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支唢呐吹一生呢?

作者&投稿:英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把二胡拉断腰

它长得有些普通,长长的脖子,两根弦子;蛇皮做的脸,永不离身的弓子,似乎在告诉人们,可不是那么好演奏的。它可以是最喧闹的,能演奏出万马奔腾的声音;也可以是最哀伤的,能够再现妇人对着江水哭泣的场面。它就是二胡,来自古代的一种拉弦乐器。

可能是因为经常出没于二胡比赛、小区广场,人们对二胡有着莫名的喜爱。看到拿着二胡演奏的人,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调侃,一把二胡拉断腰。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实在是因为二胡并不是一件好演奏的乐器。

岩山寺的经塔之中,人们发现了一把元代的胡琴,它的样子和现在的二胡看起了相像极了。这一发现,与《元史》中对胡琴的描述不谋而合。在《元史》的编著者眼中,胡琴有着龙一样的头,两根弦子,还有着用马尾做的琴弓。麟堂秋宴,明代的画家尤子求,将自己见到的胡琴手画了出来,画面之上,胡琴手正是用拉奏的方式演奏胡琴。那么,是不是二胡的祖先一定来自于元明时期?

 

事实上,二胡在我国的起源可能更早。“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的诗句告诉我们,自唐朝以来,人们就将西域传来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称之为胡琴。无论是唐人还是宋人,他们都将两根弦子的胡琴称为嵇琴。孟浩然曾经在诗里讲述过自己看到嵇琴演奏者的经历,沈括也曾经在《梦溪笔谈》中讲述过关于嵇琴的故事。熙宁年间,官家在宫里大宴群臣,教坊的乐手徐衍曾面对官家演奏嵇琴。拉断了一根弦子之后,徐衍依然面色不改,继续用剩下的一根弦奏完了整首曲子。

不过,尽管史书上有关于二弦乐器以及胡琴的记录,二胡究竟从何时来到中国,却依然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倒是无法争论的,那就是想要将二胡演奏得炉火纯青,必然要花上很大的气力。

 

如何持琴,如何握把,如何滑弦,如何挑弦,想要达到入门的要求,就要经过无数次的联系。觉得已经能够用弓子熟练地奏好不同的音阶了,却发现二胡是要换把的。把位换了,调子也变了,不同的音阶发出的声音又变得不一样了。

能够演奏出一只简单的曲子,不要高兴地太早,您也不过到了三级的水平。如果想要用二胡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把曲子演奏得如泣如诉,把自己变得和大师一样,年轻的二胡手们要挑战的难度只会更大,不把腰累断是不能罢休的。正因为二胡虽然看似简单,但从入门就已经非常难,所以才有了“一把二胡拉断腰”一说。

 

千年琵琶万年筝

浔阳江头,枫叶飘落,昔日妆成妒秋娘的乐女,满心伤感地弹着琵琶。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在大船上,乐女和正在欣赏他弹琵琶的江州司马,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千百代之后,乐女与那位名叫白乐天的江州司马,都已经化为朽骨。唐琵琶却因为考古人的研究,再次从新疆的黄沙里,伸出了自己曼妙的脖子。除了看起来有些残破,依旧不改当年的气质。

琵琶,本为胡人骑在马上演奏的乐器,推手为琵,引手为琶,故而得名琵琶。古人琵琶一般身长五尺三寸,象征着天地人与五行。它的四根弦子也是有讲究的,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不再被当作胡人专用的乐器,开始进入汉族豪奢人家的生活。富豪石崇,吏部尚书虞仲文,史学家范晔,驸马褚渊,都将琵琶当作自己的爱好。

 

千年琵琶万年筝,这句话其实是人们对“千日琵琶百日筝”的化用。在古代的一些琵琶手、筝手看来,学会琵琶、筝,要比学会二胡要容易很多。唐太宗时期,曾有西国胡人乐师来我国献乐,手持琵琶,他演奏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为了超过西国乐师,太宗提前让琵琶国手罗黑黑隔着帷帐听那西国乐师演奏。就听了一遍,罗黑黑就将西国乐师的曲谱扒了下来。

帷帐中,罗黑黑拿着大琵琶自信地弹起了曲子,西国乐师见自己的曲子竟然被大唐乐师完全模仿了下来,露出了惊叹的深情。只要掌握了另一个人的谱子,乐师就可以用琵琶再次演奏这个人的曲子,可见,对于比较熟练的乐手来说,想要弹奏琵琶曲,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练上个三四年就能学会,这才有了千日琵琶的说法。

 

与琵琶相似,古人认为,想要弹筝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筝这种乐器,初生之时总共有五根弦子。东汉之后,它的形状已经和瑟这种乐器长得差不多了。随着进一步的改造,筝的弦子也被一点点地加了许多根。雅乐的筝弦为十二根,其他乐种中,筝的弦子则通常为十三根。尽管弦子特别多,涉及的声调、音阶变化也比较多,但是没怎么参加过筝乐培训班的古人,依然可以将筝演奏得特别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仁祖不用谱子,就可以在桓温面前边弹筝边唱;晋代的桓伊,可以用筝和上乐奴的笛曲。这两位都不是乐师,只是朝中官吏,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都能够具有比较高的演奏水平。即便弦子有十几根,练上个一百天,也能把筝演奏得非常动听,这便是万日筝的由来。

经过了时间的变换,千日琵琶万日筝,逐渐被人们传成了千年琵琶万年筝。不过,千年琵琶万年筝这个句子本身是没什么毛病的,因为琵琶与筝在我国确实有着千年的老资历。东汉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在书中记录琵琶的由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曾经在名士阮咸的坟墓里发现过琵琶。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隋唐五代时期的人们的墓葬中发现出土的琵琶。从东汉时期便有记录,琵琶确实无愧千年琵琶之称。

至于筝,它的资历就更老了。春秋时期,一个古代的贵族将自己的梓木筝当作陪葬品放在了自己的墓中,历经千百年,这把梓木筝在考古研究者的发掘下,重新出现在了人间。秦筝何慷慨,曹子建的话并不虚假,秦时的大臣李斯曾经证明,筝确实在秦时颇为流行,筝声慷慨、秦歌快耳,当真是大秦之声。自春秋到秦代便已经流行于国内,给筝一个“万年筝”的称号,似乎并不过分。

不过,除了说明琵琶和筝的历史以外,这句话还有赞赏两种乐器的美妙,有可以再继续延续,流传千万年的意境。


 

一支唢呐吹一生

舞台前,演奏家们在合奏着《九州同》;高粱地内,九儿倒在了大火之中,人们又听到了那首《抬龙王》;回忆着焦三爷的身影,天鸣再次吹响了那曲《百鸟朝凤》。除了都是经典之外,这三首曲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离开唢呐。

喇叭唢呐,曲小腔大,这句话我们经常在父辈人的口中听到。事实上,这个句子的诞生时期非常久远,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它是明朝的文人王磐在《咏喇叭》中记载的短句。

唢呐究竟是何时出现在我国的,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根据武氏祠的汉画石像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唢呐应该出现于东汉时期。不过,另一些研究者则对此表示否定,他们根据出土于唐宋时期的壁画,提出,唢呐诞生于唐宋时期。

 

由于缺乏文字证据,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同,许多人还是认为直到明代前后,唢呐才开始流行。根据戚继光将军的《练兵实纪》记载,唢呐在明代本是军用乐器,将领们招呼军卒们赶快收拾行李、集合起来吃饭,多是采用吹喇叭的方式。

《出警入跸图》作为物证论证了《练兵实纪》的记载,在该图中,明朝皇帝的仪卫们正在为皇帝的出行仪式奏乐,他们所使用的乐器中就有唢呐。清朝时期,唢呐有时会被叫做苏尔奈,不过依然被运用于军中。根据,清代的《军器则例》记载,清代的军队中同样配备唢呐,每隔十年,才允许唢呐手贴换自己已经有些残损的唢呐。《练勇刍言》也记载了清代唢呐的军用现象,清朝军营中的一些侍勇们也会被要求随身携带唢呐。

一支唢呐,可吹尽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说媒的时候,人们需要唢呐,据《群音类选》所载,为了让气氛更喜庆一点,一户人家在给女儿说媒的时候,特意请了唢呐手。结婚的时候,人们离不开唢呐,明刻本《蓝桥玉杵记》的插图中,一组六人乐队正在为村子里的新人演奏乐曲,六个人之中,唢呐手吹奏得最是起劲。丧事也需要唢呐,砀山的百姓,只要遇到丧葬之事,必然会让唢呐班子上门吹上一段,表达心中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一支唢呐,可出现在大大小小多种场合,富贵可听,平凡亦可听。

明朝时期,皇帝为了彰显外交活动的严肃性,特意为郑和配备了唢呐手作为佣从。清朝时期,皇帝的登基大典、迎驾仪式,皇太后的寿宴上,都少不了唢呐的存在。来到民间,唢呐是老百姓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乐器。爆竹燃起,响声连天,唢呐清吹,又是新的一年。有的时候,村子里会请来一队戏班子,班子里有吹唢呐的,好不热闹。

 

能够用在各种场合,能够吹起不同的情绪,一个人从出生的喜悦到婚姻大事,再到离世,可能都会有唢呐陪伴,唢呐虽小,却能唱尽悲欢离合,这可能也是“一支唢呐吹一生”的俗语缘由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家非常容易获取到“数量词”:一年、二年、一把、上千年、万年。这种数量词的发生,并不是有哪些“独特实际意义”,反而是告知大家把握这种打击乐器的“难度系数水平“

听说是弦乐器比管乐器非常容易新手入门,由于音高比较好把握,演奏的需先练胸气,音高节奏感都非常艰难。

上千年古筝万年筝,含意是学习培训一切一样传统乐器都并非一蹴而就,积硅步跬步千里,每一样传统乐器的学习培训全是要的时间和细心的。恰当的观点实际上是上千年古筝万年筝,一把二胡拉断腰,一只锁呐吹一生。

一把二胡拉断腰:二胡要拉到腰快断,拉一辈子你才可以懂,由于二胡要拉很长期才可以有一定的造就,弦乐器相对而言难度系数比较大。上千年古筝万年筝实际上是千日古筝百日筝演化过去的,意思是古筝不太非常容易学,而竹笛非常容易入手也相对性非常容易一些。

胡芦、丝锁呐、巴乌、六孔陶笛这类闭口粉刺传统乐器算得上简易的。笛、箫全是张口传统乐器,埙在里面算简易的。闭口粉刺传统乐器只需吹就能响,管弦乐只需拉拨弹弄就能出声。张口传统乐器找口劲都能辞退很多人,也就是吹出圆润的声都难以,乃至是吹出来声。横笛竖箫,箫新手入门难,笛子入门后难。气指唇齿,气居第一。

传统乐器的气全被运用,张口传统乐器仅有一部吹了进来。演奏笛箫便会了解“英雄气短”是件多么的痛楚的事。吸气都是在用劲,造成大脑缺氧,头晕目眩浑身发麻。竹笛比箫更要气力去吹,方法大量,做为兴趣爱好最多见的CDEFG调都需要备着,箫有一个FG或是在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声乐终究会由于年纪的提高愈来愈费劲,管弦乐反倒愈来愈娴熟。

实际上无论学什么传统乐器都好,都需要有锲而不舍的信心,还记得有一位吹箫的老总跟我说:努力加勤奋你也就会出现才能的那时候了。期待每一个学习培训传统乐器的人能够取得成功。



因为想要有所成就的话,必须要拉很长时间的二胡才可以,琵琶不太容易学,古筝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只唢呐能够从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吹到入土的时候。

二胡,琵琶和唢呐都是古代常见的乐器。拉二胡的时候腰比较受累。琵琶古筝和唢呐这些乐器的使用寿命都是非常长的。

这是由于二胡琵琶以及唢呐的质量都非常不错的,如果你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养,那么留一辈子是没有问题的。

~

千年琵琶万年筝完整句是什么?
答:三年笛子五年箫。也有说百日笛子千日箫的,意思就是笛子和箫都比较容易入手,但是想到达一定的水平也到练个三年五载。一把二胡拉断腰,二胡要拉到腰快断,拉一辈子你才能懂,因为二胡要拉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成就,弦乐器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千年琵琶万年筝其实是千日琵琶百日筝演变过来的,意思是琵琶不太...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的意思
答:学笛子需要百日,学笛子需要千日,而要把二胡拉的精益求精,却要把要拉断,说明拉二胡多么不容易啊!也说明,学什么东西都不会容易,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两条弦也可拉奏出美妙的音?
答:二胡最早出现在唐朝。因为声音源自震动,哪怕是一条弦也可以拉出美妙的声音。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三年笛子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支唢呐吹一生”“一把二胡拉断腰”意思是二胡的技巧需要人用一生去感悟,去追寻,也就是说二胡是非常难的。而之所以二胡会这么难...

一年笛子两年箫,三年胡琴拉断腰?
答:两年笛子三年萧,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唢呐一响断终生。

“一把二胡拉断腰”,二胡很难学吗?
答:我国是个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家,乐器文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依旧有很多人学习我国的乐器,比如二胡。但是二胡非常难学,都说“一把二胡拉断腰”,意思就是想要二胡拉的好,就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反复的拉,这样才能拉的好。二胡难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二胡使用前要...

唢呐一响顺口溜完整版是什么?
答:有关唢呐的顺口溜 1、百般乐器,唢呐为百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度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2、棺一抬,土一埋,亲朋好友哭起来,鞭炮响,唢呐吹,前面抬,后面追,初闻不知唢呐意,再闻已是棺中...

唢呐一响顺口溜是什么?
答:唢呐一响顺口溜如下:1、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孟婆一汤忘今生,奈何桥上渡残魂,来生再做华夏人。2、百般乐器,唢呐为百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

“横吹笛子竖吹萧,学会二胡拉断腰。”的意思
答:前边的一句只是在说笛子和萧的演奏方式,后边的“学会二胡拉断腰”一句,主要是寓意学乐器的艰难不易,这句话是看谁说,如果是教学者说,意思就是说哪一样乐器学好也不易,学二胡要拉好,要有“断腰”的思想准备;若是学者说这句话,不外乎在宣泄学艺的艰难和感受。不知楼主可苟同?

你怎么看一把二胡累断腰这种说法?
答: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二胡是很难操作的乐器。我们爱好者学习二胡,一定要按照演奏家讲的方法,因循渐进,从简到难的练习。先拉空弦,找出感觉,再按音配合节奏。还是要找出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左手手指听从大脑指挥,音按好在拉弦。走过音节练习,练习一些简单的曲子。每次练习都是一种体会。如何放松,如何...

为什么说三年笛子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
答:二胡属于弦乐乐器,手指按在弦上的位置有轻微的变化音准也会差好多,把位越高越明显。因此,这样对比的话,键盘类乐器相对来说是最容易学的,弦乐器最难,所以才会有三年琴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的说法。不知为何,只要说起二胡,就给人一种很哀伤的感觉,或者想起近代一个二胡名人,阿炳,阿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