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史的饮食 食物发展简史?

作者&投稿:秦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石磨的普及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类开始加工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八珍的出现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四大菜系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秦末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受封为南越王。利用广州地处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目前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吃在汉唐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煮或涮羊、烤全羊最为典型。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家具新变化,到隋唐时期也走向高潮。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床榻几案的高度继续增高;另一方面是新式的高足家具品种增多,椅子、桌子等都已开始使用。桌椅出现以后,人们围坐一桌进餐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唐朝与域外饮食文化的交流非常多,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一种崇尚西域的风气,饮食风味、服饰装束都以西域各国为美,崇外成为一股不小的潮流。当时的长安,胡人开的酒店也较多,并伴有花枝招展的胡姬相陪,李白等文人学士常入这些酒店,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提到这些酒店和胡姬。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茶食在辽金

  随着茶叶的交易,茶食也深入到辽金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金人在人生重大的婚姻典礼中,都以摆上茶食为正规。而所谓茶食,只不过是先进一种像汉民族常食用的“寒具”,即炸麻花之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次进一盘蜜糕。只有待整个宴会结束,对待来参加婚礼的上客,才端上“建茗”。茶叶成了只有富者才能啜之的饮料,而粗者只能喝乳酪。

  忽必烈的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宫廷的奢靡

  明代的宫廷饮食奢靡无度。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

  北京的宫廷菜

  全国各地的风味菜,多年来在北京汇集、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京菜。过去北京有皇家、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巨商大贾和文人雅士,由于社会交往、礼仪、节令及日常餐饮的需要,各色餐馆应运而生,宫廷、官府、大宅门内,都雇有厨师。这些厨师来自四面八方,把中华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充分施展发挥。宫廷菜是指清朝皇宫中御膳房的菜点,也吸收了明朝宫廷菜的许多菜点,尤其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多次下江南,对南方膳食非常欣赏,因此清宫菜点中,已经吸收全国各地许多风味菜,和蒙、回、满等族的风味膳食。宫廷菜已享誉海内外,有天下第一味之美誉。北京烤鸭,是宫廷菜中一种,风味独特,名扬四海。

  官府菜的演变

  官府菜是北京菜的特味之一。过去北京官府多,府中多讲求美食,并各有千秋,至今流传的潘鱼、宫保肉丁、李鸿章杂烩、组庵鱼翅、左公鸡、宋嫂鱼羹、北京白肉等,都出自官府。北京谭家菜颇有代表性,出自清末翰林谭宗浚家,后由其家厨传入餐馆,称为“谭家菜”。近年出现红楼菜,也是官府菜。京菜融合八方风味,因此烹调手法极其丰富,诸如烤涮爆炒,炸烙煎火靠,扒熘烧燎,蒸煮氽烩,煨焖煸熬,塌焖腌熏,卤拌炝泡,以及烘焙拔丝等等。

  满汉全席大餐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2005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了。
  来自:引食网

v

你好!
v
打字不易,采纳哦!
记得给问豆啊!

饮食对人类的发展有何意义?~

食物与进化的关系──素食是人类未来进化的必由之路
有时候,一些在科学界尚未形成定论的推断会在公众中被当作真理流传。“肉食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论断就是其中一例。本论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告诉大家这其实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本文作者侯亚梅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在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规格发表文章驳斥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假设──东亚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适应能力,并引起国际轰动,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进行重新评估,2004年她曾获得国家“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胡宏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而2009年11月则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达尔文不仅在自然科学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博爱与睿智也极大的影响了人文科学。在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一个科学家对科学、政治、宗教、哲学和艺术的影响能与达尔文相比。达尔文的爱心包含了所有的动物。他说:“人与高等哺乳类动物在智力方面没有根本的差异…在精神方面人与高等动物之间有很大差异,不过这种差异仅仅是量的差异,不是本质或类上的差异 (1)”。他明确的告诉我们:“对所有生物的爱是人类最高贵的品德 (2)。” 民以食为天,在人类进化史中饮食对人类的生存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出于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爱,达尔文本人是一位素食者。不过许多营养学家在饮食观点方面并不认同达尔文的观点,他们试图通过史前考古从生命进化中发现一些为自己的肉食营养学观点提供证据的事实。如美国卡萝琳·M·庞德博士在其所著的《生命与脂肪》一书中指出“转向食肉的时间正好与人科动物化石的颅腔迅速大的时间相吻合。许多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相互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食肉直接导致了智力的改善,从而为进化成为现代人铺平了道路。所以,从史前到现在,肉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一直是一种比较宝贵的食物。”使人体获得完全蛋白、维生素以及其它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特别是肉类能提供锌、维生素B12、钙、铁和维生素A等基本营养素,而这些营养物质很难在素食中摄取”。 依据卡萝琳·M·庞德博士的观点,素食者会令人营养不良,而且还会使人的进化停止,智力减退。这段耸人听闻的说法会使任何一个准备尝试成为素食者的人望而却步,而一个喜欢吃肉的人看了这段话就更会坚信素食者是自虐狂,反而更加相信吃肉有助于人类的进化。然而,如果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观点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下面我们来作一些详细的分析。 生命的进化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事件,科学界对此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生物进化框图,然而依据这些有限的事实得出结论时仍需非常谨慎。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名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把科学的这种特性称为可证伪性。他说:“应该作为分解标准(指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分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言之,我不要求一个科学体系能一劳永逸地在肯定的意义上被选拔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被选拔出来:一个经验的科学体系必须能被经验反驳。”正因为如此,科学研究中常有不同的观点在相互争论,要搞清事实的真相,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需要对各种观点做辩证的分析,进行深入探究后才能获得较为正确的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食物与进化关系的分析,为人类进一步迈向更高等的生命进化提出一些饮食方面的建议。 好的科学研究离不开人文的精神指导,在研究人的进化问题时,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指导极易得出荒唐的结论。为了得出更为客观正确的结论。下面我们列举一些与此有关的各种观点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分析,看科学关于肉食与进化之间关系的结论到底如何。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人类进化方面一些公认的事实。 依据人类学的研究,人类进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以下文字中的人类学资料来源于雅·雅·罗金斯基, 马·格·列义著的《人类学》:人的前驱(南方古猿)时代,南方古猿从其树栖的祖先那里得到的重要遗传特征是能够使用物体的手以及大脑皮层的相应部分。在生活习性上,南方古猿从其祖先那里获得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高度发达的群居性。南方古猿首先应该具有了作为用手动物和群居动物所具有的那些能力,它们具有寻找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但还不具备有意识地制造工具的能力。由于年代久远,南方古猿详细的食物结构很难从田野考古挖掘事实进行推断,我们只能粗略地推断南方古猿可能是杂食动物。不过依据美国人乔治·萨勒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山地大猩猩的生活和行为的著作以及英国科学家珍妮·古道尔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客湖东岸对黑猩猩的研究著作,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关于猩猩饮食方面的详细资料,以弥补考古学的不足。依据这些现代动物学家的观察,在179个山地大猩猩的巢约有半数在地上,而黑猩猩的巢则通常建在树上;大猩猩是和平的动物,而黑猩猩则往往具有攻击性;大猩猩完全以植物为食(它食用约29种食物),而黑猩猩则经常食肉,它捕食的对象有疣猴、小狒狒、红尾猴和兰色的长尾猴等;大猩猩、黑猩猩与南方古猿有什么关系?

直立人,即远古时代。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远古人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手斧。考古学家认为舍利时代的手斧的主要用处是发挥最符合其形状与重量的功能,既用于砍砸与粗削;这些作用有两个目的:(1)制造原始的棍棒与带尖的木头工具,比如木矛等;(2)用于分解已经打死的动物的尸体以及敲开动物的头骨取髓等。所以直立人也是杂食动物。直立人的脑量比猩猩的脑量大幅增加(从435-650立方厘米增加到800-1225立方厘米)。美国卡萝琳·M·庞德博士在其所著的《生命与脂肪》一书中所采用的“转向食肉的时间正好与人科动物化石的颅腔迅速增大的时间相吻合”观点可能就是基于关于直立人制作工具手斧等的功用提出的。

尼安德特人,或古人时代。对于古人文化,我们可以根据大量的莫斯特遗址的出土的工具作出判断,莫斯特工具的特点是加工更为精细、规整,形状更为多样。出现了简单的骨制品。根据在莫斯特遗址广泛分布的篝火、烧骨、灰烬堆的遗址看来,完全可以推断尼安德特人已经具有人工取火用火的能力。所以从尼安德特人时代起,人类开始熟食,尼安德特人也是杂食动物。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比直立人不仅脑量更大而且结构也有较大变化,比如颅内模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是在顶骨部位)增大等。有人以此推断熟食对大脑进化的重要性。

现代人或新人时代就不必多说了。 上述考古学家依据远古人类(或直立人)制作的手斧的石器的功用推断远古人类是吃肉的,这个结论或许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进一步推断吃肉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条件那就有问题了。营养是否全面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可以看一看《不吃肉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吗?》一文。从文中可以看出素食不仅不比肉食营养差,而且比肉食营养好。如果再加上植物性中草药的调理,素食的营养远超肉类。有关这方面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看专业书《素食者膳食指南》
综上所述,生命进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也是最复杂的事件,促使进化的因素众多,有多种理论解释进化机理。“食肉的假设理论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这种理论,由于肉食动物比素食动物更为凶残好斗,容易导引出人类的进化是越来越多的依靠用来杀害的武器来获取肉食,一种史前的武器竞赛促进了脑的发展的结论,故很少有人认同该理论”。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悠久的史前文化。

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属于早期直立人的元谋人、晚期直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丁村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化石等。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在100多万年至1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他们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之上的许多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

除动物而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茎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不知通过多少世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植物及其果实。

在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农业的发明和制陶术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考古学家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以千计,如星罗棋布,其中尤以黄河两岸分布最为密集。黄土地带和黄土冲积地带,在距今1万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一些原始的农耕部落,创造了粟作农业文明。这些农耕部落赖以生存的就是黄土与黄河,他们创造的文化被考古学家们分别命名为白家村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北辛文化。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正是在这些早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是以粟类种植作为获得食物来源的主要生产手段。长江流域的开发史也与黄河流域一样古老,在距今近1万年前,也有了原始农耕文化,不同的是它不是北方那样的旱作,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中国古代将栽培谷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主要包括稷(粟)、黍、麦、椒(豆)、麻、稻等,除麦和麻以外,都有了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了根本改变,变索取为创造,变山林湖海养育为黄土大河养育,饮食生活有了全新的内容。原始农耕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另一个辅助性的食物生产部门——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家畜中较早驯育成功的是狗,由狼驯化而来。中国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狗的遗骸出土,年代可早到距今近8000年。农耕部落最重要的家畜是猪,驯化成功的年代与家狗基本同时。中国传统家畜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在新石器时代均已驯育成功,我们当今享用的肉食品种的格局,早在史前时代便已经形成了。

中国饮食文化
答: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日本料理古代发展历史
答:奈良时代,日本上层人物开始与中国交往,带回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宴请制度。当时佛教已传人日本,日本开始禁吃肉食。为保证营养,食用牛奶和奶制品的人增多。食品不仅种类增加,而且内容丰富。人们有余力过节井举办祭祀活动。这时杂煮和屠苏酒等节日食品问世。日本料理古代发展历史发展 平安时代,贵族势力兴旺,...

汉朝饮食的来历!是汉朝的,要简短一些
答: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虽然内容在不断更新,但名称却历代相沿,说明周代"八珍"在我国饮食史上占有不可抹灭的地位。

顺德美食的发展历程
答:“粤菜”已经成为顺德一张精致的城市名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追寻粤菜在顺德的发展足迹,我们可以发现,顺德粤菜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和其自身开放务实、创新求变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作为粤菜的重要源头,顺德餐饮业发展历程中所折射出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粤菜文化的缩影,透过变化多端的菜...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食物)是什么?
答:”这些西餐厅中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以及各种西式快餐,也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国人的生活节奏。另外,西餐中做、中餐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可以说,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在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变革图存的过程。辐射效应 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

淮扬经典美食前世今生的故事有哪些?
答:淮扬菜是我国最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之一,与川菜、鲁菜、粤菜并称为“四大菜系”。淮安为淮扬菜故乡,淮安菜则是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久远,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证明,淮安下草湾文化、青莲岗遗址,先民们使用石器、骨器、陶器、饮具、炊具等,已从事渔猎和农耕活动,并能制作烤、炮(...

粤菜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
答:但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将原料调味后,烤至酥烂,推芡打明油上碟,称为清扒。而粤菜的扒,却是将原料煲或蒸至腻,然后推阔芡扒上,表现多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鸭、鸡丝扒肉脯等。广东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你了解多少?
答: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民族众多,物产非常丰富,这也造就了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菜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历史,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我相信大家对八大菜系并不陌生。鲁菜,起源于山东,口味以咸鲜为主,也融入了儒家学派的特点,让鲁菜变得中正大气,九...

...大家搜集资料来说说为什么明清时候是餐饮发展史中宫廷菜的顶峰_百度...
答:明清时候是餐饮发展史中宫廷菜的顶峰原因如下: 1、我国自西周初年就已开始形成早期的菜系;春秋战国时期经历各国混战后,各地的饮食风俗开始相互融合。汉朝时开始多了来自西域的各种食材,不过具体的烹饪工艺直到唐代时才步入成熟期。事实上,经过汉、唐、宋一千多年的积累,我国真正的美食文化直到明代才...

简述西餐发展史
答:另外,就西方各国而言,由于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都比较近,在历史上又曾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迁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渗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共同之处。再者,西方各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它们都是基督教的主要分支,因此在饮食禁忌和用餐习俗上也大体相同。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