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 赏析!!!!!!!!!问题! 《月下独酌》这首诗如何赏析?

作者&投稿:昌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偶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这个: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月下独酌》赏析的赏析一~

句 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自斟自饮。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乐事,但从“独酌”中可见出诗人孤单落寞之态。“无相亲”,即没有可以亲近的人,说明诗人渴望有知己相伴。见月光照身,身影投地,他忽发奇想,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相对,于是成为“三人”。冷清清的场面,似乎一下热闹起来了。 李白自称“酒中仙”,乐时以酒助兴,愁时以酒解忧。月亮同样是他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与酒一起,构成李白诗歌中最频繁光顾的常客。漫游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月光下,他和古人结为知己。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常被作为至纯至美至真的象征。 骨子里是愁,却偏要言乐;明明孤独无知音,却硬要说得热闹。由此可见,诗人尽管寂寞失意,却仍不失潇洒飘逸之风。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但是明月不懂得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是默默地跟随在人的左右,诗人还是只能独酌。“不解饮”,是说月亮没有知觉,不解人意。“随我身”,是说影子终究是附庸于人的虚象,不可与之共语。又分别以“既”字、“徒”字来加重语气,传达出无可奈何之情。 前面刚刚幻想出两位朋友,把明月和影子人格化,现在又还其本来面貌,它们只是无知无感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罢了。于是,诗人从天真的幻想中回归到眼前的实景,从假想的宽慰中跌入孤寂的愁思之中,而且语气中似乎带着嗔怪月亮和影子的意思。物本无知,而仍然怨之。这种迁怨于物的写法,表达了一种十分曲折的情感。 尽管清醒地知道明月和清影并不能宽解内心的寂寞,但在无可如何之时,也只好暂时伴着它,他要趁此美景良辰,及时行乐。“将”,是和的意思。诗人又从不如意的现实跳了出来,寻找自我解脱的幻境。不过,在春夜里,独自在花间喝闷酒,有什么“乐”可言呢?所谓“行乐”,不过是寄情花月诗酒,逃离世俗的杂念干扰,排遣一下内心的郁闷愁烦罢了。一个“暂”字,说明诗人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想到人生当及时行乐,诗人不禁兴致勃然,他不但自斟自饮,而且载歌载舞。他于酒意朦胧中感觉到月亮随自己前后左右移动,倾听自己放声高歌,影子也摇曳纷乱,随人翩翩起舞。 这几句将人、月光和影子写得一往情深。月和影本来都是无知无觉的,其“徘徊”、“零乱”,活像是有情感的活动。诗人在描写中将其拟人化,赋予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化无情为有情,并与之达到情感交融的地步。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密不可分。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正当忘乎所以时,诗人忽然意识到,清醒时他们一起欢乐,沉醉后却要各自分开离散,于是不觉又悲从中来。“交欢”,即一起欢乐。诗人清醒时,是落寞郁闷的,而在歌舞痛饮时,暂时得到了欢乐。所以说,“醒时”实为醉时。醉便醉了,却又担心“各分散”,也就是说,尽管是虚幻的欢乐,他也不愿失去。可见内心的孤独寂寞仍是挥之不去。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希望和月、影永远结下没有世俗之情的交游,相约在浩邈的云天。“云汉”,即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原先只想“暂伴”,现在却要“永结”,而且由人间到天上。“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于是诗人希望超脱忘怀,遂有此感慨。 评 解 《月下独酌》写与月、影同处,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如诗家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在表现深沉的孤独感的同时,又显示出颇为旷达超脱的情怀,《唐宋诗醇》评曰:“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这首诗的感情行进过程极富于曲折变化,其变化正是由潦倒和旷达交织而成的。总起来看,前八句是起伏相间,转折有致。“花间”二句潦倒,“举杯”二句旷达;“月既”二句又潦倒,“暂伴”二句又旷达;“我歌”四句,极写与月、影交欢之乐,不仅旷达,而且俊逸;“永结”二句,更将想象引向高远,显示了“飘然思不群”的风致。全诗率性纯真,毫无做作,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