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来源??? 中国城市起源

作者&投稿:郦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形成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城市”概念的理解与认定有较大的出入。本文拟从对“城市”的界定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此问题再作一探讨。一、城市的内涵一般说来,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①如果说,这个“城市”概念从其内涵与外延来讲,是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的本质和特点而较客观、科学的话,那么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源于何时?,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中。《韩非子·爱臣》云:“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②只有当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感觉到的客观实体,防御功能的“城”与商品交换的“市”已经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才会在语言中出现“城市”一词。而“城”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语言中形成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见,战国时的城市显然不是我国最初的城市,我国最初的城市必须从战国向前去寻找。在中国,最早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直接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有机结合的范畴,不能仅仅理解为“城”和“市”的简单结合,但“城”和“市”无疑是城市中较为重要的方面,因而研究城市的起源,首先必须要弄清“城”与“市”的起源及发展。1、“城”的起源。“城”属于政治范畴。1980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释“城”云:“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所谓的“城”,究其原意,本是指盛民、自守而言。《说文》云:“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段玉裁注云:“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礼记·礼运》云:“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城郭沟池以为固。”《墨子·七患》云:“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可见,“城”的原始含义是为防卫自守所设的军事设施,即城堡。它最初的作用是驻扎人马,防止敌人侵害,具有单纯军事政治中心的意义。我们在探索原始城市起源问题时应当从“城”的本义来阐述。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私人财富的出现、积累,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宗教偏见及血亲复仇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侵袭和保护私有财富,筑城自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而“城”便应运而生。古代文献中关于这个时期“城”的记载颇多,古史传说中就有:“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黄帝为五城十二楼”。“黄帝筑城造五邑”。“神农之教曰,有城十仞,汤池百步”。“夏鲧作城”。“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这些传说,近来已被考古发掘的城子崖城址、后岗城址、王城岗城址、平粮台城址、边线王城址等所证实。这些城址大都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晚期,个别可达中期,这与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是完全相符的。中国古代的“城”出现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似无疑议,“城市”的起源上溯至此亦无可厚非。但是,从古文字上来看,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城”字,不过甲骨文中有的字象城垣形状,象两亭或四亭相对,中含一城。金文“城”字右旁作武器形状,意为用武器守卫着城池。从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可以看出,城的最初职能主要是起防御作用。从这一点来讲,早在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就有了防御性的设施,例如半坡村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的四周都曾发现有人工挖掘的壕沟,并在壕沟内侧设有栅栏。这种壕沟和栅栏所起的防御作用,可以说与早期“城”的功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就“城”的最初职能——防御而言,把仰韶文化时期居住地四周的壕沟和栅栏,作为中国城池的萌芽或征兆,也是未尝不可的。由上述可知,我国“城”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时期。2、“市”的起源。“市”属于经济范畴。其起源根据现有的材料相对于“城”要晚一些。所谓最早的“市”是聚集货物进行以物换物的买卖交易和集中做买卖交易的场所。《说文》云:“市者,买卖所之也。”《易·系辞下》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孟子·公孙丑下》亦云:“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说明“市”的本义指买卖交易和买卖交换的场所。所以只有在发生相当规模的商品交换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现“市”,没有交换就根本谈不上市的起源。古史传说中有:“祝融作市”;“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最早的“市”是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大规模交换而产生的。综上所述,“城”与“市”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都已出现,其中“城”比“市”出现得早,甚至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因而我国古代城市的起源起码也应该追溯至此。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究竟何时形成,怎样形成的呢?最早的“城”和“市”虽然在概念、范畴上都截然不同,且无直接联系。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里的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里的设施逐渐完善后,交换物品的“市”从市井、野市、郊市逐渐向“城”里靠拢,并在城内得到了发展,于是“城”和“市”就逐渐结合起来。“城”和“市”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单纯的军事政治中心的城堡进到兼为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的发展过程。依据前面对“城市”所作的定义,我们可以以“城”和“市”是否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形成的主要标志。从城市的起源看,“城”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而下形成的;而“市”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商品交换以及伴随出现的手工业的逐渐发展,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由“下”而“上”形成的。在城、市分离阶段,由于城的功能偏重于政治中心与军事堡垒的作用,因而抑制了具有经济性质的市与城邑的有机结合;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冲破人为的某些束缚向城邑内部“进军”;此外,当时城邑农产品的主要供应途径,是通过军事性的野蛮掠夺和强制性的征收,而有市无市对于早期国都或城邑则并不那么重要,况且,设市人多又杂,更容易增加城邑防卫上的困难,削弱了城邑的政治、军事功能。因此,至商代中后期,城郭之内虽然开始设有为王公贵族服务的手工业作坊和极个别临时性的集市,但仍然改变不了当时的都城突出的单纯军事防卫性质。那么,在中国古代究竟何时于城邑中设有市场,文献史料中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从《周礼》等早期经史中与市场相关的记载可知,在西周时城邑中已开始设有市场,从而拉开了中国古代早期城与市结合的序幕。在周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聚居点增加,手工业与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观念上的变化。人们一方面逐步认识到工商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富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诸侯割据,各国认识到仅有城墙的防御功能而无经济实力的城难以长期固守。同时,随着统治集团地域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治者为使其生活更为便利和舒适,并为增强都城的防卫能力,在开始仅建有宫殿或衙署等政治、军事性建筑的“城”里,允许在“城”的城厢设“市”贸易,进而手工业作坊等也不断随之出现并增多,“城”的规模由此相继扩大,人口增加,逐渐形成了“前朝后市”的格局。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的增多,促进了一些交通发达的商品集散地或繁华的市场,因军事、政治等原因,围“城郭沟池以为固”,从而出现了“市”、“城”合一的情况。所以,“市”有大市、小市、早市、晚市,定期与不定期市等之分。《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莅焉。”所谓“市师”,即“司市”。“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即是说,当时“市”中所设的管理官员,其职责不仅在于监督商贩货物等出入城门,整顿摊肆货店排列场所,甚至确定物价、限制违禁品买卖等,而且自身有专设的吏所治舍及其管理制度等。可见,当时城中有市是毋庸置疑的。通过上述城内部市的建立以及市外部城的修筑这样两条主要途径,最初各自独立的城与市便渐趋融合,缓慢地发展为统一的、有机的复合体——城市。这样的有机整体性的城市,不再仅仅是“王宫的营垒”。尽管最初只是城与市的简单结合,但愈到后来,其职能、成分和基本特征等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这种具有复合性的一体化城市的产生,它不仅事实上已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而且还是行政、生产、文化、居住和交通等系统在空间的统一体,同时还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环境。它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在西周时就已经形成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地域中的一部份功能转变成以商贸、政治为主,从而产生了城市。

中国城市名称的由来?~


我国城市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下列主要因素具备一项以上的,就有发展为城市的可能:
1、地域开阔,靠近河流,交通方便。
2、人口密集。
3、商业活动有一定规模。
4、军事要地。

请问三明市名字的由来?
答:三明名称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涵义。在广义上它泛指现今整个三明辖区范围;就狭义而言,则是市区所在地之名,市治所古称三元,历来是沙县境内的一方属地。民国29年(1940年)始置三元县建制。1956年7月,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时,各取两县原名的首字,合为“三明”作为新建县名,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三元”名称的由来及其...

长春市地名的来历?
答:长春市的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1、来自茶啊冲:茶啊冲这古代肃慎人祭天时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2、来自长春厅 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

为什么陕西省的铜川市叫铜川市有什么来历呢?
答: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铜川是陕西省省辖市,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月季变化明显;面积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辖3区1县。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83.34万人。...

攀枝花城市名的来历?
答:攀枝花市是由最早的攀枝花村演变而来,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攀枝花”村名最早见诸地图,是民国二十九(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边...

中山市名称的来历
答:中山市的名称,是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同时将永丰舰改名“中山舰”。1983年12月,中山获准撤县改市,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行政区划。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位于南朗镇翠亨...

马鞍山的由来?
答:马鞍山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

孝感市名字的由来`
答: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也是华中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综合竞争力在湖北省排名前六位。孝感地处于湖北省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江之东,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接壤,距离武汉市中心约60公里,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0公里,与武汉城市资源共享。

青岛市名的由来
答:青岛市市名由来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 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市南区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为市南区公所,1951年改为市 南区人民政府。因位于青岛市市区的南端,故名市南区。市北区清属即墨县仁化...

谁知道吉林省的公主岭市的市名的由来。是哪位公主啊?
答:是固伦和敬公主。固伦和敬公主,为乾隆帝第三女,其母为弘历嫡妃富察氏(孝贤纯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生,乾隆初年封固伦和敬公主称号。和敬公主卒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

"宝鸡"这个城市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答:宝鸡因唐玄宗御口金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更名为宝鸡。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1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378.1万人。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