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课改下数学教与学的几点做法

作者&投稿:商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是从课程内容结构、课程目标到教育理念都与传统高中数学课程很大的不同,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一线的老师是起作关键的作用。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老师要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中,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施中困惑也随之产生。
一、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问题。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北师大版新教材存在着以下问题: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近年来,中学数学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等问题难以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新教材不同与旧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的问题。如:立体几何常用几何体的性质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是老教材没有的事。
(3)与其它学科的协调没有做好。我国设置高中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为广大的高中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使之能适应现代化生活,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由于受西方数学等因素的影响,高中数学偏重于思维训练价值,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出现了与其他学科脱节,不协调等现象。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计算问题,而数学却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学期必修3当中。高一第一学期物理要学力学,会用到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但数学却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必修4才学,造成学科之间知识脱节。
(4)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如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课本第28页的B组题,第49页的7题(个人所得税问题)等难度过大。
(5)函数应用问题设置过难。我认为高中数学内容不应该只强调知识、内容等更要注重方法和过程,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如高一上学期必修1课本第108页的例2,解答繁长,计算量大,达不到使学生对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体验。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使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象。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计算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存在着知识的脱节的话,学习高中知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我发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存在着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
(1)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项式相乘方面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例如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一章经常出现。
(2)知识衔接方面。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数列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象交点问题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平行线线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没有,这样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空间的线面平行等问题受到影响;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初中没有。因此,高中学立体几何时会受影响。
(3)知识删减问题。在新课标中,圆的垂径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被删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几何中常常会用到;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问题;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3、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合作交流的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它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4、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教师普遍认为存在着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尤其是B、C组练习题。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
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为例,初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压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数与方程、函数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规定2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规定1课时等等,如此编排引起了课时的严重不足,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差生越来越多。
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成因
我校在实施高中数学过程中虽然老师进行了岗前培训,学校也反复的组织大家学习,老师们也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史命感。但课程改革推行到今天,遭遇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问题。由于大多数教材编委基本上是大学教授,他们长时间脱离了一线教学,在编排课本时忽略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以及对各科知识的交叉等方面了解不是很深,同时内容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学生的素质发展,没有考虑到边远山区孩子的实际受教育情况。综合以上几点原因,造成了高中新教材存在着部分瑕眦。
2、学生自身问题。首先大部分高一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完善,对新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会使新知识难于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无法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性含义,自然而然形成了知识认知结构不完善;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机械模仿练习,不重视探索、概括、推理、质疑、反思和总结,表现在解决一些模型化、形式化的问题,如应用题、定理证明、代数推理等能力题型,就缺乏符号化、数学化的能力,找不到解题的目标和策略。
3、教师自身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部分教师没有灵活的处理教材,又对教材理解不透,甚至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方面的困难。如面对初中知识“十字相乘法”讲解问题,很多老师采取回避的态度,实际上可以采用数字游戏教学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分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必修有5个模块,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无论是毕业后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主要注重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基本能力。但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在能力要求方面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水平,这些都对老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战,虽然笔者学浅,但在一年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一点心得,给大家几点建议
1、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的漏洞问题。
3、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如: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例题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机作出函数y=(ⅹ-1)(ⅹ-2)(ⅹ-3)的图像,并追踪图像上的点的坐标,可以近似直观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没有采用这种解题方法,必须经过三步复杂的解题步骤才能完成,而且图像相当复杂。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普遍基层老师的感慨。如何在新课标下运用新的理念,解决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新课改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2012年下半年我校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将全面使用高中课标教材,由于现行的初中和新课改下的高中在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教学的内容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本人认为抓好高中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实施好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第一步。
一、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学法的原因
从跟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法的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喜欢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尽管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对一些学生仍无济于事,每做一题都会遇到困难,甚至一道题中会出现多处错误。部分新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闭锁性,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部分新生存在“只看不想,只想不练,只练不思,只思不悟”的缺点,缺乏良好的心态,情绪浮躁。
(二)教材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我们发现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二是“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数学学习内容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而“拓展内容”是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所必须修习的,但是有些初中学校对于这些“可教不考”的内容作了弱化和删减处理,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上的缺漏。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题型少且简单,多为常量,偏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而高中内容注重逻辑性、抽象性,教材叙述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多研究变量、字母。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更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三)教法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三是“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进入高中以来,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演练,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引导、探索、发现,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书本上内容,还要补充课外知识。这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显然无法接受。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因而也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一)学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新生学法上的问题,我们采取“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二本”指的是笔记本与错题本,具体方法是:
1.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及读书笔记。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也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觉将―些典型的错误收集在一本错题集上,并进行适当的注释。“三习”指的是预习、练习、复习,具体方法是:
1.强化预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环节,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自己有选择地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做作业时,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一小时完成,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3.强调及时总结复习,增强理解。总结复习时要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尝试写知识框图,建立知识结构,做好总结,把握规律,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从而更好地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
(二)教材的衔接
就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初中的知识点,由浅到深地过渡到高中知识。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数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
1.开学初用一周时间补习相关的初中知识,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对一部分初中内容要提高一点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1)分式、根式及其运算。(2)乘法公式。(3)因式分解。(4)函数与方程。
2.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
(1)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可以先详细复习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然后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当函数取一确定值时,求自变量的值即为解方程;当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时,求自变量的值的范围即是解不等式。   (2)在讲函数的定义时,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加以回顾,再运用集合的语言来揭示“对应”,给函数以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而高中则从“对应”的高度给出了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摈弃前者,而是把前者作为可供对比,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这一差异导致初中只需求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抽象函数等。
(3)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可以先提初中教材中的说法: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也就完成了从动态描述到静态刻画的过渡。
(三)教法的衔接
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应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启发,分层次”的教法,重点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
1.高一刚开始,可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在一开始就抢进度、赶课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一步一个脚印,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坡度缓一点,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
2.在知识引入上,需要精心构思,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譬如,在讲函数知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记录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这段时间内整点时刻的气温。于是,有的学生将数据制成了表格,有的学生将数据描绘成了一张折线图。经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对函数的表示,函数图像的特征,以及函数的单调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增加了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3.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数学素质又是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成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下面谈谈我校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立足新教材,认真研读课标,站在一个整体,全局的高度把握好教学的深浅度

从整套教材来看,对教学,学习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以此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深浅度,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课时问题.当然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可作适当的补充,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如"不等式"是数学解题的一个常用工具,是否在讲集合的运算前加讲一些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等),这个是集合这一章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新课程对集合的要求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不在于集合的等价变形,更不在于集合更深层的运算.因此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好集合的"语言"教学,如确要加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则要控制好难度,深度,否则课时又会成为问题.

如新课程中函数与映射的顺序与旧教材是不同的,因此函数概念的教学应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从而构建函数和映射的一般概念.

如新课程中较旧教材进一步明确了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把握好课标要求外(单调性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在这里把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加以阐述,推广,但又要避免此类问题的过于繁难的以及过于技巧化的推广延伸,同时注意回避旧教材的有关值域问题.

如课本幂函数这一节,明确给出只讨论a=1,2,3,0.5,-1是的情形,而复习参考题(A)组又出现了a=-0.5的情况,因此我们考虑在幂函数的教学中一方面不可将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推广到一般情况,以此增加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应加强应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以此减轻学生负担;

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其次应利用函数应用的教学沟通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标准》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为后面的算法学习作一些准备等;

如立体几何内容的体系结构有重大改革.过去常从研究点,直线和平面开始,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遵循部分到整体的原则;现在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种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降低立体几何学习入门难的门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由于没有点,直线与平面的有关知识,本章的学习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这与以往教科书有相当大的区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即立体几何的"直观性".

如按"课标"的要求,先学解析几何,后学三角.这样, 解析几何中的度量问题如何处理 新课程这样安排,我们认为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加强学生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到的代数知识需要提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的能力需要加强,完全用代数方法讨论直线与直线的关系可提高学生用代数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章所有度量问题用勾股定理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勾股定理的威力.经过反复考虑,我们拟决定突破传统,按课标给出的顺序进行教学.

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对新教材做更深入研究,从而做出适当的处理.

二、加强新旧教材的对比的研究

如通过对《数学2》的比较研究,我们深切体会到它具有如下特色:

(1),在内容安排上,通过研读课标和作新旧教材的如下对比,我们发现新课程《数学2》中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旧教材这部分的内容遵循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同时在内容的难度要求上,《数学2》与旧教材比较,难度进行了降低,并且引入了合情推理.《数学2》中解析几何初步的内容安排遵循了阶段性,螺旋式上行的原则,而旧教材遵循的是连续性,一步到位的原则.

(2),突显"数学探究"和"数学文化".从课本中问题的引入,探索与发现,阅读与思考,部分例题习题等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数学2》的这个特点.

(3),所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在生活中自觉树立起了数学意识.

如4.2节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引例问题:一艘轮船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为3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受到台风的影响.

本章复习参教题A组第7题: 为了欢度新年,高一(1)班订购了一个三层大蛋糕,如果蛋糕外层均匀包裹着厚度为0.1cm,密度为0.7g/cm3的奶油,那么全班同学约吃掉多少克奶油?

这些素材,都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认为通过学习《数学2》,学生的应用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4),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在教材中多处提到用信息技术探索数学问题,如习题3.1第6题:经过点(0,-1)作直线L,若直线L与连结A(1,-2),B(2,1)的线段总有公共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找出直线L的倾斜角a与斜率k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习题3.2B组第6题:用信息技术工具画出直线L:2x-y+3=0,并在平面上取若干点,度量它们的坐标,将这些点的坐标代入2x-y+3,求它的值,观察有什么规律;习题4.1B组第3题: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的比为1∶2,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求点M的轨迹,然后求出它的方程;第四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6题:
已知圆C:(x-1)2+(y-2)2=25,直线L:(2m+1)x+(m+1)y-7m-4=0.
①求证:直线L过定点;
②运用信息技术,判断直线L被圆C载得的弦何时最长,何时最短?并求截得的弦长最短时m的值,以及最短长度.

在阅读材料中,根据需要穿插了"信息技术应用"栏目.

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5),在教科书中,各节根据需要,开设了"思考","观察"和"探究"等栏目,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和合作学习,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双重行为方式的转变.而且在教材中所穿插的"阅读与思考"等内容,能很好地反映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应用和发展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课本增加了教材旁注,并且多处提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如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旁注:定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直线间的平行,推证直线与平面平行,这是处理空间位置关系一种常用方法,即将直线与平面平行关系(空间问题)转化为直线间平行关系(平面问题);紧跟着例1完了以后,又指出:今后要证明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只要在这个平面内找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就可以断定已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这样处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通过对本模块的研究,我们预计师生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教与学的深浅度不好把握;学生的课外辅导用书很多与课标的要求不相符合;整体编排内容覆盖面过广且容量大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还不能适应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我们拟所采取的克服方法:关于第1个困难的克服,上述已经谈及;关于第2个困难的克服,主要是向学生推荐好的学习资料;关于第3个困难的克服,主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重点,难点和关键,正确把握好教学深浅度,有放矢地授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关于第4个困难的克服,主要是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讲座,向学生介绍自主学习的方式及方法,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及应采取的学习方法,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关于第5个困难的克服,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使用数学软件能力的培训,特别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几何画板》.

三,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旧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教与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也是新课程实施遇到的难点之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是否需要对教材体系进行调整,整合呢 (如必修1,2,4,5,3或1,4,5,2,3)我们认为,无论如何进行调整或整合,针对体系的变化我们应深入分析体系调整以及内容删减和增加的原因,从而去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的额外分担的情况下,对要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

但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考虑拟把不等式的解法作些调整,提前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如在"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应渗透"算法思想",让学生逐步熟悉算法流程图的画法,以便在必修3中更好地进行算法初步的教学.

四、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首先例题的讲解应注重规范,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凭感觉走的地方,这些往往又是题目的关键.如学生在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f(x)=x3+1在R上是增函数时,在作完差后,往往根据x1<x2,直接得出x12<x22,导致本题关键处出错误,因此,在这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其次例题的讲解应注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必修(1)P35例4:已知函数y=2/(x-1),xÎ[2,6],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讲解时可借助信息根据(Excel或几何画板)作出函数图象,让学生有直观的体会,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严格证明,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对习题的选择注重针对性,偏难题不选,选能体现课本主要知识点,体现方法,思想的练习题,同时对课本中部分习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必修(1)第二章复习题"B"组最后一题,由于学生尚未学到物理上的知识,放在物理讲过之后再处理.总之,所选题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

五、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彰显数学的探究以及文化价值.我们拟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探讨,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渗透教材的"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六、不仅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这既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新课程下教学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它体现了高中数学课改的价值取向.

案例: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课上是分别这样进行的:
中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中日甲午战争何时爆发的 其导火索是什么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等;而日本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你认为近代中日何时会再爆发战争 会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 日本要战胜中国,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和加强.从以上的问题提出可以看出问题的价值,以及问题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孔凡代老师所作的报告《问题中心-高中数学课改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有待我们在教学中去实践.

七、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新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即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改进教学的方法.华南师大附中罗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非常好且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自主探索:在"疑"中"问",在"探"中"索",在"误"中"悟",在"用"中"学";
(二)强化合作交流: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三)强化数学应用:注重生活实例,引入通俗自然;强化数学本质 倡导实验应用;
(四)强化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如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这一节,可采用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由学生分工协作,作出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其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再如教材上实习作业《函数的发展史》,我们拟安排有条件的同学从网上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其他同学到阅览室查找资料,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共同整理,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既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如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课本的证明我们认为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我们拟选择如下讲解,先让学生计算:log216, log22,log28,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找到log216=log22+log28,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 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证明,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一难点,也给后面性质的证明打下了基础.总之,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索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材明确指出了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如: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等.都体现了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八、学生的学法指导

新课改下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一后,首先遇到的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中又有很多对实际情境不熟悉的实际问题,使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除了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然尤其重要.

1,课前要预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由于高中课堂容量比初中要大的多,难度也大.因此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听课的重点.同时,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课后做好复习与小结.包括课下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及单元小结,章节小结,以及学习的体会,感想.(学习周记)

3,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1)耳到:即专心听老师对新课的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听老师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思考和探索,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2)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及动作,以加深对关键点的印象.(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4)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5)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作好要点记录,尤其是解题步骤的规范化.

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九、加强学生信息反馈的处理

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质量高低,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课下提问的问题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及时纠正,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疑问点,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清楚的知识点,统一进行单元,章节测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汇总,在以后的测验中加入这方面的试题,进行再加工,也可通过问卷调查,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如何打造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
答:急需我们都是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都是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

如何更好实现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目标
答: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也备学习目标;备教法,也备学法;备教...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答: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数学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新课改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答:要一步一个脚印,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坡度缓一点,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2.在...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答: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二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师讲解效率;三是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

如何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
答: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高中数学是必修的课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这是所有高中数学教师所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论述了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尤其是...

新课改下怎样搞好高中数学教学
答:高中新课改现在已经在湖北省全面实施,面对新课标、新教材,高一的数学教师们应该如何实施全新理念下的高中教学工作呢?一、研读课标,转变观念事实上,面对新课程,新老教师们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全体高一数学教师必须要实现在观念上理解课程标准,弄清楚本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的,理解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

浅谈高中数学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答:三、改变教学方式1、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学得进记得牢,富有兴趣的事物多能引起人们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从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

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答:总之,教师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找到最佳的课堂解决方案,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充分利用课堂的授课时间,对学生学习本知识点时提出的问题,都能及时解决 高中数学课堂是师生之间共同拥有的课堂,其教学过程的高效性,来自师生双方。从教师来讲,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时,要严谨有序...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有效性
答:听完学生们精彩纷呈的解答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还需刻意强调吗?学生还会觉得本节课枯燥乏味吗?本节课的有效性还用担心吗?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必须学会面对一个情景,善于抓住其本质,提出核心问题,这是最重要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