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 文化 经济 哲学分析第二次西部大开发 做政治非选择题(材料题)时,答题的方法是?拜托各位大神

作者&投稿:允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是根本保证。因此,西部大开发,它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同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国家要掌握政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要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从文化常识角度分析
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西部大开发,对于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就是建立在我国加快西部开发的条件和时机已成熟的基础上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从我国国情和西部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全面的规划。只有这样的战略,才能正确指导西部大开发,才能加快开发的速度,取得较好的效益。否则,不但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甚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搞好局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就充分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西部大开发,关系到全国现代化,没有西部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国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东西差距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无疑会影响各民族大团结和整个的社会稳定。西部各省、市、区发展经济,要符合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否则,不仅不利于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 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是没有的。尽管西部地区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开发西部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时,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研究西部地区的特点,从西部地区和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西部地区开发、发展的计划、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把西部地区建设好。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苦的历史任务,千头万绪的开发工作从何抓起?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加快其工业化进程,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咯的核心、中心环节和关键。西部大开发必须抓住这个中心和关键。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5)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西部地区必须把中央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 把引进、开放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己,形成自己的优势,从而加快西部的开发和发展。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由于西部自然、社会、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思想观念、经济结构、市场环境等原因,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西部的开发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西部地区必须抓住机遇,在现有基础上经过不断积累,才能实现目标。西部开发中任何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和行为,不仅违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
(7)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规律客观性的同时,也承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西部开发呼唤热情,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加快西部开发,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克服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困难和挫折。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味悲观失望、 僵化,甚至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把西部建设好的。西部开发更呼唤科学,也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因此.西部大开发要加强科技含量,要有知名科学家参与决策,摒弃传统的“竭泽而渔”突进式经济增长方式,即由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率、生产和环保并重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所以,我国西部大开发,必须避循客观规律。任何轻视规律、违背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只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建成山川秀美的大西部。

http://web.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question/question_1638881.htm

1.经济常识
(1)西部大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西部大开发既是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
(2)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表现。①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举措,能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人民生活的提高修国家通过增发国债筹集资金,通过调控财政支出的方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3)西部大开发中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4)运用财政、税收、银行的作用等有关知识,理解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
2.哲学常识
(1)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2)针对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3)西部大开发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教育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这些都体现了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4)西部大开发离不开国家及东部地区的支援,但主要还是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体现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只有内外因结合,才能促进事物发展。
(5)在西部大开发中,集中力量抓制约西部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
3.政治常识
(1)从国家性质分析;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机关的工作宗旨和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这一性质的体现。
(2)从国家职能分析: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现了国家组织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职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西部大开发把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了国家搞好社会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
(3)从党的性质、宗旨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西部大开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
(4)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分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这些原则的体现。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的800字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提高公民素质,使人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
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

一、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二)“为什么(原因)、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的原因”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三)“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 “应该如何做?”来进行设问的。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解题技巧】 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比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在表述措施的时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答题中务必要审清题目,结合设问发掘材料中蕴含的相关信息,再把所提取的信息转化为相应的学科知识,组织成答案要点。 哲学措施: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主观题解题步骤与策略 一.解题主观性试题的步骤 1.哲学题目应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用哪部分的内容作答。(如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哲理,哲学方法论,哲学原理) 2.解主观性试题“四步法”: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第二步:审读材料,划分层次,明了题意。 第三步:分析判断,确定要用的理论。 第四步: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3.答题的一般格式:①原理 ②方法论 ③结合材料分析(详细程度由分值决定,一般是多分多答,少分少答) 4.答题要求:序号化,段落化,简洁化,清晰化,规范化。 二.主观题答题策略 (1)仔细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审题既要审背景材料,又要审具体的问题;弄清题目类型,如是叙述、评价还是分析原因;弄清题目考查范围。 (2)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对考查知识进行合理的取舍加工,组织要点时,要在不犯错误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要点越多越好,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义,因为在拿不准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要点越多得分的机会也就越多。 (3)规范答题,合理组织答案。行文要有顺序,分段落、要点清楚、要有层次;语言要规范化、科学化、术语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等。 3,哲学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原理部分,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运用原理的分析。 4,如, 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喷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决定与外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企业A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企业A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 我国另外一家企业B则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两个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10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4分)企业A在错误意识的支配下,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忽视了自主创新,导致企业濒临破产。(3分)企业B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取得了成功。(3分)(注:若考生运用唯物论的其他原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从工作的着力点层面看,有11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区域协调”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 《建议》指出,落实区域发展,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请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促进“中部崛起”的理由。(12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为了推进全面技术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没有中部的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就难以有效推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6分) (2)部分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没有中部的崛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落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