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与秦国的多次战役,是为控制有利的战略要地吗?

作者&投稿:富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国能够压制秦国上百年,实力更强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能够长久地扼而存之,关键在于他们控制了两处战略要地:以茅津渡为核心的河东和崤函通道东端的崤山、桃林塞。

茅津渡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向西渡黄河与西河相望,向南过黄河与河南三门峡(后来的函谷关所在地)对视。春秋时期是秦、晋、中原的三地通衢,是秦晋通往中原的重要水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

崤函通道是从崤山脚下的王垛村向西只剩下一条道狭且长的山道,中间是沉沙泛起的黄河波涛汹涌,北岸的中条山巍然屹立,南面的太行山陡峭严峻,向西一直延伸到黄河的第一个大拐角处的潼关地区。崤函通道是中原与关中相通的要道,也是晋国从茅津渡过河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崤山就是它的东方门户。

桃林之塞位于崤函通道的潼关与函谷关之间(具体位置尚存争议),也在崤山以西,晋国为了更好遏制秦国,于是向西防御,以加强防御深度。

秦晋之争夺,获取战略要地是目的,战争是必要手段。下面我们就通过两国之间的战争来了解两地的重要性,并看秦晋两国是如何争夺这两块战略要地的。

茅津渡本为虞国所有,崤函之地则本为虢国所有。后来晋献公采用“假途灭虢、顺手牵羊”之计,把两国都给灭了,两处隘口也就被晋国占有,于是晋国就可以凭借茅津渡和崤山隘口来更好的遏制秦国了。

秦国偏居河西,向东长期被晋、虞、虢三国所阻。晋国灭了虢国和虞国以后,秦国东出的门户就被封的更严实了。秦国在穆公时期,称霸中原的梦想越来越强烈,与晋国的争霸就不可避免了。

韩原大战-战后秦据河西、渗透河东

秦穆公曾以晋割让河外地区为条件,让晋公子夷吾归国为君,夷吾成为晋惠公以后,没有兑现承诺。后来晋国发生旱灾,颗粒无收,秦穆公就对晋国伸出援助之手。几年以后,秦国又遇到了荒年,于是就向晋国求救,晋惠公不允。接二连三的无理行为彻底激怒了秦穆公。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国就发兵攻打晋国,双方在晋国境内韩原地区(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部)展开决战,秦国大获全胜,并俘获晋惠公。晋惠公自知无法战胜秦国,又急于回国,不得不把河西地区割给秦国。秦国占有河西地区以后,积极向河东地区渗透,以期与晋国争霸,并通过茅津渡染指中原。

韩原之战

秦国对河东地区的渗透表明他们已经认识到河东地区对他们东出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争夺以茅津渡为核心的河东地区便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崤之战-战后封堵崤山

秦穆公帮助重耳登上君位以后,秦晋两国总体保持较好的关系,史称“秦晋之好”。后来晋国邀请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兵,秦国留下将兵替郑守卫就回国了,秦晋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晋襄公初立,双方的关系急剧恶化。那时候,晋文公和郑文公相继去世,秦国先次又在郑国留了内应,秦穆公就趁两国之危,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将领率兵偷袭郑国,却在半途被郑国商人弦高化解。秦国不甘心徒劳无功,于是在回师的途中把滑国给灭了。晋国名将先轸认为秦国早晚必将与晋争霸中原,就劝晋襄公伏击秦军。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晋国联合姜戎,从茅津渡口过河,在崤山一带设伏夹击秦军。秦军不知有埋伏,加之战场两面环山,道路险阻难行,秦军犹如瓮中之鳖,全无用武之地,结果溃败,三名主帅均被俘虏。

崤之战发生地即崤函通道东端,晋国在此设伏,全歼秦军,战场的功劳不小。另外晋国是通过茅津渡到崤山设伏的(秦国千里偷袭郑国可能也是由此经过),可见占有茅津渡的重要性。崤之战以后,秦国的东出计划严重受阻,不得不向西发展。

河曲之战-加强桃林之塞的防御

河曲之战

崤之战以后,秦晋双方在黄河两岸进行了数次较量,总起来晋国稍占上风。其中发生于周顷王四年(前615年)的河曲之战非常值得一提。虽然秦晋双方几乎没有形成正式的较量,但是战后晋国派大夫詹嘉驻守瑕地,以防守桃林之塞,对秦国的东出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秦国此后二百多年无法突破此处。《左传》记载:“文公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地,令师众守桃林以备秦。”

麻隧之战-封堵之后的绝命一击

第一次弭兵会盟后,晋楚两国出现了一个极为短暂的和平期。秦桓公却有意破坏弭兵之约,他拉拢楚国、狄人准备侵扰晋国。晋国人非常生气,于是先在交刚地方把狄人打败,然后就开始收拾秦国。由于秦国破坏来之不易的弭兵之约,就引起了公愤。周简王八年(前578年),晋厉公首先邀合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国联军朝见周天子,并让周天子派大臣监军,就形成了正义之师。然后让使臣吕相绝交秦国。最后晋厉公率领八国12万联军攻打秦国,双方在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境内)展开激战,由于力量悬殊,秦军很快溃败。

麻隧之战,晋国领导的八国联军多达12万之众,加上同仇敌忾,秦国损失相当严重,可以说给了秦国致命一击。麻隧之战以后,秦国数世不振,已经无法对晋国造成威胁,只能偏安西陲了。

秦晋两国长期争霸,晋国占据了上风。最终晋国控制住了河东地区和崤山、桃林之塞,把秦国东出的门路彻底封堵,终晋国之世无法染指中原。



~

历史上的秦国,在哪场战争中一次就消灭了三个国家?
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国时期是由秦国,或者说是秦朝结束的,但是,在此之前,为了消灭山东六国,秦国无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在削弱赵国上,秦国在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战役中,总共动用了超过了100万人的大军,历经上百年的努力,这才解决了赵国这一强敌。至于消灭楚国、魏国等大国,...

曾和秦国多次交手,但最终还是被打败的是哪一个大国?
答: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古蜀国,就是战国七雄外的又一大国。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公元前7世纪,杜宇氏禅让于鳖灵,徙治成都,始立宗庙,复称蜀王。作为战国七雄外的一大国,古蜀国曾经和秦国多次交手。不过,最终,到了公元前316...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的主要战役是( ) A.涿鹿之战B.巨鹿之战C.牧野之...
答: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

秦国两次出动60万大军,一次是进攻楚国,另一次是攻打谁呢?
答:在战国时期,秦国无疑是多场战役的发起者。对于秦国来说,在战国时期曾有两次出兵60万人的情况。虽然秦国家大业大,不过,这60万人几乎是秦国能够动员的所有精锐力量了。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两次出动60万大军,一次是进攻楚国,另一次是攻打谁呢?一 一方面,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秦国为了一举消灭楚国,...

哪一场战役是秦国最不该败的战役,如果胜利会怎样?
答:深思熟虑后,赵王决定撕毁合约,坚持与秦国斗到底。 赵王认为,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虽然危机四伏,但誓死血战,未必就没有生还的机会。自此,赵王宵衣旰食,勤于政务。对内,赵王操练兵马,加固城池。对外,赵王与燕、魏联姻,和齐、楚建立同盟,以求护佑。为了进一步获取他国的支持,赵国将...

秦灭六国中遭遇两次惨败,一次败给了赵国,另一次败给了楚国吗?_百度知 ...
答:另一方面,就进攻楚国来说,在战国末期,楚国因为遭遇到秦国的多次进攻,同样是元气大伤,难以对秦国造成威胁了。不过,楚国地域辽阔,想要彻底消灭楚国,显然不能像消灭燕国、韩国、齐国等诸侯国一样简单。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率领20万秦国大军进攻楚国。在战役初期,秦军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李信接着...

秦始皇灭六国
答:秦始皇(前259—前210) 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

秦兼并六国的重要战役及进程,简洁明了
答:李牧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多次打败秦军。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结果赵王杀死李牧。李牧被杀,引起军队的不满,导致战斗力涣散。前228年,秦军破赵军,攻占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3、秦灭魏。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

五国伐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的动机不纯导致的吗?
答:第三次,三家分晋后,战国局势发生变化,秦国国力逐渐强大有进军中原的实力,而阻挡秦国东出之路的是三晋,魏国控制河西地区,韩国扼守虎牢、函谷等地,两国掌握战略要地致使秦国出关屡次失败,这一时期,秦国的重心在打击魏、韩两国,与楚国勉强维持联盟关系。 楚国支持越国灭了吴国后,也在这场较量中分得一杯羹,先后占领蔡...

秦国能一统天下的条件是什么? 秦国能一统天下的条件分别有哪些呢?
答:在古代,马匹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财富与战略资源,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皇家牧场也设立与国都不远处。秦国国土大面积处于地理单元中第二阶梯位置,适宜耕种、放牧,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下自然有利于秦国饲养马匹。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民族问题开始集中化,秦国在关中定都与明成祖在北京定都二者较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