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

作者&投稿:斋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贵族思想根生蒂固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下,描写了安娜·卡列尼娜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中,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家庭小说。表现出她作为贵族妇女却勇于与上流社会反叛,寻求个性解放,摆脱婚姻的束缚,追求爱情至上的勇敢、矛盾而复杂的妇女形象。

主要内容概括: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因为出轨家庭女教师被妻子陶丽发现,出现婚姻问题,嫁给大20岁的丈夫卡列尼的安娜从圣彼得堡前来莫斯科帮助哥哥缓和婚姻关系,却在莫斯科偶遇弗伦斯基,弗伦斯基倾心于安娜,对安娜展开疯狂的追求,而陶丽的妹妹吉绨也喜欢弗伦斯基。安娜怕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到自己是已婚妇女,迫于道德的压力,她开始选择远离弗伦斯基,但是此时她也同样被弗伦斯基的外表所迷倒,但她还是选择趁早回了圣彼得堡。

后来,弗伦斯基也从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为了与安娜相遇,弗伦斯基经常出入各种上层社交圈,当得知安娜已婚后,弗伦斯基并未放弃或者觉得羞耻,反而觉得刺激,弗伦斯基的母亲也赞同儿子与安娜的艳事,认为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有艳事是漂亮的,但得知儿子因为艳事而拒绝升官之事却感到了反对。此时,弗伦斯基和安娜的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在赛马场上,安娜看到弗伦斯基受伤在卡列尼面前大叫失态后,卡列尼要求妻子安分守己,可是对于安娜来说她早已对婚姻的现状不抱任何希望,觉得与丈夫就是一种累赘,并且想与丈夫离婚。卡列尼不想自己的名誉受到损害,并且用宗教信仰去束缚安娜,一直阻挠安娜离婚,并且嘲笑安娜吃着丈夫的面包想着情夫的卑鄙。

勇敢的安娜仍然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弗伦斯基待在一起,并且在卡列尼家里诞下弗伦斯基的女儿。而丈夫为了惩罚安娜选择把儿子谢廖沙和刚出生的女儿带走,安娜感到绝望,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与弗伦斯基的爱情。弗伦斯基在看到卡列尼在安娜生产中的宽容后反思自己对安娜的爱是否自私,在反思后弗伦斯基带安娜去了法国,两个的在与世隔绝中度过了一段幸福时间。不久,弗伦斯基感到除了爱情之外自己失去其他人生价值,想回到俄国工作,此间安娜因为道德和舆论的压力,因为她感到所有人都远离自己这个抛夫弃子的女人,加之失去儿女的痛苦,以及弗伦斯基不再热衷于与她的爱情,她感到苦闷,经常用酒药麻醉自己,最终选择卧轨自杀来寻的自己内心的解放和报复弗伦斯基。

一、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

安娜处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守旧封建社会向新兴思想改革的急剧转变时期。作为上层贵族妇女,没有麻木于上层的物欲世界,懂得发现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反对不幸婚姻的束缚,崇尚自由的结合。安娜的自我意识觉醒,表现在勇敢的和丈夫虚伪作反抗,高呼“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能在当时舆论和道德的压力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和丈夫提出离婚。但是,安娜的举措不同于嫂子陶丽。陶丽,不敢放手已经背叛自己的丈夫,有自己单独的财产却不敢独立的生活,依赖于丈夫,却被丈夫欺骗卖掉树林。旧时代的女性陶丽,为着别人生活,一方面过于压抑自己内心,为了家庭和孩子选择还是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安娜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娜的这种自我意识觉醒,是值得赞赏的,同时也是时代的进步,解放封建社会中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思想,寻求女性的地位平等,和女性的权利。在离婚无果的情况下,面对舆论压力义无反顾的选择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一心执着的爱情遭到对方的放弃时,她觉得生活的无望,而此时的安娜,过分依赖于男人,以为失去所爱失去男人就无法生活,选择死亡,也是造成其悲剧之因。同时,安娜的婚内出轨,又是悲剧的咎由自取,在与卡列尼的婚姻关系未解除中的过程中却与弗伦斯基发生关系诞下一女,是不符合婚姻的义务和不负责任的,安娜在理性面前对爱情过分期许,同时丈夫所施加的宗教压力、阻止她与儿子见面,受到周围朋友的舆论压力,道德压力让她内心也产生了畏惧和退缩,为了减轻痛楚饮酒和麻药企求让内心好过,从这一方面让人觉得安娜没有真正的获得彻底解放,所以导致了卧轨自杀的悲剧,所以安娜用最后的办法寻求肉体和心灵最后的解放。

二、矛盾而缺乏理性

卡列尼的过分理性与安娜的过分感性,思想的碰撞导致婚姻中的矛盾。她在婚姻中所需要的是爱情,卡列尼在婚姻中所需求的是家庭。这也是安娜的矛盾之一。这种矛盾和现代婚姻内出轨带有着相似性,在卡列尼和安娜之间表现出爱情与面包不可兼得。于是卡列尼反问安娜:“卑鄙吗?如果你喜欢这两个字,那么为了情夫,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却又吃着丈夫的面包,这才叫卑鄙。”两个人思想上的矛盾。而在安娜看来,丈夫卡列尼的一切理性是那么的虚伪,他所接触的宗教信仰,哲学知识等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自我爱好和内心对宗教信仰的尊重而出发,一切都为了官场上的节节高升,过分的理性压印自己的内心。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一方面安娜想要和弗伦斯基远走高飞,却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谢廖沙。她既想为了情爱做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又想做像陶丽因为母爱能够保全家庭中的孩子。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三、善良而真挚的贵族妇女

在发现吉娣倾心于喜欢自己的弗伦斯基后,为了不阻碍她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安娜选择提前回圣彼得堡,为了保护她和吉娣之间的友情、吉娣弗与伦斯基爱情都体现出了安娜的善良。

面对上层贵族圈,安娜看到太多虚假与欺骗。贵族阶级的虚伪和内心的矛盾,比如弗伦斯基的母亲赞赏儿子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的艳事,在弗伦斯基看来猎艳贵族有夫之妇是刺激而有趣的,所以在这种婚内出轨的现象在贵族圈是司空见惯的,安娜并不是个例。与其他道貌岸然的贵族圈里人们不同的是安娜勇于真挚的从谎言和虚伪中脱离出来,因为她面对爱情无法过着婚内和婚外的两重生活。安娜没有继续和丈夫过着貌和神离的生活,她捅破上层社会所编织的虚伪谎言,勇敢地和道德做对抗。安娜的真挚和勇敢不同于与众人沉沦于虚伪,她敢做敢为,但是却遭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另类的悲剧。可只有安娜摘下贵族圈里虚伪的面具,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选择了爱情,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安娜作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缺少了一定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真挚也让个人欲望无限放大得不到克制被感性吞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也是造成了悲剧的原因。

不同的读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褒贬不一,而复杂的人物性格又是安娜的形象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感受到强烈的人物悲剧性。在安娜的的形象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也有过分追求自我而感性的一面。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
安娜的形象被描述为充满生命力,富于激情美。她具有自我意识,追求独立自主和爱情,是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在小说中,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她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热情和激情的女性形象,她的美丽和独特性深深地影响了读者。

~

文学著作中的安娜卡列尼娜长什么样,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她?
答:安娜卡列妮娜是一个相貌比较好美丽的女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形容就是他是一个在爱情中受到了爱情的背叛,但是他仍然是没有选择离婚。在爱情婚姻如果一个人的背叛另一个人,他总会在使自己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他是这样的一个女生每天晚上回到家之后,晚上睡不着,求着别人给她讲故事...

外国文学论述题: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悲剧的形成原因
答:托翁本人是个思想保守甚至落后的人,那么为什么他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个复杂的形象?在自相矛盾中,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了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值得我们认真地思索。 ­因为我一向讨厌将文学和政治扯在一起,所以今天我不说安娜的惨死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也不说这...

《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答:《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原生的悲剧元素
答:全书对安娜悲惨命运的描写极为深刻,本文分析了安娜这个人物形象初生设定中即带有的悲剧元素。关键词:安娜;悲剧元素;俄国文学 作为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1877年所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展现了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书中创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美丽的女性形象——...

你怎样看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
答:还是从情感角度出发,都是被责备的选择。我想没有人会喜欢自己的配偶给自己戴绿帽子。但是我欣赏她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执着追求真爱的勇气,这也是一份敢于同整个上流社会斗争的勇气。安娜是一个有缺点有优点的人,她不完美。因此,不可能人人都喜欢她,但是她的优点值得欣赏。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人物分析
答:2011-11-13 · TA获得超过17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塑造的一位光鲜动人的人物形象。从她出现以来,对他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本文将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参考文献
答:1993,(4):23一25.【5】、智量译 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版 【6】、曹辉《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从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 【7】、郭和英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安娜·卡列尼娜,她是个好女人吗?他与别的别人生活对吗?请从我国的道德...
答:从道德上说,她不是位好女人。已经结婚,却和别人谈恋爱,离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个虚构的人物,她只是卡列宁附属品,是一位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的女人,反映现实中很多女人的情况,她做出很多女性想做但是不敢做的事情。当时的女性被社会束缚,但她勇敢追求爱情,摆脱没有爱情的...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答: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