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马拉松, 如何训练? 马拉松运动员怎么训练?

作者&投稿:帛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

  小时以上。
  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

  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

  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 在

  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云南为代表的速度型

  运动员,两种训练都有很好成绩表现,从长远角度出发,后者有较广阔的发展前途.速度对马拉松成绩的

  影响.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究竟如何起步呢?我们采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同时,重视无氧耐

  力的速度训练的方法。
  实践证明,对于具备一定速度基础的长跑运动员,应在不影响学习、工作、健康与训练质量的前提下

  ,进行不间断的有氧耐力训练,三个半月后,即可见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长(30,35km)和一次稍长(

  20,25km)训练;每周另外几天为短距离训练(10,12km)。赛前两周可跑30km(比赛的平均速度);赛前一周可

  跑20km,采用此计划的运动员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现在跑马拉松的人们有常年坚持公路耐力跑的习惯,一般耐力发展较好,自练能力较差,生活无规律

  ,但是,对全面身体训练不够:尤以速度、力量素质发展更差,训练缺乏科学性.
  参加马拉松竞赛,就其性质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竞技性;一种是健身性.后者居多数.根据我国职工余

  暇时间及结构特点,我认为对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就近期来说,其指导思想,应以健身作为其

  出发点,在训练量的安排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训练条件、对象和该项运动特点,制定一套业余

  马拉松运动负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

  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我们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 -"-

  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

  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

  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时间为50'

  ".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

  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 1000。米

  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考虑到队员的年龄较大和基础不牢,

  我们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

  赛的需要(表21),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 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一12X (400 m-1

  -100 m):节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长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

  ,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复跑,组间休息6'^-8'.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

  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

  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

  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

  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

  态,投入比赛. (3)柔韧性练习:跑者平时训练,由于时间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视,经常不做准备活动和整

  理活动性体操.多数人,柔韧性很差,体前屈只能手指触地.柔韧性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开

  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备活动中做

  一些正压腿、正踢腿、前后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韧性练习,时间约15'。.途中跑时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

  步子拉不开的现象,也可避免肌肉拉伤.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系数平均值高于我国,他们有继续

  提高马拉松成绩的速度基础.市队马拉松运功员,衬力系数虽高,但也只能达到一般水平。国内外优秀马

  拉松运动员,由于有良好的500。术和1000。米速度,当他们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就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场内与场外训练相结合:
  场内便于进行有强度的场地训练和带器械的练习,克服以往队员单纯在公路上跑很长的距离而不要求

  强度的做法。有的队员由于缺乏5000 m, 10000。比赛的基础,开始练习就跑很长的距离,因此,各项成

  绩提高缓慢。因队员各自参加训练的动机不同,个别队员不愿改变他们习’质了的平日练习内容,怕强度

  训练。为了防止训练过度,在采用间歇训练、反复训练、变速训练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强度;在持续时

  间延长,强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应控制.同时应注意训练后的恢复,’将场地段落跑和场外的有氧耐力

  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训练,可避免在场地练习时单调、呆饭

  、易产生疲劳的缺点,提高了队员耐久跑的积极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实践证明:这种耐力训练对善内

  脏器官机能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发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强腿部力量较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种耐力训练,可以使心脏得到有效的扩张,增加心肌扩张潜在能力的储备和心

  输出量,但是,过多的耐力训练也会使心肌“收缩储备力”下降,心肌出现动力不足,心输出量降低,不

  仅影响速度;而且影响耐力。
  同样,虽然场地段落跑速度训练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储备力”,增加心脏排空能力,增大心输出量;

  适应比赛与提高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数量过多,强度过大的速度训练,也会由于心肌“收缩储备力”

  过份地增加,而使心脏扩张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影响运动员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场外耐力训练与场内速度训练的比例时,以及在应用强度大小时都必须产格注意以

  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三)展练与午练相结合:
  根据余暇时间的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训练会不会有害于健康,能否有

  助于成绩的提高?
  科学试验证明,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内的能源对晨跑来说,是很充足的,清晨,人体内肾上腺皮质

  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动员身体机能,促进体内糖元的代谢,使人体适应一于长跑时肌肉活动的需要。这

  时练跑,人不易疲劳,并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一早晨空气新鲜,晨跑训练能使体内获得更多氧气,

  促进新陈代谢,对增强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于每天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的影响,一定神经过程的定型就在大脑皮层中逐渐形成和

  巩固起来.这就说切为什么习惯于早晨训练的运动员,能毫不困难地去进行早晨训练,而且还感到自己的

  精神很愉快。
  早晨训练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基本训练,但当晨练作为午练的补充训练时,晨练的负荷量就应该比

  午练小些,同时要考虑到前一天的运动量和训练内容。对带有检查性的训练,应有较长时间的恢复,一天

  训练两次时,一般应等恢复了再训练,有时恢复不到原来水平,也可以继续进行,但不能老是这样搞,否

  则就会走下坡路.训练后恢复得快慢与刺激强度、量、密度以及待续时间有关,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有

  关,一般来说,运动员训练水平越高,恢复得就越快。
  运动员在早晨训练时,对于习惯了的运动量是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的。
  (四)重点训练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
  一定要在重点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的基础上安排训练.我们一般采取星期日重点训练日+星期一、二非

  重点日十星期三重点日+星期四非重点日+星期五重点日+星期六非重点日的方法,连续交替进行.这种强度

  训练日与松训练日相结合的方法,使运动训练有张有驰,提高了跑的质量.如果肩毛胡子一把抓放,没有

  重点课做保证,跑得虽多,而质量却不高,跑得越多越难恢复,往往造成过度疲劳.
  (五)运动量要大、中,小相结合:
  我们采用周期节奏,每月四周一循环: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数量为主,第三周(中

  )专项周,保持一定量(相当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强度,第四周(小)身体训练周,放松调整。
  由于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量的适应能力快,但对强度适应能力慢,易产生过度疲劳的弱点,这就要求

  节奏明显,我们安排一周中身体素质训练不少于两次,要求练习动作快,幅度大,强度低,组间有间歇.

  大训练量训练,一周安排2-3次,强度训练每周以两次为宜。周训练次数8-10次为宜。这样,由于平时练

  习课次少,周期也不长,不会造成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周训练量冬训:男140-180k m,女120-

  150k m:夏训:男120^-180km;女90-130k m为宜。马拉松比赛,全年不得超过两次。
  (六)、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业余马拉松队的训练是以分散训练为主,集中训练为辅的。集中训练日,队员可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

  训练,而大部分时间,队员是在无教练亲自指导下,进行分散训练.由于队员A练刻苦,事业心强,加之三

  三俩俩的结伴训练,也起到相互促进与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队员在训练计划的

  执行上却有不小差别,分散训练时执行计划得好坏,直接影响集中训练时的效果,所以说分散训练是集中

  训练的保证,而集中训练的结果,又在不断检验、指导、推动着队员分散训练时计划的执行,两者互相依

  存,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1、速度训练

马拉松运动员的速度通常是指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是看运动员1500米、5000米、10000米的运动水平,并非大家认为的100米、400米等短距离水平。通常,世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5000米、10000米水平也非常高。

2、技术训练

马拉松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指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动作轻松自如、蹬伸有力、脚踝富有弹性及全程节奏感强,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人体的综合机能和专项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在青少年(少体校)时期,教练员抓技术训练抓的比较紧,而进入省队后,运动员的技术已基本定型,教练员不会再设专门的技术训练课,只是会在日常训练中提醒运动员需注意的一些技术要领。

业余跑者,特别是初学跑步的跑友,在训练前期,一定要规范和重视技术训练,因为无论是好的技术,还是不好的技术,一旦稳固后,再想去改正,比较困难。大家可以在日常训练中相互拍一些自己的跑步视频,仔细分析,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3、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一直都是中跑运动员的重点课次,而马拉松运动员只是将它作为辅助性训练课次。核心训练在青少年时期练的比较多,因为训练初期,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力量普遍较弱。所以,基本每次跑完教练员都会安排一些针对性的核心训练内容。

对于业余跑者,训练初期,为了防止受伤,核心训练是一定要练的。个人认为,马拉松运动员的核心训练一定要强调“动态”,也就是说无论你做那些核心练习,一定要注重一个词“动态”,而不是“静态”。

所以,业余跑者在练习核心训练要记住以下要点:动态、负荷小、密度大、节奏快、次数多。例如:(俯卧撑20次+弓步走+仰卧起坐20次+背肌20次 +扶墙高抬腿30次+后蹬跑30米)*4,组与组之间间歇2分钟。

4、专项能力

无氧训练是指运动员在整个跑程中始终保持高速跑的能力,如果说有氧训练是马拉松运动员的重要素质,那么无氧训练则是决定马拉松运动员能否创造好成绩的关键。

无氧训练的训练手段:间歇跑、段落跑、专项跑,距离为600米、1km、2km、3km不等,强度通常控制在:85~90%左右;心率控制在170~185次/分钟。

业余跑者,跑步初期,不太建议进行纯粹的无氧训练,但可以在有氧训练中适当结合一些无氧训练。

例如:当天的训练计划是有氧训练20km,你可以前16-18km按照有氧配速跑,最后2-4km可根据自身体力情况逐渐提速,达到无氧状态(170~180次心率/分)。这样的混合氧交叉训练手段,对提高业余跑者的运动能力更好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持体温。

在跑马拉松之前,一定要注意保持体温,不要到了场地以后,过早的脱衣服,而是要保存身体热量,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身体没热起来而受伤。

2、赛前要注意预热。

当马拉松比赛开赛之前,一定要做适应性训练,比如,可以在比赛开始前30分前进行热身,从而能够提高身体温度,并且提高心脏的适合能力。

3、做好身体的保护。

比如一些比较肥胖的人,或者是腿部比较粗壮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止皮肤的磨损受伤,尽量在裆部涂抹一些凡士林膏,再有就是要将乳头用创可贴贴上。 

4、早餐不要吃太多。

如果确定了要跑马拉松的话,一定要注意早餐的科学,我们在不吃多的情况下,要吃适当的食物,比如,白米粥一小碗、面包一个、鸡蛋二个,基本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拉松



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我们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 -"-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时间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 1000。米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考虑到队员的年龄较大和基础不牢,我们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赛的需要(表21),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 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节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长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复跑,组间休息6'^-8'.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
希望采纳,谢谢!

  1. 制定至少6个月的训练计划

    长跑最重要的是要增加耐力,然而,要想增加人体的耐受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是大部分跑马拉松的新手准备时间都不会很长。

    要想跑马拉松,你的训练时间最好不要少于6个月,但是你可以调整每天的训练时间。在这6个月中,如果你身体素质很好,可以每周少训练一会,如果身体素质很差,那就每周多训练一会。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调节训练强度,但是在跑马拉松之前,最好每隔几周跑一次20公里。

  2. 长跑中要注意休息

    长跑中一直跑会很累,但是如果途中休息一会,即使走一小会,身体也就不那么累了。平时最好能把走路当成是马拉松训练的一部分,适当的走一走,可以让你跑更长的距离。但是可不能走太多啊,不是特别累了就跑起来,你毕竟是在跑步!

  3. 及时处理伤痛

    跑马拉松的人几乎都遇到过受伤或者身体不适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身体的不适都是小问题。比如抽筋和呕吐,这些在长跑比赛中很常见。

    如果跑步中出现这种情况不要紧张,不要坐在地上大喊:“我要死了,要死了……”这些身体不适基本都是肌肉问题引起的,你现在需要的是去路边休息,适当的按摩和冰敷可以很好的减轻症状。当然,太严重的伤势还是要尽快看医生。

    还有一类人正好相反,他身体不舒服之后依然会坚持跑,这样的人一般有一点运动基础,对自己过于自信,最容易出事故的也是这类人。我们要再次强调一下,无论你有无运动基础,感觉身体不适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确认一下身体状况,再决定是否接着跑。



你这是一个很大、很专业的问题。这里简单回答一下。
首先,你想开始练习马拉松,系统的知识学习是第一步,跑步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直接开始跑就可以了。学习的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基本概念的学习(比如什么叫配速、LSD、服装的选择等)、运动理论的学习(跑姿、间歇跑、变速跑、拉伸、热身等)、运动损伤的学习。
其次,对自己的身体的充分了解,不要蛮干和强求,要科学的循序渐进。在前面基础知识学习了的前提下,给自己制定一个训练计划。业余训练可以以一周为一个训练循环,其中五天训练,两天放松调整。在五天的训练中要包括放松跑、变速跑、间歇跑、LSD和冲刺跑,并且要辅以适当的力量训练。每周的总跑量以不超过10%的速度递增,跑量的积累是很重要的,速度和里程是相辅相成,通过合理的训练它们是一同增长的,并不是简单的割裂的关系。在训练的同时要合理调整饮食,不要油腻和辛辣刺激。
最后,可以与跑友多进行互动学习,积累一些必要的马拉松知识。

业余选手跑半程马拉松比赛前如何训练~

1.作为一名业余选手,您要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那您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以2公里为基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训练慢慢过渡到20公里。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的基本规律,从不同的主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渐进的基础上提高竞技水平。
3.持之以恒原则是指训练必须经常性进行,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种积累使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体质就会不断增强,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不断得到强化。
4.马拉松训练应该提倡长期化、经常化、终身化,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每周训练最好要坚持3-4次,每次要保证至少90分钟。如果要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的话,至少要有2至3个月的训练准备期。5.周期性原则是根据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在整个训练阶段的划分和训练内容的安排比例都是呈周期性的循环。竞技状态的形成分为竞技状态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暂时消失阶段。

扩展资料:
1.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所承受的训练负荷比起比赛负荷都要有不同程度的超出。马拉松比赛因距离长而极富挑战性,在训练中对训练强度和成绩加以记录,这样有利于训练者分析所取得的进步。
2.总结经验,为迎接下一个挑战做准备。由于每个训练者的肌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不同,因此训练者的训练量要依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3.马拉松是一项极耗体力的运动,因此常年从事马拉松训练是一项艰难的事情。一般来说,把快于马拉松跑速的较短距离跑训练结合到马拉松训练中,将大大有助于运动员长期的发展。
4.具体方法有:短距离、重复快速跑,高强度跑,测试跑等。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后,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轻松跑,以促进体力的恢复,保持跑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程马拉松

  现代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特点:是训练量大,训练强度高,一天进行两次训练,总时间有时长达6个小时以上。
  现代马拉松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重点突出大里程训练,澳洲、日本运动员被广泛接受,他们每周训练量为210-25。公里,如克莱顿准备期达280-35。公里。另一种是重点抓质量训练,如欧美运动员,他们是在越野跑的基础上增加场地训练。.总之,坚持长期的科学训练,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 在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内蒙为代表的耐力型运动员,一种是以云南为代表的速度型运动员,两种训练都有很好成绩表现,从长远角度出发,后者有较广阔的发展前途.速度对马拉松成绩的影响.
  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究竟如何起步呢?我们采取在努力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同时,重视无氧耐力的速度训练的方法。
  实践证明,对于具备一定速度基础的长跑运动员,应在不影响学习、工作、健康与训练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不间断的有氧耐力训练,三个半月后,即可见效.即:每周可有一次超长(30,35km)和一次稍长(20,25km)训练;每周另外几天为短距离训练(10,12km)。赛前两周可跑30km(比赛的平均速度);赛前一周可跑20km,采用此计划的运动员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现在跑马拉松的人们有常年坚持公路耐力跑的习惯,一般耐力发展较好,自练能力较差,生活无规律,但是,对全面身体训练不够:尤以速度、力量素质发展更差,训练缺乏科学性.
  参加马拉松竞赛,就其性质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竞技性;一种是健身性.后者居多数.根据我国职工余暇时间及结构特点,我认为对我国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就近期来说,其指导思想,应以健身作为其出发点,在训练量的安排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训练条件、对象和该项运动特点,制定一套业余马拉松运动负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马拉松项目主要是以耐力为基础,同时相应发展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和灵敏等素质。在一定的有氧代谢训练基础上,加强专项耐力训练,逐步提高成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心血管耐力练习.①定时跑( 60'-120')小强度;②匀速跑(30' -"-
  50')中等强度,③越野跑(定时、定距、匀速、变速);中等强度以上,④计时跑(反复跑、间歇跑),大强度。二是肌肉耐力练习.一般人对耐力有误解,认为锻炼肌肉耐力与心血管耐力毫不相干,因而忽视肌肉力量素质训练,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力量循环练习六个内容,进行6 --8组,时间为50'".60',心率控制在150次/分,提高了肌肉耐力,同时也增强了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使训练内容多样化,这样训练兴趣高,收效大。
  (2)速度训练:现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多数是“半路起家”,长时间奔跑能力较强,而5000, 1000。米的水平却不高,因此,对速度训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妥善安排。考虑到队员的年龄较大和基础不牢,我们则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努力提高马拉松耐力跑的同时,使速度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比赛的需要(表21),我们采用如下训练方法:①快速长跑:15' -35'; ②无氧训练:间歇跑10一12X (400 m-1-100 m):节奏跑(400一1200 m) X 6一8,也可以从长2000 -1600 -1400-1200-800 -400米中间休息3到4分,也可作8 X1000 m ( 3' 10")反复跑,组间休息6'^-8'.②专项力量训练:上坡跑、抗阻力跑等,坡度不太陡,能保持跑的正确姿势,没有长的坡度(200 m以上),就多跑几次短跑,跑时注意向前性,保持正常步幅。坡度训练可一直继续到比赛前三周,接近比赛前三周上坡跑可由200-250米缩短到60-80米,长坡放松跑,缩短距离后要加快,接近短跑速度,反复进行,如3-5次x2组,组间休息1',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后便可跑10次x2组,组间休息3'。赛前三周,每周这样训练一次,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 (3)柔韧性练习:跑者平时训练,由于时间不充足,思想又不重视,经常不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性体操.多数人,柔韧性很差,体前屈只能手指触地.柔韧性对途中跑动作是否能舒展,步幅是否开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直接舒展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跑的速度.因此,要求跑步者每天在准备活动中做一些正压腿、正踢腿、前后左右劈腿和其它柔韧性练习,时间约15'。.途中跑时步幅才有舒展感,消除了步子拉不开的现象,也可避免肌肉拉伤.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系数平均值高于我国,他们有继续提高马拉松成绩的速度基础.市队马拉松运功员,衬力系数虽高,但也只能达到一般水平。国内外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由于有良好的500。术和1000。米速度,当他们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就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场内与场外训练相结合:
  场内便于进行有强度的场地训练和带器械的练习,克服以往队员单纯在公路上跑很长的距离而不要求强度的做法。有的队员由于缺乏5000 m, 10000。比赛的基础,开始练习就跑很长的距离,因此,各项成绩提高缓慢。因队员各自参加训练的动机不同,个别队员不愿改变他们习’质了的平日练习内容,怕强度训练。为了防止训练过度,在采用间歇训练、反复训练、变速训练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强度;在持续时间延长,强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更应控制.同时应注意训练后的恢复,’将场地段落跑和场外的有氧耐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越野跑、公路跑、坡度跑、自然地形跑的训练,可避免在场地练习时单调、呆饭、易产生疲劳的缺点,提高了队员耐久跑的积极性,完成了更大的跑量。实践证明:这种耐力训练对善内脏器官机能和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发展一般耐力水平和增强腿部力量较为有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种耐力训练,可以使心脏得到有效的扩张,增加心肌扩张潜在能力的储备和心输出量,但是,过多的耐力训练也会使心肌“收缩储备力”下降,心肌出现动力不足,心输出量降低,不仅影响速度;而且影响耐力。
  同样,虽然场地段落跑速度训练可以提高心肌“收缩储备力”,增加心脏排空能力,增大心输出量;适应比赛与提高马拉松速度的需要,但是数量过多,强度过大的速度训练,也会由于心肌“收缩储备力”过份地增加,而使心脏扩张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影响运动员的耐力.
  因此,通常在安排场外耐力训练与场内速度训练的比例时,以及在应用强度大小时都必须产格注意以上两个方面的关系。
  (三)展练与午练相结合:
  根据余暇时间的结构特点,体育锻炼多安排在清晨.然而,究竟早晨训练会不会有害于健康,能否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科学试验证明,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内的能源对晨跑来说,是很充足的,清晨,人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最旺盛,它能动员身体机能,促进体内糖元的代谢,使人体适应一于长跑时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时练跑,人不易疲劳,并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一早晨空气新鲜,晨跑训练能使体内获得更多氧气,促进新陈代谢,对增强心肺功能十分有益。
  巴甫洛夫指出:由于每天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的影响,一定神经过程的定型就在大脑皮层中逐渐形成和巩固起来.这就说切为什么习惯于早晨训练的运动员,能毫不困难地去进行早晨训练,而且还感到自己的精神很愉快。
  早晨训练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基本训练,但当晨练作为午练的补充训练时,晨练的负荷量就应该比午练小些,同时要考虑到前一天的运动量和训练内容。对带有检查性的训练,应有较长时间的恢复,一天训练两次时,一般应等恢复了再训练,有时恢复不到原来水平,也可以继续进行,但不能老是这样搞,否则就会走下坡路.训练后恢复得快慢与刺激强度、量、密度以及待续时间有关,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有关,一般来说,运动员训练水平越高,恢复得就越快。
  运动员在早晨训练时,对于习惯了的运动量是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的。
  (四)重点训练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
  一定要在重点日与非重点日相结合的基础上安排训练.我们一般采取星期日重点训练日+星期一、二非重点日十星期三重点日+星期四非重点日+星期五重点日+星期六非重点日的方法,连续交替进行.这种强度训练日与松训练日相结合的方法,使运动训练有张有驰,提高了跑的质量.如果肩毛胡子一把抓放,没有重点课做保证,跑得虽多,而质量却不高,跑得越多越难恢复,往往造成过度疲劳.
  (五)运动量要大、中,小相结合:
  我们采用周期节奏,每月四周一循环:第一、二周(大)耐力周,突出量,以完成数量为主,第三周(中)专项周,保持一定量(相当前周的3/4 ),提高一下强度,第四周(小)身体训练周,放松调整。
  由于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对量的适应能力快,但对强度适应能力慢,易产生过度疲劳的弱点,这就要求节奏明显,我们安排一周中身体素质训练不少于两次,要求练习动作快,幅度大,强度低,组间有间歇.大训练量训练,一周安排2-3次,强度训练每周以两次为宜。周训练次数8-10次为宜。这样,由于平时练习课次少,周期也不长,不会造成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周训练量冬训:男140-180k m,女120-150k m:夏训:男120^-180km;女90-130k m为宜。马拉松比赛,全年不得超过两次。
  (六)、分散与.集中训练相结合:
  业余马拉松队的训练是以分散训练为主,集中训练为辅的。集中训练日,队员可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而大部分时间,队员是在无教练亲自指导下,进行分散训练.由于队员A练刻苦,事业心强,加之三三俩俩的结伴训练,也起到相互促进与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队员在训练计划的执行上却有不小差别,分散训练时执行计划得好坏,直接影响集中训练时的效果,所以说分散训练是集中训练的保证,而集中训练的结果,又在不断检验、指导、推动着队员分散训练时计划的执行,两者互相依存,有机结合,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