

辞曹:掌天下狱讼。


司空府
司空公:简称“司空”,一人,三公之一,主“地”。古官名,秦不置,设御史大夫,汉承秦制。至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罢司空,改回“御史大夫”。后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御史大夫从此不设。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名,令史、御属四十二名。

军师祭酒:建安三年,曹操在许县设置,后避司马师讳,称“司空军祭酒”。选通晓法律者担任,负责典察军中刑狱。后,废司空,改属丞相府,称“丞相军祭酒”。

大司马:古官名,汉武帝元狩四年,罢太尉,置“大司马”,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安帝地节三年,设置大司马,不用做加官,无印绶,也无官署。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又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仍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东汉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复置“太尉”。
“大司马”本不与“太尉”并置,至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太尉不变,自此,太尉与大司马同时设置。

仪同三司:又为“仪比三司”。后汉章帝建初三年,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

九卿分属三公管辖:其中,太尉负责太常、卫尉、光禄勋。

太常寺:
太常: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助祭时戴平冕七旒。以忠敬孝慎者居之。献帝建安年间,改为“奉常”。

职权:
1, 主管礼仪、祭祀。祭祀之前负责上奏祭祀的礼仪章程。
2, 举行大典时,引导皇帝行礼。
3, 考选博士时,上奏其才能高下。
4, 每月月终,巡视各处陵墓宗庙。

太常寺丞:一人,比千石。多用议郎、博士担任。负责掌管小规模的典礼与祭祀;领导各曹事务,并负责检举庙中非法之事。戴两梁进贤冠,铜印墨绶。

太常主簿: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管天文历法。年终时,上奏新年的年历;国家举行各种祭祀大典时,负责上奏吉日以及时节禁忌之类的事情;当国家有吉祥的征兆、自然灾害或异常的征兆时,负责记录。
配铜印墨绶,戴进贤一梁冠,身着绛色朝服。
太史丞:一人。
明堂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明堂”。
灵台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灵台”;并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协律都尉:

国子监: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原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执掌教育博士弟子,国家有疑难时,负责答疑解惑。
易博士:四名,负责教授“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种《易经》。
尚书博士:三名,负责教授“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三种《尚书》。
诗博士:三名,负责教授“鲁”、“齐”、“韩氏”三种《诗经》。
礼博士:二名,负责教授“大戴氏”、“小戴氏”两种《礼经》。
春秋博士:二名,负责教授“严氏”、“颜氏”两种《公羊春秋》。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宣读祝文,并负责迎神送神。
太祝丞:一人,负责小规模祭祀时的祝神。

太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名“太乐令”,东汉永平三年改“太予乐令”。掌管乐伎、乐器。国家举行大典时,负责与奏乐的相关事宜。
汉太乐律:身份卑微的人,不得给宗庙祭祀时的伴舞。舞者要选取官秩二千石到六百石间,以及爵位是关内侯到五大夫的后代,取身高五尺以上,年龄十二到三十,外表和顺,身体循理者。

大予乐丞:一人。

高庙令:一人,六百石。负责守护汉高祖庙的巡逻清扫。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负责守护汉世祖(刘秀)庙的巡逻清扫。

先帝陵园令:每个陵园设一名,六百石。负责守护陵园,巡逻清扫。
长陵令:二千石,因为是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故增其秩。
陵园丞:一人。
陵园校长:一人。掌管守护陵园的兵卒,负责捕捉盗贼之类的事物。
食官令:每个陵园设一名,六百石。掌管每月十五、月终以及各时节的祭祀。

秘书监
秘书令:桓帝延熙二年,设置秘书令一人,负责管理图书、校对内容。后省。
秘书郎:负责掌管校对图书。
秘书校书郎:兰台、东观为东汉藏书、著书之所,文学之士,在其中校对图书,故名“校书郎”。
校书郎中:以郎中的身份任“校书郎”的,称“校书郎中”。
著作东观:此非官职,东汉以名儒学者入值东观,撰述国史,称为“著作东观”。
光禄寺:
光禄勋: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本为郎中令,东汉时改为光禄勋。建安年间,又改为郎中令。
职权:
1, 值宿禁中,负责掌管宫殿门户内的警卫。
2, 安排郎官轮班守卫,考察其道德品行并加以升降。
3, 郊祭时,负责主持“三献”礼。

光禄寺丞:一人,比千石。多以议郎、博士担任,铜印黄绶。
光禄主簿:

诸郎官:除“议郎”外,所有的郎官都要参与“守卫宫门”、“皇帝外出时的随行护驾”的任务。

南、北庭主事,三署主事:负责在郎官中察举茂才高第者。


五官郎署:郎官中,年龄在五十以上者,属五官署。
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负责管理“五官郎”。
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无定员。
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无定员。
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无定员。

左、右郎署:
左中郎将:比二千石。负责管理“左署郎”。部署与“五官郎”同。
右中郎将:比二千石。负责管理“右署郎”。部署与“五官郎”同。

虎贲左、右署:
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负责管理“虎贲郎”。
仆射:左、右各一名,六百石。负责管理虎贲郎的射击训练。
陛长:左、右各一名,六百石。负责虎贲郎的轮值宿卫;朝会大典时要守卫殿中。
虎贲中郎:比六百石,无定员。
虎贲侍郎:比四百石,无定员。
虎贲郎中:比三百石,无定员。
节从虎贲:比二百石,无定员。

羽林左、右署:本为汉武帝设立的“建章营骑”,后更名为“羽林骑”。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负责管理“羽林郎”。
骑都尉:比二千石,无定员。与驸马、奉车,并称“三都尉”,监护羽林骑。

羽林郎:又称“岩郎”,比三百石,无定员(百人左右)。负责宿卫侍从。照惯例挑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擅长弓马的良家子弟补任。
羽林监:左、右监各一人,比六百石。负责分别管理“羽林左、右骑”。
羽林丞:左、右丞各一人。

汉阳牧师苑令:管理设在汉阳郡马苑,由羽林郎监管。

式道:一人,不常设,以郎官兼任。皇帝出行时,负责清扫道路。返回时,负责持旌旗回到宫门。

四中郎将:东、南、西、北四中郎将,后汉时设置。
司金中郎将:建安年间设置。
武卫中郎将:建安年间设置,由许褚担任,掌武卫营,后改为武卫将军。


二都尉: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无定员。负责管理皇帝乘坐的车驾。
驸马都尉:比二千石,无定员。负责管理副车之马。

奉朝请:既“获准参加朝会”,非官职,无定员。以外戚、皇室、诸侯担任。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无定员。属国嗣君有丧礼时,光禄大夫主持吊唁。凡是大夫、议郎都没有日常职务,随时准备受皇帝的垂询顾问、派遣。
太中大夫:千石,无定员。
中散大夫:六百石,无定员。
谏议大夫:六百石,无定员。
议郎:六百石,无定员。

谒者台:也称“外台”。与御史“宪台”,尚书“中台”,并称“三台”。
谒者仆射:一名,比千石。统领谒者台,管理谒者;皇帝出行时,负责引导车驾。
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持宫殿中各时节的礼仪。
谒者:三十人或三十五人。
灌谒者郎中:三十人,比三百石。负责接待宾客、主持典礼,以及通报奏章。将、大夫身份以下的人有丧礼时,负责遣使吊唁。
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任职满一年,转为“给事谒者”。
灌谒者:见习谒者。

黎阳谒者:后汉光武帝以幽、燕骑兵平定天下,故在黎阳立营,由黎阳谒者负责监管。营内有骑兵千人,权责甚重,谒者位轻,故从顺帝开始,改用府掾中有清名威重者担任。

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并称三将,东汉时裁撤。
卫尉寺:
卫尉:一名,九卿之一,中二千石。负责宫门、宫中的巡查守卫。
卫尉寺丞:比千石。

公车司马署
公车司马令:或称“公车令”,六百石。负责管理南阙门,接待官吏百姓的上书、四方贡品以及被征召至公车府者。
公车司马丞:一人(《通典》说二人),选择通晓各种禁忌的人担任,负责处理不法之事。
公车司马尉:一人,主管阙门守军禁令,防备突然事变。

南、北宫卫士令:南、北宫各一人,六百石,负责分别掌管南、北宫卫士。
南、北宫卫士丞:南、北卫士令下各一人。

左、右都侯:各一人,六百石。主管剑戟士,负责巡查宫廷以及皇帝要求拒捕拷问的人。
左、右都侯丞:左右都侯下各一人。

宫门司马:宫中所有旁门,每门设司马一人,共七人,比千石。
南宫
南屯司马:主管平城门。
苍龙司马:主管东门。
玄武司马:主管玄武门。
北屯司马:主管北门。
北宫
朱爵司马:主管南掖门。
东明司马:主管东门。
朔平司马:主管北门。
司徒负责太仆、廷尉、鸿胪。

太仆寺:
太仆: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掌管车马。皇帝出行,奏请车驾扈从仪仗;皇帝乘大驾则亲自驾车。
太仆属员:
太仆寺丞:一人,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管刀剑、弓弩等兵器的制造,成品由执金吾存入武库。并管理织造绶带的工匠。
考工左、右丞:各一人。

车府令:一人,六百石。主管皇帝的各种车辆。
车府丞:一人。

未央厩令:一人,六百石。主管车驾和宫中马匹。
长乐厩丞:一人。

汉代官制由大到小都是什么?(简洁回答的)
答: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

汉代官职介绍
答: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

汉朝的官职有哪些?
答:汉朝的主要官职: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九卿:太常,光禄勋,大鸿胪,宗正,卫尉,太仆,廷尉,大司农,少府。二品 三辅: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品 中大夫令,中书令,大尚书,尚书郎,大长秋,侍郎,执金吾,将作大匠,郡守,国相,光禄大夫,大理少卿,都...

请问各位有谁知道汉朝文官官职的所有名称?
答: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 韩信、窦婴、卫青、霍光、王凤先后担任此职。2)骠骑将军:武帝元狩二年置,与大将军同列大司马。 霍去病曾任此职。3)车骑将军:汉高帝时就有,掌宫卫禁军。 靳歙、卫青、张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职, 4)卫将军:汉高帝时就有,掌南北军。 王恬启、宋昌、张...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答:(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地方官职编辑综述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求古代官职有哪些
答: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

中国古代的官名是如何排列的?
答: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具体如下: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中国古代朝廷官员按官职来排等级从最大到最小的官一次是?带上官员名...
答: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分别排列是怎样的?
答: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具体如下: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历史官位
答: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