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上大学还有记笔记的必要么? 大学上课是否有必要做笔记

作者&投稿:阎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大学,当然要记笔记呀,大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大学到了考试周会使你非常的脑壳痛,一大波考试来临,会使你非常的难受,而且复习会堆在一起,如果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会使你的复习效率成倍提高,显然,只有自己记的东西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大学仍然有记笔记的必要,如果没有,那只有两种人。第一,放弃治疗人群,第二,上课能够完全听懂的学霸。

即使上了大学,记笔记也是十分必要的,会让你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当你复习的时候就十分的方便,可以去回忆。

大学当然有需要记笔记了,因为有些课程书上设计不现画的,需要你记笔记,事后翻阅复习。

我觉得即使是在大学生活中,记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可以把你上课学到的知识全部记下来,下课方便复习,不容易遗忘。

有,有的专业就是要勤记才会在考试中会答题,虽然上了大学但也不能放松学习的步伐,而是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

“上了大学就会很容易!”多少学生听自己的高中老师说过这句话?高中老师为了鼓励那些在学习的海洋中挣扎的学生,为了给他们有盼头的希望,于是说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殊不知这句话对许多学生在今后上大学有了误导性的影响。这大概就是会有人问出”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的原因吧!

一些重点大学学生期末挂科率极高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特别是像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不上课、不读书、不做作业,想通过考试除非你天赋异禀。上大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甚至需要更加努力学习。大学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工作中。只有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赢得考试。所以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当然要做笔记!但是可以选择性的做笔记。

记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加深知识点,上课也不太不容易走神,记重点,遇到不懂的就写下来,也方便你在课后复习和考究。另外,大学的学习强度比小学都还不如,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强度大,即使不做笔记,依靠密集的题海战术也会让你对知识点很熟悉,但是大学根本没有这么高强度的练习,如果你上课不记笔记的话,考前复习根本摸不着头脑。

但是大学时的笔记方式很多样,不想高中以前,大多数人都是在做纸质笔记。可是大学,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平板等更多元的方式去记笔记。这样即加快了记笔记的速度,也可以使笔记更加完整。先进的科技可以让你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只要你懂得正确地使用它,别让电脑成为你大学时打游戏的工具,别让平板变成“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打脸,合理利用工具,才能实现更好的价值。

关注大一新生 重视教书育人

吴学先博士,教授 2008年8月27日《中国教育报》

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1、从关注600万大一新生着手,年复一年坚持下去,这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一步;2、现在的大学老师普遍存在着“重视科研,忽视教书育人”的倾向,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这不利于教书育人。

一、大一新生存在严重的“圈养”后遗症

在中国,孩子们从懂事那天起,家庭、学校、社会赋予他们的第一人生目标就是“考大学”,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这样才有出息”。在18岁以前,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为“考大学”而奋斗,在长达12年的中小学时代,每一次小测验和每一次期末考试,那些成绩似乎都连着大学梦。还有周末不得不参加的辅导课,其目的或者是为了巩固和深化课堂内容,或者是为了成为“特长生”以便高考加分,总之,孩子们的所有活动都指向高考独木桥。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当他们考上大学后,就等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目标”。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就是他们“解放”的日子,从这天起,全国600万新大学生开始“狂欢”;

从“圈养”到“放养”,也是从这天起,家庭、学校、社会开始认为:他们18岁了,是大人了,不必再严格管理教育他们了,他们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就出现了:这些18岁的孩子们,年龄虽然已经成年了,可是,18年的“圈养后遗症”严重存在,大一新生在离开家门住进大学宿舍后,由于没有“第二个人生目标”,大致分化成两大类:那些主动进取的学生常常是“这也想干那也想参与”,盲目作为,没有焦点,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相反,那些本来就懒散的孩子,这时变得“无所适从”,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唠叨”,他们不会自主做事。

在新生刚入学时,如何帮助这些18岁的孩子们尽快确立“第二个人生目标”,还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你告诉他“要为祖国富强而学习”,他们认为这个目标太遥远;你告诉他“要为家族兴旺而学习”,他们认为父母仍然健康还不用自己操心;你告诉他“为找一份好工作而学习”,他们说“还有4年来得及”。

有一个男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人民大学,由于缺乏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了解,片面以为大学就是“素质教育”,入学后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学生社团,仅在9月就参加了8个社团组织,包括学生会、话剧团、交谊舞协会、演讲协会、网球协会等等。上完课,大学老师不留硬性作业,更没有人检查作业,于是,大把的业余时间忙于参加社团活动,不知道大学生要去图书馆读书,要以自学为主。结果,期末考试三门课不及格。

还有一个新生,平时就喜欢电脑游戏,在宿舍常常玩到通宵,由于家长、老师都不知道,也就没法管,他更加放纵,熬夜后,开始是上课迟到,后来就变成缺席。重点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一般来说,平时的日常管理更松些,老师们对这个学生不闻不问,任其缺课迟到。直到期末,这个学生5科不及格。寒假,家长知道了这个“恶果”,找到学校,质问系主任:“你们为什么不及早联系家长?”系主任说:“大学生是大人了,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没有义务找家长。”

可以想象,这两个学生后来的“补考”之路会多漫长。

还有更令人伤心的故事。有个学生以优异成绩考进重点大学,由于不会自主学习,期末多科不及格,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纵身跳下楼去,摔死在18年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里。

还有一个女孩子,来自贫困山区,看到城里的同学花枝招展、卡拉OK,很羡慕,自己也去歌厅娱乐,被某老板发现、包养,不久她放弃了学业。等家长知道时,覆水难收。

600万新生,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关键是,新生“挂科”比例很高,清华大学大一新生也有上百名学生有“不及格”科目,你说,这该责怪学生还是责怪老师?能考进清华的学生不会傻吧?

二、怎样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确立“第二个人生目标”

以上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而且悲剧年年重复?我认为: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有责任。

1、学生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

学生们在考完大学后“放松”一个暑假有情可言,毕竟“寒窗苦读”12载,该休息一下了。可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应该马上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主动找老师和教授们咨询,选准专业课,算好学分,脚踏实地从头学起。尤其是业余时间,大学没有作业,可是有“必读书目”,把老师们指定的书目读完,这很重要。周末两天,假如实在不知该做什么,背背英语,看看相关杂志,也是必要的,比如中文专业学生,周末可以读一下《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等,所有专业都有相关的专业杂志。另外还有那些读来很轻松又可受益的杂志,如《读者文摘》、《知音》等。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大学4年坚持读《中国企业家》,从中学习管理理念,也吸取别人的成长经验。毕业找工作时,他能说出许多企业的情况,如经营范围、发展阶段,该企业老总的成长史等。他选择就业单位很有目标,一举成功。

上学期间,要给自己定一个纪律:“每天学习时间不得少于9-10小时”,这个时间不算长。每天再坚持1-2小时体育运动。

自律,凡事都有节制,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养成的品格。玩游戏要有时间限制,决不可放纵。

2、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后,不能即刻松气,还要关照一年左右,要给孩子找一些身边的榜样。

孩子考上大学后,家长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孩子住校后,要保持联系,不仅关心生活,还要问学习。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询问孩子的表现:有没有旷课,有没有迷恋网络游戏等等。与老师的联系至少要保持一年,以便随时掌握孩子的变化,发现苗头及时纠正。

孩子的叛逆期在中学已经完成了,在大学时期,家长与孩子是可以沟通的,加上孩子住校想家,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大好时机。沟通不是“训斥”,而是交流,是谈心,是引导。

要给孩子找一些“榜样”。曾经有一个女生,考完大学后在网上结识了一个男友,见面后男友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男友大她14岁。家长显然不会同意。这个女生的母亲很聪明,他们没有直接阻拦,而是请了三个自己很敬仰的成功男士,他们是总经理和教授。她请这三个朋友分别邀请女儿吃饭,讲述人生道理,教育她如何恋爱。事后,这个女生只说了一句话:“谢谢爸爸妈妈。”她自己处理好了一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身边的榜样,比如任课老师、上一届的全优生、学校著名教授、他(她)认识的叔叔阿姨等,让孩子与他们交流,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3、老师对大一新生要格外关心,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依赖型”到大学“自立型”的转变,不能用一年级的“不及格”警告学生在二年级后好好学,要在学生入学时事先“引导”而不是事后“惩罚”。

新生进入大学,各科任课老师无疑都有引导的责任,辅导员当然是最重要的监护人,所有接触学生的老师都应该对学生负责。“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永远的“师德”。孩子们从圈养到放养,一下子不适应,老师们要主动承担引导的责任,从9月入学时起,从第一节课起,就要引导,要辅导,贯穿于每一节课,而不是等到期末,拿着卷子写下“不及格”的成绩,那时就太晚了,可能会彻底伤害一个莘莘学子的自尊,甚至断送一个接班人的美好前程。

其实,在大学,尤其是文科,要探索“讨论”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100个人读《红楼梦》,应该有100个不同的林黛玉,要允许学生的想象有差别,当然,这100个林黛玉不能成为环珠格格,差别应该是合理的,能自圆其说的。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有害的。

湖州师范学院张晓光教授做得极好,他主动要求给一年级新生当班主任,像家长一样尽心尽力,班里一个女学生阑尾炎手术,他想资助,给钱之前,他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不伤害该生的自尊心。为了学生们学好英语,他购买了50本简易英语小说,要求学生在4年内轮换着读,并签名,毕业时,每人就可以带走一本有50个同学签过名的小说。他说:“这是我送你们的见面礼。”几年来,他的班有许多学生获大奖,没有一个学生不及格。孩子们把他当成“老爸”,大一新生尤其需要这样的老师,在他们自己还不会大踏步走路的时候,有这样一位老师引导着走一段,很有必要,学生们在大二以后就可以朝着目标独自前行了。

笔者认为,各大学都应为大一新生安排班主任,最好是副教授和教授,为了减少教授这一年的工作压力,班主任的“工作量”可以冲抵“科研量”。

教师的成就感在哪里?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老师中有许许多多人,很优秀,可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太伤害他们的情感。

4、学校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把“教学”与“科研”的次序颠倒了。中学尚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大学不能不承担起“全面育人”的责任。

家长们都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交给学校了。许多家长自己没上过大学,往往把大学想像得很神圣,因此不再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家长很放心地把“指导”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可是,在扩招以后,许多学校新招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老师自己还年轻,不懂如何教书育人,或者是忙于“科研”忽视“教学”,或者本来就缺乏责任心,往往没能担负起“引导”的职能;老教授们忙于带研究生,很少接触大一新生。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确立“第二个人生目标”,这主要是大学的责任。

在大学,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务。不要像中学那样考试,多一点“小组讨论”式的作业。英国的考试成绩,45分就算及格,70分以上就是优秀。他们更加注重Team work(小组作业)。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研”次之,现在许多学校弄反了,片面强调“科研量”,要求老师每年发表多少篇论文,还根据“杂志的等级”计算“论文的分值”。谁都知道,科研成果是否“重要”看的是这项成果本身是否“填补了学术空白”,而不是看“杂志”的等级,而且,那些具有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成果反而不该急于发表。另外,科研成果不是每年“均恒收获”的,科研“灵感”是在多年积累后突然降临的,以3-5年为一个周期才合适。再说,硕士、博士、年轻教师的数量每年增加这么快,国家级重点“杂志”却没有增加,还依旧强调论文“数量”,哪里能保证“质量”呢,于是“学术造假”“剽窃”屡见不鲜。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鼓励老师们“教书育人”呢。

在大学,“育人”才是第一使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王一川他们以“从游”的教学模式为新生乃至全体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老师、研究生、本科生一条龙传帮带,老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得以很好发挥。

5、社会和谐是人才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青年人有理想有激情,中国才有希望。

大学扩招,我们的新生从每年不到100万增加到600万,大学扩招后,高中扩招比例更大,从而减少了初中辍学人数,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进步。

每年600万大学新生,年复一年,这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世界各国都看中了中国的教育资源,都想来分一杯羹。他们看重的不仅仅局限于巨额学费等“教育产业”,还看中对中国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谁能“影响”这些大学生,谁就能“使用”之。

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严重问题,除去节假日,大一新生一年不足200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学政治课和英语课,专业课少得可怜,孩子们把“大一”称为“高四”,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学生因此退学,改为出国留学。出国一个大学生,四年花费就等于消灭了一个“中产阶层”的家庭,这对于刚刚富起来的中国来说,其后果还不止于此。

从大一新生入手,鼓励学校“重视教学”,提倡老师“教书育人”,敦促教育行政部门“尊重教学规律,减少瞎指挥”,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不能让已经考进大学的新生因为我们“工作失误”而误入歧途,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正确的”并且“可行的”人生目标,这项工作是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当务之急,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其实,我们首先要教给学生的东西主要是两个:一是责任心;二是自学习惯和能力。

孩子身上担负着家族的兴衰,担负着祖国的未来。

要年复一年地关注每年的“大一新生”,让这些孩子在起步阶段少犯错误,走正路,成人才,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
答:上大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甚至需要更加努力学习。大学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工作中。只有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赢得考试。所以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当然要做笔记!但是可以选择性的做笔记。记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里听课要不要用本子做笔记啊
答:大学里听课也是需要用本子做笔记的。大学从产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初,主要是从德国、英国等国家最早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现代西方大学又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英国大学、德国大学再到美国大学这样逐渐演化过来的。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大学都是以前大学的创造性继承而不是否定。使命 在大学理念...

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
答:上大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甚至需要更加努力学习。大学教学不同于高中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工作中。只有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赢得考试。所以上大学还有必要做笔记吗?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当然要做笔记!但是可以选择性的做笔记。记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里,上课做笔记重要吗
答:比如,笔记上的某个知识点,最初我们对他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刻,随着后续的学习和理解,你会发现对于某个知识点你会不断有新的感悟,这时候你不断的把他补充到原来的知识点上,这样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一定是越来越深刻和全面的。如果你不去记笔记,你会发现很多你在学习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感悟久了都会...

大学平常上课的时候,需要认真做好笔记么?
答:说实话,大学比较上课之后,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真的不要觉得大学里面就可以放松,不好好学习了,其实上大学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因为大血里面很多老师是不管你的,基本上就是靠自己的自觉学习,而且平时上课的时候做笔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老师讲的课程比较快,大学嘛,肯定讲的比高中的时候要快...

在大学还要不要做笔记?
答:比如,笔记上的某个知识点,最初我们对他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刻,随着后续的学习和理解,你会发现对于某个知识点你会不断有新的感悟,这时候你不断的把他补充到原来的知识点上,这样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一定是越来越深刻和全面的。如果你不去记笔记,你会发现很多你在学习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感悟久了都会...

高中的笔记对大学的学习有用吗?
答:我现在正在读大学而且学的就是英语专业 从我的经验来看 在大一之时高中所学的英语的东西 在那时多用的并不多 相反它主要看你从开始学到现在的基础 但是 到了大二 高中所记的笔记还是挺有用的 虽然说大学是新的开始 但是英语这东西 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所要求的是平时的积累 ...

大学不记笔记老师会说吗?
答:大学不记笔记老师不会说。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在大学的课堂上面学生还是需要做笔记的,因为有一些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会考到,一点笔记都不做的话,等到考试真的什么都不会,不过大学的学习还是靠自觉,没有老师像高中老师那样天天追在你的屁股后面教你学习,大学不记笔记老师也不会说,所以我们要为...

高中的像英语数学等所做的笔记,到了大学是否还有用?
答:个人感觉有用肯定有用,但用途很小很小,大学数学主要是高数—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高中导数和概率到大学还有点用,不过大学要比高中系统的多;大学英语较注重单词量积累,四六级主要听力和阅读,语法较少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需要记笔记吗
答: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记笔记。记笔记的好处有:1、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2、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