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的学科介绍 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作者&投稿:晁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地质构造指的是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很早受到人们的注意。在19世纪80年代,戴维斯指出:构造是地貌发育的三大因素之一。1923年彭克在《地貌分析》一书中指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要从动态构造的变化中去研究,使构造地貌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此,地貌学从研究静态构造地貌扩展到研究动态构造地貌。20世纪50年代中期,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以及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性地貌的研究,使构造地貌学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构造地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发展。 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首先,构造地貌学研究明显反映静态构造的地貌,即静态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其原始构造形态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在地形上。因为后来的构造运动会使地形发生变化,以至倒转;外力的侵蚀作用使原始构造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由古老构造形成的背斜山、向斜盆地、断层陡崖等原始静态构造地貌上会出现一些次生构造地貌。如背斜山顶部最易受侵蚀破坏,一旦顶部的刚硬岩层被蚀穿,裸露的下伏软弱岩层更容易被蚀低,于是在背斜山轴部形成一个顺背斜走向发育的谷地,称为背斜谷。背斜谷两侧即形成单面山。相反,顶面由硬岩组成的向斜在外力侵蚀中可能反而残留为高地,构成所谓倒转的向斜高地,称为向斜山等等。 其次,构造地貌学还要研究明显反映动态构造的地貌,即动态构造地貌。现代构造地貌研究已不限于单纯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和静态构造的关系,而是着重探讨不同地区和全球性新构造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方向运动使地形产生高低变化,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高原或台地,下降的平原或盆地。也反映在水系的排列形式上,如地面大面积倾斜上升形成平行状水系,局部的隆起和凹陷依次形成放射状水系和向心状水系,沿穹状隆起的边缘形成环状水系。间歇性上升运动可能形成阶梯状的地貌,如山麓阶梯、河流阶地等。



构造地貌的地貌分类~

地貌类型: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的简称

首先祝您新年快乐。
以下给您简单介绍地貌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 请在百度文库 豆丁网等综合类资源网站详细查询。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发展简史



桂林阳朔喀斯特峰林地貌 地貌学在中国萌芽很早。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已区分出平原、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在丘陵中又按地势高低等条件,细分为14种类型。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江等的河岸地形。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明代徐霞客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与成因,都有精辟的论述。



在欧美等国家,地貌学最初从属于地质学。英国赫顿在18世纪80年代发表的《地球的学说》一书中,论述了海底沉积岩上升形成山地,然后又被流水侵蚀变为低地的过程。英国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说明了岩石在地表崩解,产生的岩屑被流水冲刷搬运、堆积在低地的过程。法国苏雷尔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河流纵剖面,于1841年指出河流不论大小,其纵剖面都趋向均衡剖面,剖面坡度自上游向下游变缓。同时,美国吉尔伯特在《邦纳维尔湖》论文中也提出了地貌发育中的平衡概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期。这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戴维斯和德国彭克,他们对地貌长时间的演变作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



戴维斯有一句名言,即“地貌是构造、过程与阶段的函数”,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地貌现状如何,取决于那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包括岩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岩层的产状与结构)、那个地区所遭受的地貌塑造作用(如流水、冰川、波浪等)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和地貌发育所达到的阶段。他提出侵蚀轮回学说,认为由地球内力引起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高地,在外力的侵蚀、剥蚀作用下终将被夷平而成为准平原;构造运动是痉挛式的(即一次突发,继以长期稳定),上升的山地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要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发育阶段。



彭克是与戴维斯同时代的地貌学奠基者,著有《地貌分析》等。他认为干旱区的坡地受剥蚀而平行后退,不是戴维斯说的自上而下的剥蚀削低,在山麓出现愈益扩大的剥蚀平原。他称这种过程为山麓夷平过程,形成的夷平地形为山麓夷平面以代替准平原。山西柳林黄土梁



这个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德国李希霍芬于19世纪末在中国作了大量野外考察,提出了黄土风成说,法国马尔热里和诺埃分析了岩层产状和造成这些不同产状的构造应力对地貌演变的影响,开创了构造地貌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中叶以来,地貌学广泛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着重于地貌现代过程的观测与分析,形成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以及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荒漠地貌等研究领域。



地貌学的基本内容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地球表面形态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分布,以及组成堆积地貌的沉积物研究等。主要的分支学科有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





构造地貌学是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的学科。丹霞地貌(中国广东)



狭义构造地貌是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单斜),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地质构造地貌;广义构造地貌还包括新构造运动所直接造成的、未受外力侵蚀作用显著改造的地貌,如新近隆升的山地和高原、新近沉降的平原和盆地、新拱曲的背斜和拗陷的向斜等,又称活动构造地貌。对地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在外力作用下,各种地质构造总体地貌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岩石组成的各种地层在地貌上的具体表现。对活动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地球内力引起的地貌变形,并借助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变形的力源。



气候地貌学主要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规律。



不同气候带有不同的主导外动力,以及外动力强度和组合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地貌类型。如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的分布界限是受气候条件控制的,然而同在冰川或冻、融交替作用区还会因降水、气温条件的差异塑造出各不相同的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风和流水的地貌作用在陆地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气候区所塑造的地貌有很大差异;同为石灰岩受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在各个气候区不同的水、热条件下就会有不同表现。气候地貌学不只注重研究侵蚀地貌形态,同时注意研究与侵蚀相关的沉积,在相关沉积中保留了许多气候条件的信息。



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外动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风、溶解、热力冻融等作用。它运用物理学(主要是力学)和化学的方法研究地貌过程,以揭示地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并进而建立它的物理或数学模型。动力地貌学已成为现代地貌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动力地貌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动力作用均衡的思想。各种外营力与地表之间,在经过长期相互作用之后,可以调整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时能量消耗、物质分配处于最合理的状态,即达到最大的“熵”值,地貌形态就相对稳定。山地斜坡均衡剖面、河流均衡剖面、海岸均衡剖面和冰雪积累与消融平衡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自然界存在趋于均衡的倾向,也可以达到短暂的均衡状态。然而,早期的地貌学过于强凋了均衡的作用,把地貌发生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现代动力地貌学改变了这一观点,认为地貌过程是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皆可自由出入于系统,均衡状态可以在某一时段或某一空间先行达到,并非一定要全系统的均衡。按照这种思想来研究地貌的发生和发展,使地貌学研究更加接近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应用地貌学是研究如何应用地貌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的学科。



如研究地貌形态与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地貌区划、农业区划;应用沉积相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石油、地下水和一些砂矿的富集和贮存规律;根据地貌的变形揭示新构造运动,找出地震危险区,作地震长期预报,衡量大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研究某些灾变性地貌过程,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进行预测,提出防护措施;研究河流和波浪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对水土保持、航道整治、海港选址、护岸护坡等工程建设提出依据;研究风沙运动规律,采取防风固沙措施,保护农田、草场和道路;许多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点、区的选择和建设,也需要地貌学知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沙漠的沙丘地貌



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较多的是用于地貌形态要素的量计,如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地形高度与坡度等,利用这些参数,以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河流地貌特征、坡地特征的研究等。目前,由于许多地貌过程非常缓慢,一些突发的因素又难以监测,加上影响的因素过于复杂,难以定量地一一表达,因此计量方法在地貌学研究中的运用还很不够。



现代地貌学已经对某些外力地貌过程,如河床演变、风沙运动、河口变迁开始用水槽、风洞等作模拟实验,运用应用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控制论、流体力学等数学、物理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对某些地貌过程采用遥测遥感技术,包括地面定位遥测,运用航空、卫星遥感影像等对地貌过程的动态监测。对许多地貌事件的形成时代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热释光、古地磁等方法测定,可以从时间上、影响因素上更准确地重构地貌的发展历史,并进而预测其宏观的发展趋势。地貌制图技术有很大进展,地貌图向定量化、规范化和图例标准化方向发展。

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答:构造地貌学是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的学科。丹霞地貌(中国广东)狭义构造地貌是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单斜),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地质构造地貌;广义构造地貌还包括新构造运动所直接造成的、未受外力侵蚀作用显著改造的地貌,如新近隆升的山地和高原、新近沉降的平原和盆...

构造地貌学的分支学科
答: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

地貌学属于什么学科,请简要阐述?
答:地貌学也叫地形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整个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地表起伏形态特征、成因、发育规律、分布和改造利用的科学。其可以分为普通地貌学、部门地貌学、应用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等。对于矿产普查与勘探、兴修道路、水工建筑、水土保持、地下水开发 利用、土壤改良、区域规划和国防建设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答:主要的分支学科有构造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 研究如何应用地貌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的学科。如研究地貌形态与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地貌区划、农业区划;应用沉积相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石油、地下水和一些砂矿的富集和贮存规律;根据地貌的变形揭示新构造运动,找出地震危险区,...

地貌学的简介
答: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自19世纪晚期以来,已提出了很多地形分类系统。一些分类系统对地形特征进行描述与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成与改变这些地形特征的作用...

动力地貌学的简介
答:常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该学科起源于1880年代,早期主要研究河流冲积、侵蚀等作用,1950年代以后获得较广泛的发展。动力地貌学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是将水力学知识用于河床发育过程的研究。随后,运用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因素研究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演变。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较快,戴莱克于1957年对...

你知道哪些与地质学有关的学科?
答:与地质学关联的学科其实很多,在这里着重介绍三个与地质学有关的学科。一、地形学 地形学这门科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一门介于地质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地形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地形学早已在矿产和地下水资源普查、...

地貌学的原理
答:对于国内外地貌学的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加以介绍。本书文理通顺、图文并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出一些有关地貌学发展的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主要为大学地学及有关专业地貌学课程教学用书,亦可作为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地貌学的分类
答:气候地貌学主要包括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风沙地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并有伴随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垂直地带性。构造地貌学包括静态构造地貌和活动构造地貌两大类,其中静态构造地貌包括褶曲构造地貌、断裂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等,活动构造地貌包括...

气候地貌学的介绍
答:气候地貌学是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地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早为人们所注意。但直到20世纪初,随着冰川地貌、荒漠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部门地貌的发展,学者们才注重研究一些特殊的气候地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