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

作者&投稿:征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退避三舍的意思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读音】:tuìbìsānshě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白话释义】:晋国和楚国交战,在中原相遇度,晋文公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解释】:退避三舍的意思是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退避三舍造句:
1、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2、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争。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的反义词:长驱直入
长驱直入
【读音】:chángqūzhírù]
【解释】:道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形容进军的顺利。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后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
【白话释义】:郭沫若《革命专春秋·北伐途次》:“我根据数日来的长驱直入,满相属信者先头部队是已经进入了武昌。”
纸上谈兵的意思
“纸上谈兵”的意思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纸上谈兵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出处: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
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退避三舍下一句
孙庞斗智
释义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宁学管鲍分金,休仿~。★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钩心斗角
故事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设计让魏王残害他的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计,迫使庞涓撤军并追至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自杀身亡。
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__,以与君周旋。”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假如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您的军队三舍,如果还不得到认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远交近攻
解释
先和距离远的国家交朋友,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揽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乱与自己的近邻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捧,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朝秦暮楚
释义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
纵横捭阖
解释
纵横:合纵连横;捭:开;阖:合。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成语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想对付秦国,但是他们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张仪为首的一帮人到处游说服从秦的领导,支持秦国统一六国,这一派叫横;以苏秦为首的鼓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叫纵,但他们各自为政,最终被秦所灭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汉语成语,意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中性词:一方面又谦虚的意思。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但也有懦弱的意思。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答:退避三舍的解释[fink out;keep sb. at arm's length] 比喻 对人 让步 ,避免冲突 详细解释 春秋 晋 公子 重耳 出亡至 楚 , 楚成王 礼遇 重耳 ,并问:“公子若反 晋国 ,则何以报不谷?” 重耳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答:退避三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什么 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
答:1、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2、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3、译文:晋国和楚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晋文公把军队撤退九十里。4、引证释义: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

什么叫退避三舍?
答: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答: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答: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退避三舍什么意思 解释
答: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成语退避三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成语是【退避三舍】;舍表示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意思是说假使托您的福让我得以回到晋国,万一将来晋、楚之间...

退避三舍什么意思?
答: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退避三舍的意思
答: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