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灵的相关影视评论

作者&投稿:陶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风雨影路十载 灿烂艺术一生
——记著名影视演员吴永灵
吴永灵出生于吉林省的一个教师家庭,祖籍山东。她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做事认真、踏实、敬业,讲诚信;为人随和,楚楚动人。饮誉影坛。
小时侯的她爱幻想,也爱做梦,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时她有很多的梦想——作家梦、教师梦、白衣天使梦、演员梦……长大后,这些梦想都逐一实现,虽有的梦并非是在工作岗位上实现的。也许只因某个情结,她便去专门研究某件事情,结果却出乎意料地成功了!
她常说:“人活着,不论做什么,只要你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尽管去做,不要怕别人说什么。成功就是你的最好例证。”
吴永灵曾历任教师、编辑、记者等职。  创作出版的诗文集《心愿》,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并展出,并因此她被评为北京幽州艺术院艺术院士。她现为职业演员,是世界文艺促进联合会理事、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一级文学艺术委员,荣获中国文化杰出名人称号等,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播种善因的欢乐使者。她的世纪传略被编入《中国文艺家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优秀专家学者大辞典》《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等中。  吴永灵在演艺界打拼了很多年。回首往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她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来,真的很不容易!她永不言弃,始终在努力。从影多年来,吴永灵主演和出演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角色,如警察、教师、医生、职业白领和母亲等等。因主演母亲角色而被称为“妈妈专业户”,有“中国妈妈”之美誉!  在电影《郎朗的歌——献给2008》中她饰演郎朗的妈妈,这部影片荣获华表奖!她饰演的郎妈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女强人,是性急、直爽、骄傲自豪的城市母亲形象。她说:“导演付勇,他人很好,也很有趣!在拍摄现场,郎妈喊小郎朗‘儿子’,导演也喊‘儿子’,在叫郎妈来时,他倒简单,直接喊:‘妈来!’弄得我哭笑不得!”  她很热爱生活,每到一个剧组,她首先都要抽空儿到住地周边,采摘漂亮的树枝、芦苇叶或野花、山果子等来装饰房间,让宾馆房间有家的感觉。  赶上没有她的戏时,她还会爬山赏景,游览一下寺院或做一些她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剧组的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当然,在这么多年的拍摄合作中,也发生了一些令她难忘的事,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都有。偏偏她这个人天生就是个乐天派,积极乐观是她的本性。所以,你看到的她总是乐呵呵的,似乎从来都没有烦恼,很平静。她把不愉快的经历看作只是演艺路上一段段很不协调的小插曲,很快就能梳理情绪、调整心态,准备迎接下一部戏的拍摄。  在拍戏过程中,令她感动和难忘的事很多。她在自己主演的一部数字电影《黄花塘》中饰演黄大嫂。在黄花塘,黄大嫂是个原型人物。黄大嫂这个人勤劳、朴实、善良、刚强、无私——大爱!她的命很苦,她是日本鬼子践踏中国、使中国老百姓遭受迫害、苦大仇深的典型代表人物。黄大嫂曾经有个女儿,名叫花儿,在还不到一岁的时侯就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挑起来杀害了,儿子铁石刚出生,丈夫又被日本鬼子抓去做劳工,活活累死了。她痛恨日本鬼子,她支持、拥护新四军打日本鬼子,甘心情愿担负起照顾革命遗孤、革命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有学让革命后代上,有好吃的让革命后代吃,片中儿子黄铁石抓回来一只野兔,本来想:“这下可以美美地吃一顿了!”可是兔肉却让妈妈给上学的洪淮波、周延泽、周婉云几个革命后代送去了。黄大嫂对自己的儿子铁石说:“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是打日本鬼子的,他们将来长大了也要打日本鬼子,打鬼子的人才有好东西吃!”当时那个年月,能有一口吃的就不错了,哪敢想有好吃的?鸡蛋在那时都珍贵得很。片中黄大嫂借了几个鸡蛋,煮好后准备给需要营养的伤员送去。几个孩子一看不是给他们煮的,很馋!黄大嫂的儿子铁石就想办法把鸡蛋换成了石头。黄大嫂到卫生院掀开篮子一看,顿时尴尬,猜到一定是儿子干的好事。于是,黄大嫂气冲冲地回到了家,在院外就看到几个孩子在推来让去地吃鸡蛋呢,他将儿子一通暴打。吴永灵说:“当时几个小演员都被吓哭了!饰演周延泽的小演员在歇场时凑到我的身边问:‘黄大娘,你后不后悔?’我问:‘后悔什么呀?’他说:‘后悔打铁石哥呀!’我笑着说:‘不后悔呀!那是在演戏!’小演员说:‘我后悔了!’我问:‘你后悔什么呀?’小演员说:‘后悔不该偷吃鸡蛋,害得铁石哥挨打!’我摸摸小演员的头,笑着说——‘呵呵,小家伙当真了!’当饰演黄大嫂儿子的小演员在被脱掉裤子打屁股时,他竟害羞得哭了。正好接情绪拍挨打后大哭的戏……  后来,儿子铁石牺牲了,他说:‘妈妈,我也打鬼子了,我以后也可以吃好东西了!’黄大嫂听了儿子的话,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她悲痛欲绝!啊——的一声撕心裂肺般的哭喊,承载了多少仇恨!多少委屈!多少无奈!女儿、丈夫、儿子的先后离去,是谁造成的?谁制造了这样的悲剧?……每次想到这个剧情或是看到这张抱着死去的儿子的剧照,我的鼻子都酸酸的,心很痛,眼泪总是要涌出来!”  当我问吴永灵拍戏苦不苦、累不累时,她说:“ 在拍铁石离家出走后又回来,在桥上母子重逢那场戏时,一开始黄大嫂与一新四军女战士在河边洗衣服,听到铁石喊妈妈时,才跑向铁石。为了配年轻演员,我得一遍又一遍地从河边往桥上跑,顶着烈日拍摄,我晕了三次,好在平时我的身体素质还不错。女战士平时没洗过衣服,拍洗衣服戏时她怎么也过不了,这可害惨了我,我一遍又一遍的总算教会了她洗衣服,戏算是过了……”话匣子一打开,吴永灵又不禁想起拍摄电视剧《旗袍》时的情景,她在剧中饰演赵太太(赵世杰的妈妈)。  她说:“当天到剧组时都半夜十二点多了,试装、定妆,一点多才到住房。洗完澡洗衣服,大致看了一眼剧本,没看完,时间不早了,定好闹钟赶紧睡了,此时已经是黎明三点了!早上五点起床,化妆、吃早餐,接着到拍摄现场。一天下来排了十场戏,每场戏都要哭,哭还不算,还得上吊……”吴永灵接着说:“在拍上吊那场戏时,本来安排了组里武术队的老师做替身的,但导演李舒从二楼跑下来看了看我,手一指说:‘吊威亚!’结果,我被捆捆绑绑的,腰里吊上了一根绳子。我觉得这是一种尝试,而且很刺激!这是我第一次拍上吊的戏,也是第一次吊威亚!”剧中特工总部的林大江因抓不到赵世杰,便要把他的父亲赵安家带走,赵太太不让带人走,质问林队长:“你们凭什么抓人?”林大江举起枪边说“就凭这个!”边冲着吊灯开了一枪,吴永灵说:“那枪里的子弹是真的,震得我耳朵都嗡嗡响……第二天还是五点起床、化妆、吃早餐、到拍摄现场,拍完后直接返回北京拍另外一部电影,晚上睡觉时竟然说梦话了——哭、上吊、真子弹、吊威亚……身体是真真的超负荷作业了!”  她说:“令人难忘的是拍电影《山鼓声声》时的情景。  虽然已经过去那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还是令人难忘的!那是2010年12月25日下午,大约五六点钟,一辆金黄色的大巴车载着剧组三十人缓缓地向江西行驶。途经河北、天津、河南、武汉,最后到达江西。在江西杨州大桥的桥头,导演武圣基开着车蜿蜒而崎岖地将大家引到了一个叫做‘神雾山’的山脚下。此时,天已黑了,根本看不到周边的景色,又恰好刚刚下过一场雪,大巴车爬不上去了。全车人都下来商量怎么上山,在山门前,不知谁冒出了一句:‘这儿好像鬼门关!’叫人哭笑不得。最后决定大家徒步而行上山,因为洗漱用品都在箱子里,只好把箱子也带上。大家哼啊唉哟的,终于爬上了山顶的‘神雾山宾馆’。到了房间,真是感觉奇冷无比,因为房间里没有空调,好在我带了电热毯和热宝,睡觉前把围巾围得只露出鼻子和嘴喘气。夜里听到哗啦啦声,搞不清这是从哪里传来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大家被叫起来吃早饭,来到外面一看,呀!好景致!房前屋后都被山包围着,虽然山上有一层白雪覆盖着,但却掩饰不住苍翠的景色映入眼帘。循声而上,发现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形成了瀑布,那夜半听见的哗啦声便是这水声了。”  吴永灵说,她们熬了两天,终于等到可以下山的消息了,“也不知这些小男人们是怎么把原本调转不了头的大巴调转过头来的。接下来听到的口令便是:‘起床吃早餐,带上行李!’”她接着说,每到一个住的地方她都祈祷房间里有空调。下山开机拍的就是剧中她家的戏,她是主演女二号孟秋云,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当地孟姓歌王的女儿。连拍了两天两夜内景后,隔了几天的外景就转到了孟姓老人的家里拍摄。全组人到他家的时候,老人带领家人还放鞭炮来欢迎大家,做了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他们。“拍夜戏时很冷,老人不断地加炭给大家取暖,把家里存储的花生、红薯都拿出来给大家烧着吃。望着那红彤彤的炭火就好像看到了山里人那红彤彤的心一样。杀青这天,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特地请主创人员吃了饭,很热情!经过半个多月的日夜奋战,2011年1月12日凌晨四点钟,终于回到了北京的家。”吴永灵喘了口气说:“想家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强烈!这次拍摄经历真是难忘——虽苦犹乐啊!”  28集电视剧《特战风云》中吴永灵饰演周菊香周姐,有将近一百场戏,她说这个戏拍得很舒服,到剧组的前几天就做案头工作——看剧本、分析人物性格、写人物小传等,做了充分的准备。拍摄时剧组车把演员接送到拍摄现场,拍完又及时送回宾馆休息。  巧得很,她清楚的记得,她是5月12号那天进的组,剧组在山西平遥拍摄。也就是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日子!当时她不敢看电视新闻,怕影响拍摄情绪,后来实在抑制不住,看了,她还哭了个稀里哗啦!在剧组的倡导下,《特战风云》全体演职人员举行了默哀仪式,还纷纷向灾区捐了款!  在不断拍戏、不断进步中,演员的思想境界也会随之升华。吴永灵说;“就拿去年在横店拍《旗袍》来说吧,我在拍摄期间从北京到横店要往返四次。车票很不好买,这一路上来来回回的欠下了一火车皮的人情!乘务员、车长都麻烦到了,说明事由,在他们的帮助下都能买到卧铺票,每次都能得到他们的照顾!或是帮忙提行李或是帮忙买饭。有一次,一个乘务员认出了我,问:‘您是演员吧?您在《锣鼓巷》里演过!’我笑笑说:‘啊,是!谢谢!’乘务员很激动地帮我换新被子,又帮着盖被子。每一次的尊重,每一次的肯定,对我乃至每一个演员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那时我就觉得演戏不是给自己演,也不是给某个人演,而是给更多更多的人演!突然,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了!我觉得没有理由不好好拍戏,没有理由不认真地去塑造每一个角色!因此,我经常不断地学习、充电,看书、看光盘——音乐、舞蹈、影视剧、文学朗诵等等,只要有时间,我就不放过学习的机会!学什么都不白学,学什么都能用得上,只要你肯学。”那个乘务员提到的《锣鼓巷》是一部36集的电视剧。  吴永灵在里边饰演胡氏,是程大羽(张耀扬饰演)的媳妇,程鸷(刘威饰演)的儿媳妇。是日本侵略中国时致使中国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苦大仇深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从第23集出场(1937年“泸沟桥事变”)一直到最后的36集的戏份。剧中的胡氏性格泼辣、粗犷、勤俭、善良,她在剧中每一次出现基本都扎着围裙,非常能干,且任劳任怨。1937年“泸沟桥事变”,一家六口人被日本鬼子扔来的一颗炮弹炸死,只剩下她一人逃难来到北平,后来被程大羽、程鸷一家收留,成为程家的儿媳妇。  在每一次拍戏的间歇,吴永灵从来都不喜欢跟别人闲聊,她喜欢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保持一种恬静状态。对每一个人物她都认真分析和理解,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泪也都是从心底流出来的真情泪水!她敬业、务实,家喻户晓的一部部精彩的影视剧闪烁着她泪水和汗水的光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是她灵气和才气的结晶;她以丰厚而又具有很高价值的影视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为我国的影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她是演艺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求影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编辑本段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编辑本段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编辑本段影评现状
目前,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 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没法说
自己理解

只有军事专家才是军盲的反义词?
答:军盲现象 受充满传奇色彩的影视文学、电子游戏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对军事有常识性误解的现象相当普遍。即使是对军事不感兴趣的网民,也会不经意间发表对军事的个人见解,并在其中暴露出自己的错误观念。军盲的普遍存在反映了社会整体国防意识差的问题,现已引起教育界和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