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故事情节 概括红楼梦中香菱的故事情节

作者&投稿:苍梧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甄英莲是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人物,金陵十二钗副册女儿,贾府通称香菱。她是八十回红楼梦里最先出场、最后退场的女子。

原名叫甄英莲,姑苏人,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四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人贩子拐走。人贩子养大她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参见香菱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香菱被改名叫秋菱,饱受虐待。后四十回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甄士隐亲自接她归入太虚幻境。
1、幼时被拐卖
四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人贩子拐走。人贩子养大她后,人贩子骗她说,“爹因无钱还债”,要卖她。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又被薛蟠看上,抢回去做小妾,人贩子一女二卖,自己卷了钱逃,被冯家和薛家两家拿往打个臭死。人贩子求饶,两家人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薛家仗着势强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薛蟠生拖硬拽拉把小小的英莲拉回家作了小妾。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
2、香菱学诗,入社
曹雪芹对香菱是十分钟爱的,可以说《红楼梦》中有两类截然不同的女子形象:一类是像黛玉、妙玉、晴雯等人的冷僻高傲;另一类是像袭人、宝钗等人的世故练达。而曹雪芹在塑造香菱时,却抛撇了这两种典型,把她塑造成娇憨天真、纯洁温和、得人怜爱的女性。香菱虽然遭到了厄运的磨难,但是却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机,她总是笑嘻嘻地面对人世的一切,她恒守着她温和专一的性格。当薛蟠在外寻花问柳被人打得半死,香菱哭得眼晴都肿了,她为自已付出珍贵的痴情。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把她带入大观园来往,她便有机会结识众姑娘。为了揭示香菱书香人家的气质,曹雪芹还安排了这样一个故事——香菱学诗。她拜黛玉为师,几经失败,终于成功,梦中得句,写出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的精彩诗句,赢得众人赞赏,被补为“海棠诗社“的社员。
3、被薛蟠妻子夏金桂虐待
薛蟠外出做生意又遇夏金桂,不几天就粘上了,不久娶为正室。金桂未来之前,她虽不幸,但终究还很自足快活单纯过日子。夏金桂到来为争宠,开始找碴,先命香菱陪她睡,香菱不肯,金桂说她嫌脏,怕夜里伏侍;不久又装起病来,说是香菱气的;夏金桂自扎纸人,挑唆薛蟠,薛蟠不问清浑皂白,抓起门闩打香菱。夏金桂找茬说:“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哪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哪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夏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一句未了,夏金桂的丫头宝蟾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依着夏金桂从此改名“秋菱”。香菱最终忍不住百般虐待折磨,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跟随薛宝钗了。
5、结局
夏金桂本来想毒死香菱的,结果弄巧成拙,夏金桂的丫鬟宝蟾拿错碗了,夏金桂自食恶果喝了有毒的汤中毒死了。香菱解除禁忌,扶为正室。后来又为薛家怀上了一个胎儿,但由于内外拆挫不堪,已酿成干血之症,最后香菱生下的同样是一个孩子,而自己难产,在血汗床房挣扎而离开人世。

副册判词
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2]
【注释】
1.桂:意指夏金桂。莲藕:意指香菱。
2.根并荷花一茎香:荷花的清香源自根茎,暗喻香菱出身不凡。父亲甄士隐“禀性恬淡”,“倒是神仙一流人品”,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此谓根、茎之香;周瑞家的说她“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秦可卿)的品格儿”,贾琏说她“越发出挑的标致了”,宝玉说她“这正是地灵人杰”,此谓荷花之香。
3.遭际:遭遇。堪伤:照应香菱原名甄英莲的谐音“真应怜”。
4.两地:拆字法,两地即右边二“土”相叠,孤木即左偏旁“木”,合为夏金桂的“桂”字。
5.返故乡:即死亡。画面和判词均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的结局,出自作者后期构思。

癞僧诗谶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2]
【注释】
1.惯养娇生:意谓香菱小时候深受父母溺爱。
2.菱:暗喻香菱。雪:暗喻薛蟠。澌澌:下雪声。这句是香菱入薛家之谶。一说菱花指菱花镜,雪指甄士隐痛失女儿后一夜白发。
3.好防:仔细提防。这二句是香菱元宵节被拐及葫芦庙三月十五火灾之谶,所以癞僧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红楼梦中关于香菱的情节~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参考资料: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7713.htm

甄士隐之女,原名甄英莲,被家奴霍起弄丢,被人贩子拐走,取名香菱,卖两家——冯渊和薛蟠,冯渊被薛蟠打死,她被薛蟠直接带走上京,做妾,一直服侍薛蟠。后薛蟠去南方做生意,她被派去服侍宝钗,入住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作诗。后回去,薛蟠娶妻夏金桂,被改名秋菱,被折磨致死

红楼梦中关于香菱的情节
答:憨湘云醉眠芍药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没贾母、王夫人约束,玩个热闹。湘云醉倒在青石板上,芍药满身,宝、黛于花下说话,黛玉赞探春,宝玉也赞探春,黛玉为贾府后手不接忧虑,宝玉却说再后手不接也少不了他和黛玉两人的。香菱、芳官等斗草,两人玩到...

红楼弱女-文弱香菱
答:《红楼梦》中引用了一句关于芙蓉的诗“ 莫怨东风当自嗟 ”。书中凡与芙蓉有关的姑娘命运都很凄惨,而且她们的悲剧中总有她们自己性格弱点造成的原因。香菱原名英莲,莲花就是水芙蓉,她自己的个性中也有一些可悲的弱点,对她的悲惨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说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就是羊,当面临屠宰时,它不会象...

《香菱学诗》的情节是什么?
答: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

《红楼梦》里边,香菱最后死了没有啊?
答:但是曹雪芹对香菱是十分钟爱的,可以说《红楼梦》中有两类截然不同的女子形象:一类是像黛玉、妙玉、龄官等人的冷僻高傲;另一类是像宝钗、袭人、湘云等人的世故练达。而曹雪芹在塑造香菱时,却抛撇了这两种典型,把她塑造成矫憨天真、纯洁温和、得人怜爱的女性。香菱虽遭恶运的磨难,却依然浑融天真,毫无心...

香菱怎么死的?
答: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而根据高鹗所续,却是夏金桂想要下毒害香菱,却反受其害,自己被毒死,而香菱之后被扶正。这样写,完全违背了曹雪芹原来的悲剧性结局的创作意图,无疑宣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家思想,贬低了香菱的艺术价值。香菱介绍:香菱,原名甄英莲(“真应怜”),是古典小说《红楼...

香菱在《红楼梦》出现过几回,在哪几回
答:第七十九回:“香菱拍手笑嘻嘻的说道.” 可见,在卖入薛家后、夏小姐出现之前,香菱的生活中笑容居多。别人为她的命运叹息,她自己倒是乐在其中。宝钗说她“呆头呆脑” ,也不无道理。有时看到她,我不由得会想起国破家亡却乐不思蜀的刘禅。 <<红楼梦>>中引用了一句关于芙蓉的诗“莫怨东风当自嗟” 。书中凡...

香菱学诗的体会
答:《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

红楼梦中香菱(英连)就那样死了吗?
答:确实有版本说香菱死后甄士隐去渡她 可是曹雪芹写的真实版本并不是这样 香菱根本就没有给薛蟠生子 而是含恨死去 我也希望她知道自己的身世 可是雪芹这样写一定是有原因的 还是尊重他的想法好了 香菱也真的是红楼里最可怜的人了 唉 可悲!可叹!

香菱学诗节选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对吗?
答:解答:正确 分析: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

夏金贵是怎样欺压香菱的?
答:香菱终归是薛蟠的侍妾,在丈夫的兄弟面前自然应避嫌。宝玉说出这样的话,无论是真是假,岂有不恼之理?就连黛玉跟宝玉从小到大一起耳鬓肆磨,尚且一听这种混帐话便既翻脸,何况香菱呢?此处用一句“多情却似总无情”应是再合适不过。只可惜雪芹早逝,二人此后到底怎样便不得而知了。 红楼梦中语言美,诗词更美。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